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导学生阅读 培养习作能力

2015-06-12韦倩雯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阅读习作能力

韦倩雯

【关键词】阅读 文本语言 习作 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0096-02

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少,积累的好词佳句不多,因而习作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习作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文理不通等问题随处可见。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弥补学生习作能力的缺陷。笔者认为,弥补的首要途径就是从指导学生的阅读做起,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使学生具备习作构思、想象和遣词造句的能力。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景教学法”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过:“作文指导主要的工夫就是在写作前,而且主要是在阅读课上。写作方法不是靠一堂课灌进去的,而是结合阅读教学把写作方法一点一滴指点给学生,靠一点一滴地渗透,靠结合应用。”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培养写作能力的先决条件,在每节阅读课上都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指导,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理解文本语言之精妙

文本语言是学生初学写作的最好拐杖。小学生初学写作,犹如小孩开始学步一样,离开拐杖开始学步的小孩将寸步难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时,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理解文本语言在用字、遣词、造句上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仿造文本语言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训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文本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并能仿造文本语言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训练呢?请看某位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例。

某教师在上阅读课《爷爷的芦笛》第三段“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海面上平静得出奇,海风带着初夏的温馨,拂过强强柔嫩的脸颊”教学片段的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教师和大家一起来品读课文第三段对海的描写,看看这段的描写有什么特色。请同学们朗读后,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全班齐读,同桌讨论交流)

师: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在这一自然段里,作者依次写了海水、海面和海风。海水柔和温润;海面出奇平静;海风温馨拂过。描写得很有情趣。

生2:我发现这一自然段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描写。如段落里的“海水柔和温润、海面出奇平静、海风温馨拂过”等词语就把“海水、海面、海风”这三种自然现象拟人化地描写出来,这就把五月的海描写得直观、生动、形象,令人向往。

生3:我发现在这一自然段里,作者用词造句十分讲究。如“五月的海水是温润的,五月的海风是平静的,初夏的海风是温馨的”,虽然文字不多,但留给我们的印象却十分深刻。

师:同学们真是用心思考,善于发现啊!下面请你们再一次仔细读读这段文字,并认真思考“温润”与“温馨”这两个词语能否可以互换位置呢?

(全班学生仔细阅读,认真思考)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后的体会。

生1:我认为这两个词语是不能调换位置的,因为“温润”是在有湿度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的,而“温馨”的意思是“温和芳香”,一般是用来形容家庭的和谐美满。

师:说得很好!但在这一段里作者描写的却不是家庭,而是五月的海风呀!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去理解“温馨”这个词语呢?

生2:老师,让我来补充一下吧。他说“温润”是在有湿度的情况下才可以用,我基本同意;不过,“温馨”在这里不是指家庭,而是用来形容初夏的海风。我觉得,“温润”和“温馨”都有一种舒服的感觉,都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温润”是作者用肌肤去体验海水后获得的感觉,而“温馨”则是作者用心去体验海风后获得的感觉。所以,我认为这两个词语不能互换。

生3:我认为“温润”和“温馨”两个词都带有“温”,因此都有温度的意思。不同的是“温润”一词突出一个“润”字,是温暖、柔和中带有一点湿度,而“温馨”一词突出一个“馨”字,是温暖、柔和中带有一点芳香。所以,“温润”一词只能用来形容海水,“温馨”一词中只能用来形容海风,这两个词语是不能对调的。

师:从刚才三位同学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初夏的海的感受是何等细腻,用词造句又是何等精准啊!下面,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这个片段,真正地感受一下五月的海水、海面和海风。

从上述阅读课堂教学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阅读指导是很到位的。教学中教师既让学生感悟到了初夏海的浪漫与温馨,理解了文本所承载的情理意趣,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体验和对美好事物的理解与追求,又让学生在揣摩、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精妙,从而学习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因此,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情感受到熏陶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写结合”,训练学生习作

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是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又一有效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读写结合、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读写结合、迁移运用”中学会查“无字词典”。请看一教师的教学案例,看看他是怎样在阅读课上进行“读写结合、迁移运用”,训练学生学会查“无字词典”的。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骄阳似火”是什么意思?

生1:“骄阳似火”是指强烈的太阳光像火那样热。

师:说得不错,但你这好像是在背词典上的解释。请听老师是怎样理解“骄阳似火”这个词语的。(教师顺口念课文里的句子)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听出老师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这个词语吗?请把文中的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谁来读读自己勾画的语句?

(生读课文,用笔勾画相关语句)

生2:(读)“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地品读这句话,体会文句中是怎样用具体方法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全班同学自由读句子并体会)

生3:老师,您是用所看到的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对。老师是用所看到的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这个词语的。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也用你们所看到的某一些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呢?(教师相机出示句式)

你■,■■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学生照着教师出示的句式,动笔填写后,再汇报)

生1:你瞧,炎炎夏日,烈日当空,连池塘里的水都快被蒸干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你运用了视觉,是用看到“池塘里的水都快被蒸干了”这种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生2:你听,树上的蝉儿“吱呀,吱呀”叫个不停,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的最好解释吗?

师:你动用了听觉,是用听到“蝉儿叫个不停”这种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生3:你摸,青石板上都被晒得有些烫手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你动用了触觉,是用触摸到“青石板上被晒得有些烫手”这种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师: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会查“无字词典”。通过以上的练习以后,同学们已经学会查“无字词典”了。要真正理解某一词语,仅靠背词典里现成的解释是不够的,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不要死记硬背词典里的解释。只有将词语活用了,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课堂上“读写结合,迁移运用”的做法既让学生动手画,又让学生动嘴读,还让学生用心悟,全方位、立体化地训练学生理解感悟语言,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外化为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读写结合,迁移运用”的课堂教学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练习写作的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都在每一节阅读课上下功夫,训练学生的语言,注重语言积累,并且注重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到有话可说,那么学生的习作就有了“米”,也必将能做出“香喷喷的饭菜”。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阅读习作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