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金言语体裁与文学理论探讨

2015-06-11付晓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小说创作巴赫金文学理论

付晓

摘要: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的内容丰富而晦涩,“体裁”随着文学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体裁的根源是一种历史的记忆,体裁的稳定为文学长期发展中保持统一性与连续性提供保证。本文笔者从巴赫金体裁和文学理论的领域阐述了其有关言语体裁与文学理论,以及包括有关体裁特性和发展规律,期望对我国相关理论的研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言语体裁 小说创作 文学理论 巴赫金

引言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言语体裁在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就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过目前有相当多的学者对体裁理论没有提起相应的重视,这对于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巴赫金言语体裁的研究,我国学者虽然做出了一些研究,但是也仅仅是对文学体裁进行具体分类的层次而已,对于较深层次的语体裁理论研究基本没有涉及到。笔者详细研读了巴赫金的诗学专著,在此过程中,发现巴赫金本人对此也有很多的感慨,在此过程中,发现巴赫金本人对此也有很多的感慨,他认为一直以来体裁都是与众不同的文学现象,但是人们却都没有重视。在这种情形之下,巴赫金提出了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语言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一定是体裁这种现象。因此在他看来,体裁的意义是重要的,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而研究诗歌则更加应该重视体裁,这是不能被永久忽视的文学。

在二十世纪初期,巴赫金提出的这一观点是新颖的,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影响,但不可否认,其理论研究价值也是相当高的。至此,世界各国的学者都相继开始了对言语体裁理论的深入研究之中,而所有这些都引发了学者对于巴赫金言语体裁与文学理论的关注,在经过深入分析之后,才能对巴赫金言语体裁领域的独特性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巴赫金的体裁理论不仅包含了一般的体裁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小说体裁和复调体裁也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体裁的特性、体裁的发展规律、体裁和语言的关系、文学体裁和言语体裁的关系、小说体裁的特性与小说体裁的发展、体裁诗学和社会学诗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的言语体裁理论,真可谓是言语体裁研究的百科全书。由于巴赫金的《言语体裁问题》研究的领域较多而且繁杂,因此,笔者只是针对上述的局部观点做简单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后续的言语体裁理论研究有所帮助。

巴赫金体裁理论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就是对于文学体裁所独有的特性和规律进行研究,同样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专著《言语体裁的问题》中,巴赫金明确指出形式主义对结构和手法的研究是优先于对体裁的研究的,因此将体裁认为成是手法的机械组合,显然这样很难真正去理解体裁所具有的涵义。对文学理论的研究必须要从体裁入手,而不应该着手在文章的表面结构。文学理论的研究一定要将言语体裁当成是研究重点,这是对巴赫金言语体裁研究的理解。本文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其一,体裁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离开整体而单独去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就好比是空中楼阁,将文学作品的每个成分都同体裁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完整的涵义。其二,文學作品的产生离不开体裁,巴赫金在专著《小说理论》中写道:“体裁是整个作品、整个表述的典型形式,作品只有在具有一定体裁形式时才实际存在”。其三,巴赫金认为体裁具有完成性的特点。作为文学作品的外在存在形式,体裁不仅具有完整性,同时具有完成性,而且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体裁的本质同研究体裁的意义所在。

传统观点认为,言语体裁只是形式方面的单一因素,一些较为权威的文学理论著作中,将体裁看作是文学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否认体裁的内容特性。巴赫金认为,体裁可以是形式,但是不能忽视其存在的内容意义,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自二十世纪初期,巴赫金就认为体现文学作品意义的物质实体必然是形式,在其撰写的《文艺学的形式方法》中将文学作品的意义和物质肌体看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涵义是以隐藏的形式存在的,或者是在语言中,或者在形式中,或者在体裁中。涵义隐藏在体裁中,毋庸置疑,这也决定了体裁的重要意义。不同的人对于体裁的理解不同,对工匠而言,体裁是文学表现外在的固定形式,对于大艺术家而言,体裁却是隐藏在陈旧模式下的创新潜能。不仅如此,体裁还体现了作家的性格特性、现实特性和社会功能。以往的体裁研究并没有将真正的社会学眼光融入其中,仅仅认为体裁是作家个人的创作,没有意识到体裁的社会现实作用。巴赫金的著作《小说理论》当中将体裁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认为体裁是一种对客观事物记忆的描述,不是作家的主观因素创作的,巴赫金对于体裁的观点较为明确,指出体裁是复杂事物的基本手段与方法。体裁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概括。在许多文学作品当中,事物的体裁被分类为叙事、抒情、戏剧等方面,从不同的视角看相同的事物。而对于抒情体裁的诗句当中,主要根据结构进行划分,分为五言、七言等,利用不同的结构对客观事物进行详细的描述。通过分析文学体裁的发展历史,巴赫金认为体裁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文学体裁的理论研究客观规律。巴赫金认为寻找文学体裁来源于何处是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的,小说体裁的发展历史悠久而漫长,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形成了独有的文学体裁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巴赫金提出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论点。他在其文章中明确指出,文学创作离不开文学体裁,而文学体裁不能忽视其稳定性。文学创作要想保证完整性和延续性,那么就必须对体裁提起更多的重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得文学发展得以保证其延续性,因为文学体裁本身也是对于历史发展的反映。

