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
2015-07-09田芳
田芳
【摘 要】目的:研究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核磁共振光谱、ODS柱纯化等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化合物1为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化合物2为5,7-二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化合物3为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结论:化合物1A环上,有3个芳环质子,化合物3与化合物1相似,B环有区别。
【关键词】蒙古黄芪;化学成分;ODS柱纯化
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为豆科(Leguminosae)黄芪属(Astragalus)植物,性温,味甘,有补气固表,利尿脱毒,敛疮生肌,益气补中之功效[1-2]。用于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创口久不愈合等[3],为《中国药典》2000版收摘的正品黄芪。本文对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期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药材 黄芪生药购于安徽亳州药材市场,经鉴定为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的干燥根。
1.1.2 仪器 电子天平BS 2202S、超声仪、离心机、分液漏斗、2695紫外检测器、旋转蒸发器RE-3000 、BS-110S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Waters-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2696 高效液相色谱仪、YanacoMP-S3 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日本 Yanaco 公司)、核磁共振光谱用 Bruker-ARX-600 型核磁共振仪测定(瑞士Bruke公司,TMS内标)、反相中低压液相色谱仪。
1.1.3 试剂与材料 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美国 Pharmacia 公司)、柱色谱硅胶(50~71μm,青岛海洋化工厂)、聚酰胺(浙江省台州市四青生化材料厂)、甲醇(色谱纯,天津市康科德科贸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分析纯,市售)。
1.2 实验方法
1.2.1 药材提取 称取黄芪药材2kg, 经以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3h/2h),合并提取液,浓缩干燥得到浸膏约260克。
1.2.2 分离 黄芪提取物(260g)以适量水混悬,用等量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萃取3次,回收萃取液,浓缩,干燥,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物35g,正丁醇萃取物56g,水层浓缩物110g。
乙酸乙酯萃取物拌样后上正相硅胶柱,以氯仿-甲醇系统进行梯度洗脱得到5段100个流分。经点样合并,葡聚糖凝胶LH-20脱色,选取适合的流动相条件使用PHPLC分离得到化合物1、2,使用开放ODS柱纯化得到化合物3。
1.2.3 流程图 提取:黄芪药材(2kg)8倍量70%乙醇提取2次(3h/2h)提取液→合并浓缩干燥→浸膏约260克分离→黄芪提取物(260g)+水等量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萃取→萃取液浓缩干燥→乙酸乙酯萃取物35g,正丁醇萃取物56g,水层浓缩物110g 乙酸乙酯萃取物正相硅胶柱→氯仿-甲醇系统梯度洗脱→5段100个流分→点板合并→葡聚糖凝胶LH-20脱色→PHPLC分离→化合物1、2,开放ODS柱纯化→化合物3。
2 结果
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3进行核磁共振光谱的测试,结合已知的文献[4-5],鉴定其结构如下:化合物1: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NMR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一致。化合物2:5,7-二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棕色固体,分子式C16H12O5。
化合物3: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NMR数据与文献报道的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一致[6]。
3 讨论
3.1 化合物1A环上,有3个芳环质子,H5由于受到C4位羰基强烈的负屏蔽效应的影响,其化学位移处于最低场,且由于与H6有邻位偶合效应,作为二重峰出现在8.05左右。
3.2 化合物3与化合物1相似,B环有区别。
参考文献
[1]何侃,王惠康.近年来黄芪及其同属近缘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1988,23 (11):873-880.
[2]迟霁菲,张国刚,李萍,等.安徽产葛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物化学杂志,2007,17(1):47-49.
[3]温宇寒,程亮.郑丹,等.蒙古黄芪化学成分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2):115-119.
[4]马晓丰,田晓明,陈英杰,等.蒙古黄芪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5,36(9):1293-1296.
[5]温宇寒.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
[6]李瑞芬,周玉枝,乔莉,等.蒙古黄芪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7,24(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