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应“活”字当头

2015-06-18许鹏浩

新课程·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本作业语文

许鹏浩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语文课堂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課堂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方式,让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学习,促进知识的实际运用。运用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法,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对话。教师已不再是传递者、训导者,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是在积极发言中,在相互的辩论中突然闪现。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活”起来。所谓“活”,就是在有限时空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人本理念,落实新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能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灵活施教,能在教学形式上适应活泼,使学生学得更有趣,从而达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权威教学”向“共同探讨”的转变。

但正视我区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新课程的实践目前还相对滞后,农村还有许多教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使课堂缺乏活力。那么,如何做到“活”字当头呢?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教学环节激活课堂魅力

1.导入语激活学生兴趣

理想的课堂导入语就像那落英缤纷的桃花林,神奇诱人,让人欲罢不能地步入课堂的“桃源仙境”之中。其要旨在一个“导”字。但“导”向何方?又如何来“导”?简单比附一下,可以用三个“有利于”来概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有利于文本的有效解读,有利于课堂主体的顺利切入。具体一点说,就是不论如何设计导语,都必须顾及课文的类型和特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景和教师的个人风格。力求导出情趣、导出重点、导出新意来,起到思维定向、内容定旨、情感定调的作用,以实现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优化。如,教学文言文《狼》时,先不接触课文,而是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屠夫,傍晚卖肉回家时在半路上遇到了两只狼,两只狼虎视眈眈,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这位屠夫到底会怎样呢?请大家看课文《狼》。

2.切入点激活学生对话

切入点就像那进入桃花源的山间小口,进入之后别有洞天;又如那象棋对垒中的关键之子,调动它将攸关全局;教学的切入点就像那文本的穴位,触动它,整个作品为之一颤,整个课堂也就满盘皆活。这个“点”如何发现,又如何切人?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又不外乎遵循这样几个原则:第一,从语言文本的角度入手,关注语文教学本体;第二,从文体的角度入手,重视学生内隐言语的建构图示;第三,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学定教”是教学切入点选择的根本原则,可采用“文眼、关键词句、质疑处、结构、比较、线索”等切入法。比如,在细读《泥人张》时,紧紧抓住对泥人张评价的一个词“艺高胆大”展开细读,从“艺高”一词中发现了艺高的表现及其艺高背后天津卫小人物的艰难生活;从“胆大”一词中看到了泥人张的机智、尊严和反抗精神,但也深深地感悟到了底层小人物的无奈。

再如,《社戏》从“聊童年”导入,然后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淳朴的平桥村,看看这儿曾带给迅哥儿什么样的感受。请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第40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重点细读“真的”“一直”“实在”“再”“也不再”“了”,来深入体会那种遗憾、留恋、怀念之情,并思考:豆好不好吃?戏好看吗?这是集中体现“我”感受的一句话,也是概括全文、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对这句话的细读能带动全文的细读,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且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激起学生的对话激情,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拓展延伸激活学生情感

拓展延伸是针对文本和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围绕教学重点,通过收集与重点相关的各种信息重构文本语境,在重构的语境中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加深、拓宽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解读文本,达到回归文本的目的。我们在拓展延伸时考虑到了“体现文本的多元解读、紧扣文本的主题深化、落实文本的语言写法”三大问题,使延伸唤醒学生情感,进一步内化文本。如,在《甜甜的泥土》的拓展延伸中这样设计:小亮正是感受到了这些,于是给母亲寄了一张贺卡,贺卡的内容是:

母爱如一盏盏明灯,总在黑暗的时候照亮我的人生;

母爱如一阵阵春风,总在痛苦的时候抚平我的伤口;

母爱如一缕缕阳光,总在孤独的时候抚慰我的寂寞;

后面几句被小亮母亲的泪水沾湿了,请你结合课文,猜猜小亮他写了什么?(边写边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4.开放作业激活学习激情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语文教育应立足学生发展,致力于学生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航向,也势必带来作业观念的转变,对作业概念的理解也从狭义走向广义。作业过程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培养观察、分析、创造、综合等能力,着眼于学生该学科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这一切转变,势必使原有的作业内容、形式和完成时间、方式等也由“封闭”走向“开放”,从而出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开放型作业,使学生都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施展才华的机会。

我们根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重点研究了“个性化、差异化的自主作业,同学、家长、老师合作的作业,探究性作业”,加强作业改革,开放作业形式,重视作业过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自主合作为手段,彻底改革过去那种机械单一、枯燥繁重、缺乏人性化的作业形式和只重视作业结果的落后观念,还学生自主、开放、充满智慧与情趣的人文作业,实现真正的“人本回归”。

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续写故事情节、改编成话剧、找找生活中的“皇帝”、画一画皇帝肖像。学了《羚羊木雕》后,与父母探讨一下关于礼物的处理方式。学了《伟大的悲剧》后,可以到网上寻找类似的英雄事迹,并做成PPT在班内交流。

二、民主氛围激活学生态度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仅有教师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必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让学生成为人的课程成了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课堂教学始终要以人为本,突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摆脱“唯书”“唯上”的思想桎梏,抛弃封闭学生思想的条条框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纵向发展。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做到“三个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三个欢迎”(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的不同见解)和“三个允许”(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使学生放开手脚,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一学生提出“一个该打的孔乙己”观点,教师在强烈的民主平等意识下,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这一小组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从文中找到依据,说明这一小组阅读得很深入。那么孔乙己真的该打吗?请大家反复阅读课文,用文中的有关语句来替孔乙己评评理,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大增,主动意识增强,真正让学生潜入文本,自主去探求答案。

总之,“活”字当头,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教师目中有“人”,课上师生互动,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主导作用达成统一,语文教学中的内因与外因作用达成统一,成为语文教学艺术实施的保证,成为语文教学求活的基础。

?誗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文本作业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来写作业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作业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