通过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巴赫金认为在言语体裁形成之初不具有绝对的稳定性,而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将其当做是一种观察思考和艺术为了抓住现时生活中的艺术形式。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律诗为例,这其中遵循着固定的语言模板,在很多文人经过长久的文学创作之后,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准则,保证了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发展的统一性和连续性。除此以外,巴赫金还认为只有学者们针对言语体裁所进行的研究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创作的源泉。一味的守旧在很多时候会对理论观点的发展突破起到阻碍作用。巴赫金在《言语体裁问题》中认为“一种体裁总是既如此又非如此,总是同时既老又新。一种体裁在每个文学发展阶段上,在这一体裁的每部具体作品中,都得到重生和更新。体裁的生命就在这里。”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任何一种体裁的发展进程中,遵循原有的理论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对于原有的陈旧理论进行完善。

在专著《小说理论》中,巴赫金认为小说体裁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史诗、雄辩和狂欢体,这一理论的基本来源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这二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纵观文学体裁的发展过程,从历史角度对巴赫金的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他所作出的贡献不仅仅是对于文学体裁赋予了具体的内容,而且从微观的角度对复调小说体裁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巴赫金在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中表现出的观点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作品《罪与罚》就是很明显的对话型的复调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使用了大量的狂欢体裁,这是一大创新,显然这部文学作品《罪与罚》的本质仍旧是狂欢体体裁小说。这种狂欢体体裁来源于古希腊的民间文化,以民间狂欢文化为基础,融入作家的情感,创作了狂欢体体裁。狂欢体裁的应用传统较为久远,古希腊的古罗马时期文人在创作诗歌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狂欢体裁的影响,随着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快速传播,使得文学传统中的狂欢体裁开始同千百年来大众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中世纪时期,文学作品以诙谐幽默和讥讽为主线,发展到后来的各种流派纷呈的文艺复兴时期,狂欢体裁的创作达到了顶峰。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创作的小说体裁恰恰是沿袭了这种狂欢体体裁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得其作品《罪与罚》成为举世瞩目的旷世之作。

由上述分析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在巴赫金言语体裁与文学理论中,他指明并分析了文学体裁的本质,体裁不仅仅具备历史性的,同时也着重强调了体裁的现实性和社会功用。巴赫金不仅仅是从表面对其体裁进行研究,而且从历史的发展角度对其文学特性进行分析,体裁和文学的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巴赫金言语体裁与文学理论对言语体裁和文学理论二者之间的内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在体裁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沿袭传统的原有的体裁同创新体裁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经过不断的研究并且完善才是促进体裁进一步发展的力量所在。巴赫金提出的观点:文学创作的主导是由体裁决定的,这一观点的提出是文学理论研究和发展道路上的一大创新和突破。不仅如此,对于后续文学理论的深层次研究也发挥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语

参考文献

[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钱中文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2]程正民.巴赫金的体裁诗学 [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3]巴赫金.文本、對话与人文[M].白春仁等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M].山东:山东齐鲁书社,2009.

[5]孙凤波.语域三要素在庭审话语中的实现——语义和形式[J].语文建设,2013(33).

[6]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颜桂堤.历史之维:体裁的自我意识及创造性记忆——以巴赫金的体裁理论为例[J].三明学院学报,2012(06).

[8]郑洁.人际功能视阈下网络交际语言的权力意志研究[J].语文建设,2013(32).

[9]高平平.例谈介词短语中的成分残缺和多余[J].语文建设,2006(07).

[10]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和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俄、中、英民间文学作品中言语体裁类型比较研究》(SY1311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小说创作巴赫金文学理论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例谈家庭成长经历对张家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王安忆小说创作
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的悲剧意识
余华小说作品中的暴力元素解读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