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重音体系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体现
2015-07-05付江涛
付江涛
摘 要:重音是英語语音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掌握流利口语必须突破的瓶颈。本文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为理论背景,探讨了英语语音教学中对于日耳曼重音理论的运用,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语音 逆行重音 日耳曼重音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大学校级教改项目《英语专业本科生语音学教学理论与实践探析》(编号:HDXJJG2013-95)之成果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者所关注的重要基本技能。根据教育部的要求,[1]语音是口语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故此,《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语音”是英语专业一年级的必修课。具体要求如表一。
表一
从表一中可看出,语音训练的终极目的是力求学生能够自然、流畅地将意思用正确的讲话方式呈现出来。如果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学员就必须掌握发音规律,了解发音机理,这除了必要与充沛的实践练习之外,还需要学员对于语音演变机制和原理有所了解。遗憾的是,目前仅就国内英语专业本科语音教学而言,理论性课程开设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对于语音理论知之甚少,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语音进步。在笔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往往对于重音、语调、流利度等层面存在较大问题,尤以重音为突出,学生经常将常见词重音误读。鉴于此,笔者本文将着重讨论英语语音教学背景下、理论层面的英语重音问题。
重音,英文称之为accent。这个词词源为拉丁字accentus,主要突出的是乐曲中强度较大的音,运用在日常言语行为中就成为重读的音节(syllable)。
英语在演变过程中接受过来自不同文化源头的影响,现代英语中的单词重音主要体现为两种体系,即拉丁体系和日耳曼体系。其中的拉丁体系亦被称为自由重音(free accent)体系,顾名思义此类词汇所衍生词汇重音并非严格遵循固定的规则,具有较为不确定性;而日耳曼重音体系也被称为逆行重音(recessive accent),因为这一体系的重音经历了“由词尾转移到词根的演变”。[2]166
在日耳曼语系稳固之前,英语词汇的重音并非完全固定,这给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日耳曼人在总结经验后认为一个词的词首音节系词根,是单词的基本部分,因此代表着词的核心意义,所以需要特别强调,重音故此就前移到词的第一音节并固定下来。[2]161现代英语也是遵循着这个特点,一般情况下双音节词或者合成词均将重音放在词首①。这符合印欧语中的波罗的海-斯拉夫语系佩德森定律(Pedersens law),这与古希腊伊欧里斯语中(eolic)的重音逆行(barytonesis)是一个道理。[3]51
由于受此规律影响,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发音时,经常会习惯性地把重音提前,结果导致许多单词重音读错,例如mistake,amongst,beside,until等。对此许多教师很无奈却束手无策。其实,从机理上给学生解释清楚就可以避免这种困惑。这些词汇有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合成词的变体,例如beside一词就是by side的合成体衍生物。从结构上来,前一部分都是虚词类结构,所承担的意义与内涵皆无法与后部核心词相比,根据所承受分量,讲话者自然避“轻”就“重”,着重加强后面的部分,故此重音体现在第二音节也就可以理解了,这也符合日耳曼语重音分配的原始初衷。
当然也可能还有学生有这样的疑问,为何有些多音节词重音是置于词腹或词尾?例如frombehind,notwithstanding等词。这一类词汇主要是遵从了“集体重音”(unity stress)的原则。从构成上来看,此类词主要包含两到三(甚至更多)个部分,其结合结构较为松散、随性,并不是那种“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故而无需专门单独强调。在朗读时,前者轻而淡,后者则重些,能够使单词听起来“有浑然一体之感”。[2]162久而久之,推广开来就连常见的短语也是如此。②
需要补充的是,英语中一些词汇的重音体现与日耳曼体系有所出入,例如family,重音在第一音节,演变为形容词familiar时,重音后移,但是再行衍生后却成为familiarity,这似乎与日耳曼原则相悖,因为它并没有像godliness或者loveliness等词一样体现重音位置。究其原因,法语、拉丁语等语言借词遵循着拉丁重音原则,即“每增加一个后缀,重音即下移一个音节,总之要保持重音落在倒数的第三个音节上”。[2]166
当然,重音的探讨远远不止以上所述,但是对于日耳曼重音体系和拉丁重音体系的关注对于英语语音教学的确能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借鉴与参考价值。
注释
① 例如:mailman,hometown等。
② 例如:Good evening!等。
参考文献
[1] 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工作小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赵帆声,王庆祥.英语语音释疑[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3] Lubotsky,A.M.The System of Nominal Accentuation in Sanskrit and Proto-Indo-European[M].Leiden:Brill Publishers,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