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阅读教学难点突破之法
2015-06-18刘云飞
刘云飞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只要善于归纳、勇于尝试,亦有化难为易之法。
一、资料助读法
如,《春酒》一文,领会文章中所含的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情感是难点。教师只需一问:“如此美好的春酒作者现在还喝得到吗?”再顺势进行资料分享:“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没有回过故乡。2006年,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的妙笔。临终前,她还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如此,难点不攻自破。
资料助读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语文外延,更可以轻松实现理解难点的突破。
二、类文比较法
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学生制订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有时只需进行类文阅读比较,就能突破教学难点。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领会小说的爱国思想内涵是重点也是难点。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时代,很难让学生“透过故事看内涵”。教师可在带领学生达到基础教学目标后,推荐学生阅读老舍的《第一堂课》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用中国作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利用中国国情跨越“难点”鸿沟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增删替换法
《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理解写景的白描手法是重难点。“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尤其精彩,但是学生往往“只能意会”。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对许多课文的内容不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言传。这时,老师让学生将“痕、点、芥、粒”换成正常的“条、点、艘、个”,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出白描的妙处了。
四、换位思考法
比如,在学习《邓稼先》一课时,作者杨振宁的选材角度是一個重难点。学生不明白作者为何如此处理详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假如你来写“杨振宁”会写些什么呢?我与邓稼先的关系如何?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关系怎样?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很快就让学生明白了作者如此选材的原因。
世之万物,皆有法可寻,有法可依。“法”为迷路者指明道路的明灯,“法”为探索者提供捷径。总结以上之法,为学生化解教学难点。
?誗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