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专家型教师“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2015-06-29林天伦沈文淮熊建文
林天伦+沈文淮+熊建文
摘 要:骨干专家型教师可由“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教育情感、教育能力、教育意志”要素构成。一个教师只要具有“信、想、爱、能、会”等特征,其骨干专家型教师的追求就会成为现实。骨干专家型教师的要素结构预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必须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关键词:骨干专家型教师;要素结构;培养实践
一、骨干专家型教师培养的背景
骨干专家型教师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正因如此,国家十分重视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如2002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提出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将继续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中的“特级教师计划”,务使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一批“造诣高深的中小学特级教师”,支持和培养一批“在教育界有重大影响的教育专家和名师”。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应促进措施,如“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
“创强”是指创教育强省、强市、缉获 (县)等,“争先”是指迎娶实现教育现代化。“争先建高地”是广东教育今后若干年的发展目标。创强无论哪个学段的教育,其目标的实现均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追求卓越意识和能力的骨干专家型教师。
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我校“十二五”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追求卓越、具备自主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体到师范专业,就是为中小学校培养造就骨干专家型教师。
二、骨干专家型教师“五位一体”要素分析
“骨干教师”一词在我国始于1962年12月,教育部《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批骨干教师。相关资料的研究显示,“骨干教师”一般被界定为: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师德修养,职业素质相对优异,有一定知名度、被大家公认的、具有较为丰富的中学教育经验,在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了较重的工作量,对教育研究方面有一定兴趣和较为突出的能力,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并对一般教师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能够支撑所在地区或学校的学段或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优秀教师代表。
骨干专家型教师应具有“骨干”和“专家”教师的特质,应是善于教学、育人和研究,乐于助人,在学科教学、学生培养、学科研究、同事成长上具有较高深造诣、起着一定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教师。这样的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教育信念和理想,怀有对教育事业热爱之心,具有驾驭学校教育工作的知识和能力,具有逾越教育教学挑战的勇气和决心。换言之,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教育情感、教育知能和教育意志等是影响一个教师能否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重要因素。
教育信念对教师能否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不信”,如教育能否促进人的成长、教师能否促进学生发展、学生能否转变发展。教育理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想不想”,如想不想把教育工作干好、想不想追求卓越,想不想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教育情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爱不爱”,如是否热爱教育、是否热爱学生。教育知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能不能”,如能不能把课程讲授好、能不能把学生引导好、能不能与家长沟通好、能不能把日常事情诠释好、能不能对教育活动反思好、能不能对教育现象诊断好、能不能与同事合作好等。教育意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不会”,如遇上教学挑战时会不会坚持深入思考、遇到学生叛逆时会不会创新方法与继续引导。一个教师只要具备了“信、想、爱、能、会”的特质和行为,其对卓越的追求将会成为现实。
骨干专家型教师的主要影响因素预示着要培养这种教师,仅校内培养不够,必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仅课堂学习不够,必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仅理论学习不够,必须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仅有专业知识不够,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仅有教育信念不够,必须具有理解学生、教育学生和促进自身发展的知识和能力。仅具有上述因素不够,必须各个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组合优化。
为此,我们从培养机制、主体、课程、路径、平台、师资队伍、实践环节等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五位一体”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骨干专家型教师“五位一体”培养实践
内容决定形式。“信、想、爱、能、会”五个主要特征构成了骨干专家型教师的要素结构,显示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内容与途径。
1. 理顺部门关系,构建“五位一体”培养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保持“本色”、迈向综合是国内师范大学的发
图1 “五位一体”培养机制
展趋势。如何在迈向综合性大学过程中保持“本色”、甚至更加“出色”是师范大学在培养机制上必须逾越的藩篱。为此,前些年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是否成立类似教师教育学院这种机构统管师范生培养工作。对这设想,仁者见仁,意见不一,原因在于这种机构的功能定位。比如它究竟是一个教学单位还是管理单位?如果是教学单位,教育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学科教学法教师、以及师范生是否归并一起由它管理?如果把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从原教育科学学院剥离出来,教育科学学院的根基何在?如果学科教学法教师从原专业学院剥离出来,这些教师后续的学科根基何在?他们的工作意愿与积极性是否会更高?如果师范生从原专业学院剥离出来,专业学院是否抱着像开设公共必修课的心态开设专业课?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否有保障?
如果拟成立的机构作为一个管理单位,它与教务处关系如何?教务处很多常规性的工作是否进行师范与非师范边界的划分?如果划分了,拟成立的机构不就是另一个教务处吗?
