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孔子何以“小视”管仲
2015-07-05梅山瑛黄轶劼
梅山瑛 黄轶劼
摘 要:一代名臣管仲,以其千古卓绝的政治才能获得了极高的历史评价。“仲相齐”可谓深谋远虑、步步为营;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功不可没。然而,面对这样一位历史能臣,孔子却予以“小视”。综观二者治国之道与格局的差异,以及孔子对管仲“器小”的评价,不难窥探出孔子“小视”于管仲的缘由。
关键词:孔子 管仲 治国之道 小视
管仲,东周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管仲辅佐齐桓公期间,在处理政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就,更是为齐桓公“一匡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管仲相齐”的成功,是通过五个战略性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得以实现的:(1)激发齐桓公的雄心壮志,使之立志于称霸天下;(2)重整国风,推行富国强兵的大战略;(3)存邢救卫,诸夏亲暱而驱北狄;(4)遏楚尊王;(5)葵丘会盟。在管仲的大力辅佐下,齐桓公“九合一匡”的治国策略使各诸侯国莫不宾服于齐。最终,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也因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获得了极高的历史评价,赢得了“春秋第一相”的美誉。对于他的政治功绩,就连孔子也曾感慨道:“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①然而,在《史记·管晏列传第二》的末尾却记载着这样一句话:“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这又是为什么呢?
孔子之所以“小视”管仲,可从如下三方面略加论述:
一、管仲的治国之道未免格局嫌小
首先,孔子认为治国之道的两大核心在于“仁”与“礼”——其中,“仁”是指当权者应以宽厚博大的胸怀来爱护民众,即上级对下级要心存仁爱;而“礼”既是仪式、仪礼,同时也是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因此,就某种意义而言,孔子实际上是在强调等级制度的尊卑有别,以及对恢复社会秩序的追求。在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的情况下,管仲明明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却选择了辅助齐桓公称霸天下,却无意致力于恢复周王室的正统地位,不免存在格局不大的嫌疑。
其次,孔子在世时也曾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一生周游列国,为的并不是成就哪一个诸侯国的霸业,而是希望通过游说国君使自己的治国之道得以任用,由安一国之邦进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对此,《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篇中有所印证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③孔子认为人总该是有责任感的,怎可自顾隐居山林,终日与鸟兽为伴。如果天下清明太平的话,那我也就不用到处奔走,想要改变这个局面了。
由此不难看出,孔子游走列国推广自己的治国之道,为的并不是成就个人功名,纯粹是为天下苍生。而管仲则不同,管仲相齐的初衷更多是出于个人角度的考虑,从最初侍奉公子纠夺位失败入狱时“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④就可看出他从政的出发点更多是为名扬天下,而非民生大义。当然,之后其治国政绩也不能被抹灭,应当认可。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管仲之忧,忧齐也;孔子之忧,忧天下也。”一开始二者从政的着眼点就不同,即便同样身为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但格局也高低不同,自然无怪乎孔子小视管仲。
二、孔子提倡治国之道以 “王道”,而非管仲所倡導的“霸道”
孔子以君子之道治国,从仁、义、礼、智、信的角度入手,要求国君施行“王道之政”。也正是因为孔子严格以是否“有道”作为衡量治国要略的准绳,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混乱时代显得似乎“过于迂直而欠缺变通”,因而往往不为施政者所欣赏。
但管仲则不然,管仲也讲求仁义道德,这点在他提出存邢救卫、劝谏齐桓公毋与太子华合作中就能看出。但管仲为政施行仁义道德,是出于“称霸天下”的政治目的而做出的考虑;在他看来,“有道”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一匡天下的大计。对于管仲而言,仁义礼智只是佐政手段,而非目的,不然他也就不会在从政期间制定出诸如国营妓院这样的制度了⑤。君子辅政以道义,小人辅政以利益。对此,在《史记·管晏列传第二》中司马迁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周室衰微,齐桓公明明有治国贤能,而为人臣子的管仲却不劝勉君主行王道,反而辅之以霸道,这会不会是孔子之所以小视管仲的原因呢?倘若真是如此,那么即便管仲的治国政绩再如何显赫,孔子怕是也难以认同。
三、“不俭”、“不礼”与“器小”,是孔子小视管仲的又一个缘由
在《论语·八佾》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⑥意思是:“管仲的器量小啊!他有三处豪华住宅,家臣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人事机构庞大且极其繁冗,实在是谈不上节俭。国君王宫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府邸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府邸里也同样设置坫台。如果说管仲知礼仪,那还有谁不知礼仪呢?”由此可见,对于管仲铺张奢华的生活作风及僭越礼制的做法,孔子是给予了严肃否定的。
管仲作为齐桓公的相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当时人们都认为他立下了莫大的功劳。但他的用心是出于权谋功利的私心,并不符合圣贤大道。从管仲奢华僭礼的行事风格来看,似乎更是印证了这个观点。因此孔子评判管仲时说:此人虽然有大功,但是他的为人局量浅薄,规模狭隘,没有正大光明的气象,是器小的表现。
此外,管仲年少时与好友鲍叔牙合伙经商,分钱时却匀利不均。对此,虽鲍叔体谅管仲家贫一笑置之,但管仲这种贪小便宜的行径不免有违君子之道,令人生出器局不大之感。在《论语·季氏》中有这么一句话:“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⑦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不必担心财富不多,而需担心财富不均。在崇尚君子之道的孔子看来,管仲分利不均的行为并不仅仅停留在好财的层面上,更深一层体现出的是他在为人处世上格调不高的局限。由小见大,让管仲这样并不完全奉行君子之道的人辅政治国,想必其人也不会以正统大义治理国家。对此,孔子自然不免对管仲持有异议。
四、结语
由此,孔子之所以“小视”管仲,也就显得有理有据、无可厚非了。对于管仲的历史功绩,孔子也给予了大力肯定,说倘若不是他帮助齐桓公完成霸业,或许我们都已沦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但对于他在治国之道上存在的问题,也毫无偏私、直言不讳。对此,南公在这件事上点评道:管仲不过帮助齐桓公完成霸业而已,但未能走入王道,这样的器局就嫌小了。
注释
①出自《论语通译·宪问篇第十四》第202页.意为:“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② 出自《史记·管晏列传第二》卷六十二第二一三六页.
③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卷四十七第一九二九页.
④ 出自《史记·管晏列传第二》:“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卷六十二第二一三二页)
⑤ 《战国策·东周策》有云:“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详参《战国策·东周策》卷一《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节第一五页.)
⑥ 出自《论语通译·八佾篇第三》第三六页.
⑦ 出自《论语通译·季氏篇第十六》第二三七页.
参考文献
[1] 论语通译[M].张葆全,译析.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2]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战国策[M].(西汉)刘向,集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 商松石.孔子对管仲的评价[J].管子学刊,1989(4).
[5] 冯浩菲.关于孔子论管仲的争议[J].文史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