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
2015-06-15王慧梅
王慧梅
【摘要】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学科,是对中华语言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初步学习,语文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有利于小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黄金阶段,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学校和教师正积极改革创新,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借此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逐步从传授技巧、倡导个性化阅读等方面培育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进而增加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85-02
1.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活动积极的意识倾向,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的欲望和兴趣,才会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增强小学生阅读兴趣。首先,要使小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还是最主要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知识无法从其他方式获取只能通过阅读书本获得,阅读可以使人内心获得平静、素质提高。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展现阅读的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朗读自身就是一门艺术,包含发音、语调、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朗读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自身朗读优势,将学生带入一个优美、深远的情境中去,进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感染学生的目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倡导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是一种学生自我能力的开发,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分析、理解、引导只是辅助,教师的辅助不能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的阅读,带着情感,边读边思,以达到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思想、培养情趣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能限制学生的想象,更不能为了考试目的,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学生从独特的视角挖掘文章的深刻含义,了解作者的情感意愿,勇于思想上的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合理范围内的标新立异和独树一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3.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有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不仅需要学生自身主动、积极、自觉的培养,还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督促,需要学校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静、健康、积极的阅读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目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种积极的、持久的、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小学作为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小学生一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所以,学校和教师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从多方面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加强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培養阅读能力需要课内外实践活动的共同参与,课内学习多数以教师的引导为主,注重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但是小学生阅读仅围绕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内时间有限,读物主要是课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达到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目的,因此学校、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有利条件,提供大量符合小学生需要,有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阅读刊物,文章、作品是作者思想的体现,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加强课外阅读量有助于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学校要按照小学生自身的特色采用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生阅读量,比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等等。教师要积极开发学生的创作天赋,对于阅读后的感想允许学生以诗、文章、画作的形式加以呈现,不拘泥与形式,阅读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教师要不拘一格,打破传统思维,鼓励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读书天地,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总之,小学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学校和教师如何培养对小学生的一生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语文教学是教会小学生对母语的运用和理解,阅读就是通过字、词、句、文章的学习了解世界、发现世界,小学校语文教学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以先进的教理念为指导,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总结出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罗小英.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事务阶段性成果集,2010.
[2]蔡春铃.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我见[J].考试期刊,2010(5).
[3]贾雨林.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学术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