反复的论证以及管理的功能整合趋势使我们打消了增设机构的念头。为此,我们对原有机构的功能、关系等进行了理顺,构建了“教务处统筹—专业学院培养—教心院参与—学生工作部、校团委配合”的培养机制。教务处负责培养方案的审核、教育实习布点与组织、通识课程设置及教育类课程的把控、“‘为了明天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等校内外赛事的组织、教学法师资队伍建设等。专业学院负责学生的管理、专业课的开设、教育调查、见习、技能训练等。教心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负责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学生工作部负责学生思想的引导,团委负责课外活动等。五方职责明确,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校内协同机制,使整个培养工作有效有序进行。
2. 拓展培养路径,构建“五位一体”培养主体,丰富学生体验
骨干专家型教师“信、想、爱、能、会”的特点预示着培养仅有校内力量不够,必须充分发挥校外优质资源的“为我性”,让这些资源服务于骨干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为此,我们拓展了培养主体。一是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开展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交换培养,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形成更好的学风。二是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广州执信中学、广州广雅中学等名校以及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爱学网、春桃慈善基金会、狮子会、合生珠江教育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开展联合培养,使学生在应对真实的教育问题中成长。与此同时,设立学校、学院两级讲堂,定期邀请基础教育名校长、名教师在学校层面开设教师专业发展通识类专题讲座,在学院层面开设专业类专题讲座。一线教育精英的演讲不仅引导了师范生的学习,而且增强了他们的教育信念,激发他们的教育理想和情怀,强化他们的教育意志。
图2 “五位一体”培养主体
3. 深化教学改革,采取“五位一体”培养策略,促进目标实现
培养职责明确了,培养主体拓展了,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平台建设、技能训练、教育实践便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培养的关键因素。只有这五要素协调运行,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培养质量。师资队伍质量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培养质量的高低。几年来我校在学科队伍建设上采用了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的“引育”策略。一是通过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加强学科建设。目前已引进6名广东省领军人才、2个创新团队,他们的加盟进一步激发了学科教师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二是通过分类设岗调动教师从教积极性。目前我校教师岗位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三是通过与中小学开展学科共建创设理论与实践对话平台,促进教师研究中小学教育实践、改进中小学教育实践,从而实现自我改进。四是通过研训改善教育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如学校把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学生工作副书记等送往新加坡、香港的知名大学研修培训。
图3 “五位一体”培养策略
(2)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协调发展。课程是学生成长的依赖途径,没有合理的课程结构难有学生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较大调整,把课程划分为四类。通识类、学科大类、专业类和教育类,要求师范生修读168学分,其中,通识类课程49~50,学科大类课程30,专业类课程60,教育类课程28。
通识类课程包括提供师范生必须获得的基础知识以及必须达到的基本技能的必修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军事、体育、英语、计算机等,以及体现基础性、广博性、综合性和通用性的选修课程。通识类选修课程分“人文与艺术”、“自我与社会”、“自然与科技”、“教育与心理”四个模块,每模块下设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师范生必须在“教育与心理”模块修读4学分。通读和精读一些教育心理类名著,研读一些名校长、名教师的成长事例,以增强他们对教育、教学、教师的理解,对中小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心理的认识,强化他们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信心。
教师教育类课程分为理论类课程、研究与拓展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总学分28。其中理论类课程8学分,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8学分,实践类课程12学分。师范生通过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增强育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会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中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实施以赛促练,促进技能提升。训练是学生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为了调动学生日常训练的积极性,我们引入了竞赛机制,以校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四级别比赛为载体,构建公共基础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综合创新竞赛三层次竞赛体系。不同级别、类型的系列竞赛既为学生训练及才华施展提供了平台,又培养了他们的反思精神,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提高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4)优化平台建设,提供条件保障。实验实训平台是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物质条件,也是激发学生自主性、促进合作的舞台。学校建有25个微格室及多个多媒体素材制作室的广东省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采用预约式管理。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建有物理学科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数学科学学院建有数学建模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化学、生物、计算机、教信等学院均建有多个科技创新实践室。此外,学校成立“华南师大—普通中小学”协同发展发展联盟,发展了遍布奥东西北珠三角地区的180所名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为主)作为教育实践基地。这些实验实训实践平台不仅解决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需的物质条件,而且形成了一系列促进师范生自主训练、合作交流的管理制度,促进了他们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5)改进教育实践,拓展实践知识。针对以往教育实践目标的模糊性,我们构建了“分段式、层次性四年一体”实践模式。该模式强调教育实践贯穿大学四年,不同年级的实践要求、内容、形式不同,但相互之间又是连贯、一体的。如大学一年级的目标是感悟,通过寒暑假对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进行访谈区分出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特质和行为的异同,为后续的学习明确方向。大学二年级的目标是领会,通过课堂观察了解课堂教学环节和规范,体验教学激情,领会教师课堂教学技巧,增强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动力。大学三年级的目标是掌握,通过微格教学或传统训练掌握必备的教学技能。大学四年级的目标是提升,通过到基地学校扮演教师角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教学技能。
我校教育实习分为常规实习和顶岗实习,无论是常规或者顶岗,均采用混合编队形式,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实习队到基地学校开展实习。常规实习安排在国家示范性高中或广东省一级学校进行 ,时间为2个月。参加这种实习的学生,他们能享受到优越的教学条件,能得到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的指导,能参加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他们在实习中的所见、所闻、所为会强化其成为一名骨干专家型教师的欲望。顶岗实习安排到革命老区或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时间为4个月。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他们能体会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艰苦,能感受到留守儿童的需求,能体验到通过自身努力而促进学生行为与学业改进带来的喜悦。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了他们对美好教育追求的情怀,增强了他们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决心和信心。双元的教育实习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实习需要,为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增加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责任编辑:陈立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