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小延安”区域中音乐的积淀与传承
2015-05-30陈昊
摘 要:东北小延安是指解放战争时期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在这一时期东北小延安的各种文艺创作令人赞叹,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音乐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研究东北小延安音乐的积淀与传承,总结历史经验,对于当前段音乐创作与表演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将从民族性、时代性以及地域性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东北小延安区域中的音乐风格和审美特征。
关键词:东北小延安;音乐;积淀;传承
1 东北小延安的音乐创作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在解放战争时期拥有“东北小延安”的别称,由于当时有一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从延安来到此地,包括吴雪、马克等人,使得这里的文艺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在此处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所以世人称之为“东北小延安”。
在艺术创作上,东北小延安取得了全方位的成就,而在音乐创作方面特别凸出,以东北秧歌剧为例,延安革命收集整理文艺工作者将陕北的秧歌剧带到东北以后,进行全面的东北化,进而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具体分析东北秧歌剧具有如下特征:
1.1 时代性
作为一切艺术作品的灵魂,时代性凸显了艺术作品的时代风貌,是一段历史时期的镜子与号角。在糅合了陕北秧歌剧的基础上,东北秧歌剧根据本地的情况逐渐转换为东北民间音乐,这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艺术传承形式。由于陕北秧歌剧已经从旧秧歌剧开始走向新秧歌剧,如《动员起来》《夫妻识字》等,这是在战争时期陕北革命工作者就地取材而重新创作出来的,其中的音乐都是当时杰出的音乐创作者对秧歌剧形式进行大量创新而形成的。这是基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时代,东北秧歌剧的音乐在新秧歌剧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一次扬弃。
1.2 大众性
秧歌剧起源于秧歌的基础上,逐渐成为形式多样的戏曲,这是歌舞朝着戏剧化的方向转变,我国秧歌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大众化为支撑。东北秧歌剧的音乐创作以大众化为原则,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许多音乐形式简单明了、节奏欢快,易懂易唱,具有十分明显的中华化特色。
2 东北小延安区域中音乐传承与积淀的因素
东北小延安区域的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如《反翻把斗争》等秧歌剧,与当时的文学剧本题材相呼应,音乐创作上选取与解放战争相关的民歌,形成鲜明的时代性风格,这些音乐在旋律上、节奏上、风格上都充分展现了特定时代的审美特征。东北小延安区域中音乐传承与积淀包括以下基本元素:
2.1 民族性
作为世界上所有国家与民族艺术的生命线,民族性体现了一个区域或者国家艺术上真正的成就,艺术是无法全盘接受其他国家的形式的,只能以本民族为基础,以民族习惯、感情以及语言为基础,在民族性中不断发展。东北小延安时期的音乐艺术,正是以民族性为其生命与灵魂,许多秧歌剧正是传承了汉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将歌剧与秧歌相结合,逐渐从陕北秧歌转换为东北秧歌剧,使民族性得到充分体现,也被东北人民所广泛接受,其中,更是以民族音乐中的民歌以及民间音乐为主体,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艺术风格。
2.2 地域性
东北小延安区域的音乐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是其重要的传承因素。正因为具有地域性,才能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形式。东北小延安的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以马克等人的音乐创作为例,大多融合了东北二人转的音乐曲牌胡胡腔以及喇叭牌子等,正因为地域性十足而非常引人注目。将陕北秧歌剧转变为东北秧歌剧,就是将陕北的地域性转变为东北的地域性,在地域性上,东北化是传承音乐、歌剧的重要任务,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众所周知的二人转正是在东北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典型的地域音乐形式,其内容十分广博,这些音乐的综合都体现出了东北的地域性特点。
当前,众多音乐创作者在传承东北小延安区域的音乐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二人转音乐形式,以此彰显其地域特色,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2.3 东北小延安音乐的发展
东北小延安区域的音乐风格是一种优秀的艺术财富,可以不断地创新和继承。东北小延安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为我国的初期文化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为新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展示与表现的广泛舞台,使得延安兴起的新文艺运动得以连续延展,取得了进步与创新。以音乐为典型代表的艺术创作光彩夺目,影响流传深远。可以说佳木斯市的音乐传承是延安精神在延续的体现,在2011年,佳木斯为了纪念这一段辉煌的历史,文艺工作者创作了由11首歌曲所组成的东北小延安组歌,该歌曲雄壮、跌宕、深情,吸收了二人转、东北大秧歌等东北音乐元素,各种曲体综合运用,采用齐唱、领唱、合唱、独唱以及伴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表现出了极强的表现力、震撼力与穿透力。
3 结语
“东北小延安”是对佳木斯市这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的赞誉,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小延安将延安的音乐形式东北化与时代化,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充分展现了东北艺术与陕北艺术的结合成果,体现了我国民间音乐表现力与震撼性。东北小延安地域音乐中的大众性、民族性、地域性以及时代性都使其具有较强的延续性,时至今日,东北小延安地区的音乐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玉洁.多元融合 殊途同归——對当代中国声乐“跨界”演唱现象的再思考[J].四川戏剧,2013(07).
[2] 卿泽.贺绿汀的儿童歌曲创作思路与新启示[J].四川戏剧,2013(07).
[3] 黄梅.有感于杨宜禾先生《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第十一章: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气与韵[J].黄河之声,2014
(05).
[4] 吕继勇.现代音乐美学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作用分析[J].黄河之声,2014(05).
作者简介:陈昊(1985—),男,黑龙江集贤人,本科,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声乐表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