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
2015-05-30袁志正
袁志正
摘 要: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和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努力提升艺术课程教学质量。构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课程体系,切实可行地将地域文化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公共艺术教育植根于历史,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不仅有利于彰显出具有中国地域性文化民族特色,而且为公共艺术教育注入新的力量。学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创编艺术教育课程,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积极探索艺术教育普及化、项目运作特色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学习方式合作化、艺术内容整合化、学生发展个性化为一体的艺术教育模式是一条可以探索的新路子。
关键词:艺术教育;地域文化;高校;问题及对策
0 前言
现阶段,我国高校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变革,鉴于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度逐渐加大,同时设置了多种多样的公共艺术课程。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国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高等院校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中具有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努力破解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学校艺术教育规范科学发展。
1 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
艺术选修类课程分限定性和任意性两类,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和《戏曲鉴赏》。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当前,我国各高等院校正努力创造条件,开齐限定性选修课程。在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的进程中,通过结合地方地域文化特色及院校本课程的建设,加大对地方、民间资源的开发,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具有民族、地域、校本特色的艺术课程。与此同时,各高校还应逐步配齐艺术教学设备,为推进艺术教育教学创造条件。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举办各种艺术展演活动,加大艺术教育成果展示力度,不断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积极配合好国家级艺术院团在省内高校的演出活动,组织好省级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探索高校学生观赏高雅艺术与修艺术课学分有机结合的办法,以高雅艺术促进广大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提升。
2 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一是受当前社会上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导致远离功利的艺术素养教育被边缘化。设立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基地,有利于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可以使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科学进步的人生观、道德观,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等全面素质的目的。二是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佳途径之一,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艺术教育审美过程中,学生们不断探索与创造,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考,其发散性的思维就能得到发展和提升。三是学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可以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四是学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品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充实、具有艺术性、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艺术知识付诸实践,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形成学术氛围与娱乐氛围相融洽的和谐校园文化,使公共艺术教育更好地发挥启迪思想、净化灵魂和益智的功能。
3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或多或少存在的现实困窘。这主要表现在:有的学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确,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实质性的监督,教学机构不健全,缺失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介绍,反映出对公共艺术课程认识不足;有的学校公共艺术教学的师资供需矛盾突出,专职老师难以得到保障,部分兼职老师缺乏应有的教学资质;有的学校对教育部“限定性选修”课程的性质把握不准,课程名称不规范,门类不齐全,缺乏对公共艺术课程客观要求的基本认识;有的高校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科性、知识性、系统性存在着认识偏差,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死板的教学方法,教师们的领悟各有不同。有的老师过于强调一堂课的完善性,形式色彩较浓,缺乏师生活跃思维的碰撞,课堂显得不太生动;有些老师矫枉过正,课堂上过于追求手段的多样性,花哨而不实用;有些老师喜欢“大而全”,一堂课信息量过大,反而导致教学结构不紧,内容相对松散。对考试的要求缺乏课程考核的基本规范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要求,对教材的选用不够慎重;有的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公共艺术教育的活动场地、设施设备严重不足,难以保证学生艺术活动的开展;个别学校在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材料中存在虚假数据。除此之外,当下我国实用主义盛行,功利化的教学组织、现实面对和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轻视甚至放弃了公共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一门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软功夫,基本不产生显性的效果,所以许多学校不够重视。
4 地域文化融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实践
现行将地域文化融入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领域之中尚属于一种新兴产物,我国各大院校目前都处于探索试行阶段,可借鉴的资源及案例少之又少,基于此,本人将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浅谈一二,以期为同行们提供参考:
(1)构建特色鲜明地地域文化课程体系。针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明确地域文化教学方向的基本点。为将公共艺术教育充分凸显出地域文化教学特色,各高等院校应根据学院特色和地方环境进行综合策划,制定出一套科学和谐实用性强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含基础文化课和社会实践课两大板块。其中,基础文化课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其学习地域文化的兴趣;社会实践课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来加强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提高艺术创作能力。
(2)切实可行的将地域文化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融为一体。艺术教育要培养一种‘乡根文化,而不能沦落为一种无根的文化浮萍。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将地方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教育历史融入艺术教学之中。为了能让民间艺术原汁原味地进入校园,教育局搭桥,学校铺路,一系列校本文化的艺术教育项目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具有的优势,组建学生民乐队,充分挖掘本地民乐爱好者和音乐教师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民乐训练。除此之外,学校可开展校本课程“地方戏曲实践与研究”、“民间美术鉴赏与实践”等,聘请专门的教师教授学生地方艺术样式等,进而使公共艺术教育充分体(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现出“乡土”韵味。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依托于地域文化通过艺术作品的介质得以显现和流传,而艺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广大群众的认识和肯定得以彰显的。因此,将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充分地融为一体,将为我国各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添加一番独具一格的生命力和色彩。
