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穿刺方法研究
2015-07-02汪丹张晓玲陈美玲周元
汪丹,张晓玲,陈美玲,周元
(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一科,北京 100853)
·护理专栏·
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穿刺方法研究
汪丹,张晓玲,陈美玲,周元
(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一科,北京 100853)
为了提高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成功率,降低PICC所致的并发症,保证治疗的有效进行,临床上现采用超声引导下的PICC 置管,此操作具有操作简单、准确,成功率高的优势[1-2]。盲穿PICC置管对血管损伤大,渗血多[3]。而超声引导下的则使用较细的穿刺针进行静脉穿刺,血管损伤小,扩张的表皮渗血少,并且超声引导的PICC置管术,静脉炎的发生率大大减少[4-6]。但此项操作在临床工作中,必须经过正规的培训,才能掌握此技术,但培训后护理人员很难精确应用常规进针法(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进针)的超声引导下进行PICC置入操作,特别是需要调整进针方向时导针架容易与穿刺针发生分离,导致穿刺失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经过临床多次研究实验,首创按压式进针法。为了进一步用实验数据论证研究按压进针法与常规穿刺方法的优劣,我们设计下列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两种方法在一次穿刺成功率上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入住我病区需行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50岁;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3岁。两组在疾病种类、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和材料 两组均使用巴德公司生产血管超声导引系统视锐5TM,结合MST微插管鞘套件,使用专用导针架。中心静脉导管选择: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外周静脉中心静脉4F导管。
1.3 方法 两组均由本科室两名具有PICC置管资质的护师随机进行穿刺。(1)穿刺方法:研究组采用按压穿刺法,即进针时采用大拇指按压针柄;对照组采取常规穿刺法,即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进针。(2)评价标准:一次穿刺成功,
1.4 记录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中一次性置管成功的例数,研究组50例患者在调整进针方向时导针架与穿刺针未分离,48例一次性穿刺成功,而对照组20例患者在调整进针方向时导针架与穿刺针分离,导致2次重新穿刺。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种持针方法在B超引导下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PICC穿刺成功率情况
注:研究组与对照组1次穿刺成功率比较,χ2=18.9,P<0.01
3 讨论
超声引导下的置管术除了专业置管技术的训练外,还需要很好的手-眼协调的能力[7]。初学者刚开始很难手眼协调一致,手的稳定性差可使血管移位、压扁导致穿刺失败,当从超声上看到进针方向、角度稍有偏差时,需要调整进针方向眼和拿探头的手及捏针柄的手不能同时操作,致使导针架与穿刺针分离,导致重新穿刺。而我科探讨的用大拇指按压针柄垂直进针法,当看到进针方向、角度稍有偏差时只需要调整拿探头的手,按压针柄的大拇指随之移动,避免眼及两手不协调一致的缺点,导针架与穿刺针不容易分离,提高了一针穿刺成功率,经过临床试验,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 路敏,汪列兵.美国巴德PICC置管应用于老年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25(4):425-426.
[2] 刘桂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2)208-209.
[3] 曹淑芬,虞爱霞,陈晓红.9 号头皮针应用于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6):651-652.
[4] 郭丽娟,张鸿雁,赵晓玉,等.超声技术在预防PICC 所致血栓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5,20(13):33-34.
[5] 郭丽娟,张鸿雁,赵晓玉,等.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06,21(12):37.
[6] 冯琼,赵敏,邵亚娣,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5):551-552.
[7] 乔爱珍,苏讯,陈玉静,等.塞丁格技术在血管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的临床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2013-2014.
汪丹,护师,Email:wangdanhtl@sina.com
张晓玲,主管护师,Email:13683273021@163.com
R472.9
B
10.3969/J.issn.1672-6790.2015.02.036
201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