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IY”让“爱心班”数学课堂更有效

2015-06-02倪文英顾丽芳

关键词:提高教学质量数学课堂

倪文英 顾丽芳

摘要:我校把接受能力比其他孩子弱的,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放在一起教学,组成爱心班。这些孩子通常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应向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而“DIY”教具无疑是个好方法,笔者将从这方面探讨如何让“DIY”把“爱心班”数学课堂变得更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爱心班”数学课堂;DIY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73-1

一、呈现多样“DIY”,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推动人学习的内在动力,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强烈的兴趣时,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活跃,最容易接受外界的教育。我发现数学培智教材内容简单,虽然符合了这群特殊孩子的智力状况,但是各类例题比较单一,如果教学时只是单纯地对照教材讲解,学生大多不感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动脑筋、花心思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学习内容中。教学时我想方设法为学生选择多种的、直观形象的教具,把知识形象化,以此吸引学生,带领学生顺利进入数学学习,其中用的最多的是我的“DIY”教具。

比如在特教课堂《初步认识图形》中,我用彩纸做了很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管哪种图形,都有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特别是长方形,做了多种形态的。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最后找出相应的图形。这些色彩鲜艳的“DIY”刺激孩子们的感官系统,有效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课堂效率自然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有序排列“DIY”,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加强对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但是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对于这类孩子来说,他们大多智力发展缓慢,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我们在对这些孩子的教学时往往只重视“算”,而放弃了一次次抽象思维训练的机会。实践证明,在平时的日常爱心班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用“DIY”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经由直观步入抽象,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要想特殊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必须要以感知认识为基础,他们要比一般的学生更难理解,更需要多次感知认识,逐步提炼,以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在爱心班课堂《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中,我把138、965、473、476、927、1000、96、97、7001、7010、8790、230、10000这些数同样利用磁性贴制作成可以随意搬动的教具,先让几个学生一起按数位分类,有序地排列后,学生一目了然,根据上一课所学“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少的数就小”,学生很快找到这些数中最大的和最小的数。在进入本课同位数比较时,我还是进行有序地排列,首先找两个三位数两两比较,当时学生找的第一组是138和965,考虑到这些学生的特点,我直接把这两个数放到了数位表下,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这两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引导学生思考比较方法,并小结出:两个三位数比大小,就看最高位上的数,百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接着我引导学生找百位上相同的两个三位数排在下面继续比,以此类推,学生能逐渐跟着老师总结出三位数与三位数比较的方法。第三次再让学生把所列出的三位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对准数位表重新排一排,再次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说出比较方法,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三、师生共同“DIY”,发展学生自主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为满足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为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索创造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服务的。我们爱心班课堂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非常被动的接受所学的数学知识的,要让学生学习数学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就需要有学习数学的动机去激励和推动。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来“DIY”,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让学生从牵着动到自己动起来,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增添活力。

《认识钟面》这一课对特殊学生而言是一个难关,如何突破它,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听课,又要让学生牢记钟面构造,理解怎么看几时。我认为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钟面的制作中。第一步了解钟面上12个数,首先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出示教师本人“DIY”的1到12的数字宝宝,让学生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一排,读一读。我再把它们按顺序围成一个圈,请学生读、看、想,思考:你在哪儿看到过和这个相似的?引出钟面,知道钟面上有这12个数,分别是怎么排的。接着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大的圆形卡纸(标好了数字点和中心点),指导学生按顺序写上1到12。第二步制作时针和分钟:图片展示各种类型的钟面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除了数字外,还有两根不一样长的针。我就出示两根针,边说明边贴到黑板上:“这根长长的是分针(贴上对准12),这根短短的是时针(贴上对准任一个数)。”再发给每个学生两根针,模仿我边做边说,至此基本完成了一个钟面模型。大多数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品开心地笑了。第三步就利用自制钟面模型来学习认识几时,练习看钟面说几时、说几时拨钟面等,这样一个边观察边制作,边交流边探索的过程,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促使其知识内化。

猜你喜欢

提高教学质量数学课堂
浅谈如何提升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抓好化学课改 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下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