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彭城画派”的成立、推介与时代性

2015-05-30林楠

艺术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摘 要:美術界的“画派热”已不是新鲜事,被学界多次讨论。“是否成立画派、标准是什么”非黑即白,具有十分复杂的时代内涵。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完整美术传承和精神的徐州是可以成立地方性画派的。梳理“彭城画派”的发展脉络,培树“彭城画派”也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它的宣传与弘扬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学界应呼唤它“茁壮成长”。

关键词:“彭城画派”;推介;文化软实力

当今美术界,全国性的“画派热”方兴未艾。一批传统学院派的美术理论家认为“画派不能被打造”,需自然形成。与之相左的观点认为画派的成立与否需站在特定的情境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认为这不是非黑即白的命题,画派成立是有着复杂时代内涵的文化现象,不能草率得出结论。一个画派能否被大众认可,是由历史来检验,但无论怎么判定,都离不开其成立必备的基本要素。徐州是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集萃地,其肥沃的文化艺术沃土、悠久的历史传承与领军人物的深远影响力表明了成立地域性画派的水到渠成。

1 从画派的基本要素看“彭城画派”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家利用本土文化,彰显民族个性及母体艺术语言,凸显地域性艺术特征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某一区域的艺术家群体长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情境中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便具有鲜明的、较为固定的审美取向与表现手法。”[1]在其他基本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绘画流派。“画派”即是指理念、立场、作风相同的一些画家组合在一起,进行“美的符号”的艺术创作的绘画形式。例如,中国的松江画派、浙江画派、长安画派……西方的巴比松画派、威尼斯画派、枫丹白露画派……具体的界定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具有形成画派的必备条件:相近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相近的创作方法和思想倾向、高水平的领军人物和骨干成员。这也成为中国美术史论家界定画派标准的共识。中国的现代画派,多是以能突出地方特色或绘画风格的名字命名,“彭城画派”也是如此。

1.1 地缘环境下“彭城画派”的产生

徐州古称彭城,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是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集萃地。历史渊源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书画艺术之乡。温润的地理环境和农耕生活方式决定了徐州人淳朴坚韧,性情平和。但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徐州也并非世外桃源,战乱频仍、黄河改道、政权更迭、民生艰辛……“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放更适合古彭城的文化性格,徐州艺术也与“精致”、“优雅”相距甚远。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向南遥接秀丽温润的江南,向西连接地大物博的中原,向北呼应厚重大气的北京,各方文化在此交汇,人们眼界开阔,艺术家博采众长。再加上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徐州书画家有豪放、有质朴、有激情、有雅丽。他们对传统始终持尊重心理,虽勇于创造,但不愿惊世骇俗或标新立异。所以在徐州籍艺术家的身上,极端的画风从未出现,而是兼有“南秀北雄”之妙。

然而,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缘交汇地带,经济相对落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缺乏像苏南城市那样的吸引力。当各类文化思潮在大城市发生碰撞后,来到徐州往往势头放缓,收不到良好效果。年轻人前往北上广学艺后大多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徐州因此也流失了一大批有潜力的明日之星。由于现实地缘因素的影响,徐州美术没有固定的题材或近似的技法套路,始终表现为一种大致的精神倾向。与洋洋大观的苏南美术研究相比,徐州美术研究比较匮乏。但作为淮海核心,徐州文化是周边地区的集中代表,从当今文化重建的角度看,我们也应意识到基于历史使命和文化脉络构建“彭城画派”这一命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1.2 “彭城画派”的发展概况

“彭城画派”是近几年徐州市委着力打造的“舞动汉风”文化品牌的重点项目。它作为一个画派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李可染的启蒙老师钱食芝发起组办了“集益书画社”,后来还有“东方书画社”、“铜山书画研究会”等,这些社团在当时是比较成熟的,在传递薪火、启蒙后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徐州私立艺专的创办对徐州地区甚至整个中国的美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培养了许多美术人才,具备完整的师承关系,而且使整个社会产生了一种对美术的了解和兴趣。一直到今天,艺专的影响力依然不减,许多优秀的画家不断涌现,丰富着徐州画坛。到20世纪80年代,现代美术异军突起,徐州美术顺应潮流开始倾向于“原始、本能、表现”的艺术风格,一方面是趋势使然;另一方面也视为“彭城画派”精神的延续。霸悍正气的艺术格调、积极的浪漫主义艺术趣味和鲜活生动的现实主义精神都通过不同方式体现在新世纪“彭城画派”艺术家那里。现代艺术虽有一些“荒诞”的元素,但确是徐州人内在强力的释放,体现了开拓进取的精神。

1.3 彪炳史册的“彭城画派”艺术家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出现了一批“为大众而艺术”的书画家、雕塑家和理论家。我们在徐州艺术家中艺海撷英,其中有八位,包括张伯英(1871~1949)、王子云(1897~1990)、王青芳(1901~1956)、刘开渠(1904~1993)、李可染(1907~1989)、王肇民(1908~2003)、朱丹(1916~1988)、朱德群(1920~2014)。他们际遇不同,探索领域各异,但皆有大成——不但是“彭城画派”的领军人物和骨干成员,还对现当代美术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彪炳史册的艺术大师。

