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咪唑斯汀与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06-08阳吉明张惠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期
关键词:利嗪风团左西

阳吉明 张惠明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总医院皮肤科,湖北 黄石435005)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病,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导致的一种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病程多持续或超过6周,临床表现为反复出现的风团,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咪唑斯汀和左西替利嗪作为一种新型抗组胺药物,具有更加安全、耐受性好的特点应用于临床[1]。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种抗组胺药物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入选患者为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共104例,所有入选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2]:①病因不明;不限年龄、性别;②病程超过6周;③症状为瘙痒和反复发作一过性风团;④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以下情况: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器质性病变者;③对咪唑斯汀、左西替利嗪过敏;④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者(正在或者近期服药);⑤其他类型荨麻疹;⑥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1.2 一般资料:104例患者随机分组,为咪唑斯汀组(A组)和左西替利嗪组(B组),每组患者各5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般情况比较

1.3 服药方法和评价指标。A组:清晨空腹口服咪唑斯汀(西安杨森)10 mg,1次/天,B组:清晨空腹口服左西替利嗪(江苏恒瑞医药)5 mg,1次/天。以连续用药2周为1个疗程。评价指标:不良反应(嗜睡、头晕、乏力、恶心、口干)、风团的大小(cm)、瘙痒程度(用直观模拟标尺法评价[3],0为无瘙痒,1为轻微,2为较重,3为难忍)、红斑持续时间(h)。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A组不良反应多见于嗜睡、头晕和乏力,发生率分为19.23%、17.31% 和13.46%,均高于B组的5.77%、3.85% 和1.92%(P<0.05),而B组的不良反应则以恶心和口干多见,其发生率分别为19.23% 和17.31%,均高于A组的3.85% 和3.85%(P<0.05),见表2。

2.2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A组风团的大小和瘙痒程度均显著低于B组(P<0.01),但是红斑持续时间则显著长于B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慢性皮肤黏膜敏感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反复发作,常可见于食物源性、药源性过敏反应,压力、光照、冻伤等物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之后的全身性变态反应,表现为风团反复发作及瘙痒。变态反应型荨麻疹与患者机体的免疫失调有关,非变态型患者多因体内肥大细胞的cAMP导致组胺的过度释放有关[4]。因此,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目前,咪唑斯汀[5-7]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其优点在于起效快,适应证明确,临床疗效显著,尤其针对于瘙痒、风团症状显著的患者,同时还具有抗感染作用(能抑制炎性介质),从而较既往的前期药物能更加有效的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其药理学作用在于,咪唑斯汀是一种新型的抗组胺药,可特异性阻断组胺受体(H1),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并具有抗过敏性炎性反应介质的特质。

另一方面,有相关实验表明,与西替利嗪比较,左西替利嗪可以双倍结合H1受体;同时盐酸左西替利嗪还能抑制变态反应相关的多种炎性介质的释放,起到较广泛的抗感染的作用。其药理作用在于,盐酸左西替利嗪[8-10]是盐酸西替利嗪的R-异构体,其优点在于既保留了前辈的主要药效学特征(高效、高选择性拮抗组胺H1受体);但是中枢抑制作用小(如嗜睡、头晕和乏力等),因此,左西替利嗪能有效对抗组胺介导的风团和红斑效应。同时,左西替利嗪起效迅速、抗组胺作用强、持续时间长,能有效阻碍变态反应炎性递质生成,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较小。

本研究证实,A组的不良反应以嗜睡、头晕和乏力多见,其发生率分别为19.23%、17.31% 和13.46%,均高于B组的5.77%、3.85% 和1.92%(P<0.05),而B组的不良反应则以恶心和口干多见,其发生率分别为19.23% 和17.31%,均高于A组的3.85% 和3.85%(P<0.05)。这是因为左西替利嗪抑制胆碱能受体的作用弱,不能完全避免中枢神经系统的微弱抑制,而咪唑斯汀是新一代苯丙咪唑类抗组胺药,对H1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且具有抗胆碱、抗肾上腺素及抗5- HT活性的作用,同时还抑制变态反应过程中组织内组胺的释放。同时,本临床研究证实,咪唑斯汀组风团的大小和瘙痒程度均显著低于左西替利嗪组,但红斑持续时间则显著长于左西替利嗪组。

因此,通过本临床研究证实,对于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咪唑斯汀和左西替利嗪两种药物的适应证明确,疗效显著,其中咪唑斯汀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如嗜睡、头晕和乏力,适用于风团和瘙痒症状明显的患者;而左西替利嗪的不良反应是因为抗胆碱能受体,如恶心和口干等,适用于红斑显著的患者。

[1] 胡跃龙,魏聪.咪唑斯汀与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对比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3,35(1):46-50.

[2] 任华丽,王学艳. EAACI/GA2LEN/EDF/WAO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诊疗指南(2009版)解读[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4): 521-534.

[3] 翁智胜,易江华,彭洁雯,等.三种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4):2983-2985.

[4] 王敏.卡介菌多糖核酸和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8): 133-134.

[5] 彭书莉,王敏.咪唑斯汀治疗原因不明的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0,1(7):1883-1884.

[6] 王宏瑾,张江安,于建斌.咪唑斯汀长程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与实验观察[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7): 440-442.

[7] 张爱萍.咪唑斯汀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29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12,14(36):80-80.

[8] 张英伟.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72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2013,26(6):286-286.

[9] 郭娜.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50例临床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3,9(3):142-143.

[10] 李亚玲,李俊,叶云,等.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2013,42(1):52-53.

猜你喜欢

利嗪风团左西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左西孟旦治疗重症冠心病所致心衰的临床疗效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HPLC法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有关物质
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湿疹的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行左西孟旦治疗的临床疗效
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对大鼠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
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