张伯英是近代著名书法家、碑帖鉴定大家、诗人,跨越晚清与民国两个时代。他不盲从时风,同时探究“碑”与“帖”的优长与不足,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王子云既是雕塑家,画家,也是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他在西北各地抢救搜集了大量文物资料,92岁高龄完成付梓的《中国雕塑艺术史》填补了我国雕塑史研究的空白,他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阅历,成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见证。

王青芳是著名国画家、篆刻家,长期致力于木刻创作,在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与实践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刘开渠是现代雕塑的开拓者、美术教育家。他的雕塑风格熔中西手法于一炉,着重写实,造型简练、生动。曾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设计和主体创作,情节完整,具有史诗性的宏大气势,成为新中国建筑雕塑史上的里程碑。

李可染是“彭城画派”的旗手,“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创作理念是他将画家个人命运与家国、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的具体体现。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写生万里,为中国画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他的艺术理念和成就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

王肇民的素描、版画、水彩画均有不凡的建树。尤其水彩画是100多年来西方写实主义绘画进入中国后达到成熟的真正标志之一。他将艺术创作和教学紧密结合,为新中国艺术教育事业和水彩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朱丹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他曾先后主办《战地新闻》《东北画报》,创作了大量漫画、宣传画及书法作品。新中国几乎所有重要艺术机构的筹建,都离不开他的努力。

朱德群是享有国际盛誉的华裔艺术家,法兰(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西艺术学院终身院士中的第一位中国人,法国画坛公认的世界级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写意造境。中国文化精神一直贯穿于他个性化创作的始终,被法国现代绘画史家称为“把东方艺术的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

群星璀璨的“彭城画派”艺术家们虽有不同的探索领域和人生经历,但他们都是徐州籍,艺术特色体现了地方文化的依托。有的虽在地域上走出了徐州,根基却深深扎入了家乡的文化和生活中。徐州美术精神也在一代代美术家的传承下越发丰富饱满——“或拙朴厚重,或挺拔刚健,或刚健中流露几分婀娜,或秀润中展示无限刚阳,其基调是一种大美、壮美,是楚汉雄风的继续与拓展。”[2]新一代画家如张立辰、喻继高、郭公达、程大利、李小可等,又为它增添了崭新的时代精神。画家们正在追求更加鲜明、热烈、奔放、大气的品格,作品充满了绚丽多姿、气质非凡的神韵。

笔者有理由相信,“彭城画派”作为一个地方性绘画流派从画派的含义和形成特点来看完全符合约定俗成,学界应及早重视和推出。

2 关于“打造彭城画派”

也许会有学者认为推出“彭城画派”是在“打造”画派。笔者以为,在现代化社会中,地域文化趋同的趋势越发明显,珍视本土文化传统,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地域文化品牌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南重北轻”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江苏文化发展格局中。扶植“彭城画派”,有助于优化美术格局。对徐州而言,果敢地树立“彭城画派”大旗,适时推出一批优秀艺术家,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徐州地区的艺术家队伍正空前壮大且大多有聚成画派的主观愿望,这是画家“群体意识自觉”提高的表现。不墨守传统界定画派衡量信条的成规,实践一种“言其志”和“行其实”的画派构建,有意識地推出画派,是适应当今社会环境的与时俱进的方式。对此,美协主席刘大为先生说:“现在很多地方是先提出一个画派的概念,然后再去着力打造,‘彭城画派却不尽然。它首先作为一种具有相当底蕴的美术现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再被冠上‘彭城画派这个名字,是自然而然的。回看历史不难发现,其实没有哪个画派是打造出来的,都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3]即使“彭城画派”会遭受来自美术界同仁“急功近利”、“炒作”的指责,我们也能说推介“彭城画派”是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这种培育、推广,是有别于一些“搞政绩工程的伪画派”的。

3 余论

徐州画家与徐州文化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紧密相连的。艺术家不可能只固守原地,但在精神上要与徐州维持着“血浓于水”的关系,如果画家们“劲往一处使”,“彭城画派”与徐州地方文化之间关系将更加密切,对提升徐州形象——乃至江苏形象,繁荣江苏美术,激发江苏人的自豪感和共同构建美好江苏的信心决心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彭城画派”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贡献将不可磨灭。如今,各地政府对本地文化艺术的扶持不再是一个局部问题,要与当地的资源紧密联系起来。徐州市委培树“彭城画派”,对打造“书画徐州”品牌、繁荣书画艺术是一件利好的事情。有了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的出台,“彭城画派”的发展才能保证长远性和可持续性,真正鼓励创作、吸引人才。如今的徐州书画界人才辈出,“彭城画派”今后发展一定能继承传统、变古出新,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毛茂林.地域文化与地域性画派[J].艺术探索,2011,25(6).

[2] 徐志兴.李可染先生与彭城画派[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0(4).

[3] 张婷.画派不是打造出来的——“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晋京展”侧记[N].中国艺术报,2014-03-26.

作者简介:林楠(1989—),女,山东泰安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艺术批评。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
华语学术出版全球化的反思与路径探索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