(3)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艺术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活动,需要时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灵感,至此,教师应积极挖掘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为艺术课堂提供教学服务,通过参观,实地考察,聘请地方艺术大师莅临院校指导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教学活动的权威性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5 加强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的具体措施
(1)传承接力,将公共艺术教育植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学校文化的核心功能和价值在于,培育学生坚实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铸就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学校文化产生于传统历史文化背景中,通过将公共艺术教育必须植根于历史,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不仅有利于彰显出具有中国地域性文化民族特色,而且为公共艺术教育注入新的力量。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深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多维课程体系,各高校应结合地方特色和学习传统开发课程内容,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人文精神等融入公共艺术课程之内,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造性地转化到地域性教学特色,并在校园落地,打造出艺术教育全新生态面貌,从而将现行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文化沙漠”过渡到“沙漠绿洲”地带。
(2)塑造思想,将公共艺术教育凸显地域性文化特色。一所学校的根基就在于地域的“地气”,一所学校的精神就在于追求的“高远”。思先贤,勇担当,敢超越,任何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必然是在土壤的“地气”和耕耘人向上的“仰望”中实现对接。由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创造应结合于学校的地域性特色,通过一件艺术作品将学校的和学校周边的文化标识凸显出来,彰显出当地人们的地域文脉。例如,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公共雕塑,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历史与地域环境等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在当代,世界范围内,城市雕塑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它不再只是众人敬仰的伟人雕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和公众进行平等对话的艺术形式。例如,德国柏林市勃兰登堡门附近大街的井盖,上面铸造有柏林的标志性建筑。这些井盖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宣传和指示作用。这一主要功能就全面体现出公共建筑的地域性特色和文化标识。公共雕塑是公共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要时刻体现出公共空间的艺术教育。因为公共空间的特点是非私人的。因此,在公共空间里,雕塑就具有了某种强制性,人们必须看,无法回避。而對公共雕塑的地域选择,就需要艺术家有较高的造诣,能够引人注目,从而才能展现出公共雕塑的可观性、审美性以及体验人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我们在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更应认真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公共雕塑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雕塑将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巧妙地将地域性特色引入教学活动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在艺术造诣上更进一步。
(3)学制贯通,高校艺术教育优化课程。课程是学校提供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幸福成长,需要课程的不断滋养。为了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学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教学特色,创编艺术教育课程,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融入地域性课程体系建设,对校本课程和学校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活动进地域文化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统筹利用地域文化时段和校内外的资源。各高校应积极探索艺术教育普及化、项目运作特色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学习方式合作化、艺术内容整合化、学生发展个性化为一体的艺术教育新路子。同时,努力探索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实施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研究,从而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立足于地域文化特性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于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规范化建设,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育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公共艺术教育。首先,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设计要规范化。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依据通识教育的“通、宽、全”的特点来组织构建教学体系;在课程类别上,可以构建涵盖语言艺术、表情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四大艺术领域,以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求教师不断丰富、更新课程内容,同时要尝试开设不同形式的课程。其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要规范化。同时,学校要加强管理,根据公共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自身定位,制定相应的组织制度与工作规章,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在此基础上,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培养本校专职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为主,鼓励公共艺术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有针对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知名艺术家来担任客座教授、艺术顾问,开展讲座、莅临指导、编创艺术活动等活动,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公共艺术师资队伍。
6 结语
由于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艺术的传播、艺术知识的普及等仍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因此,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树立一个风向标,需要积极探索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色。构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课程体系,切实可行地将地域文化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公共艺术教育植根于历史,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不仅有利于彰显出具有中国地域性文化民族特色,而且为公共艺术教育注入新的力量。学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创编艺术教育课程,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积极探索艺术教育普及化、项目运作特色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学习方式合作化、艺术内容整合化、学生发展个性化为一体的艺术教育模式是一条可以探索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莫莉.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文教资料,2011(31):101-103.
[2] 杨俊梅.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08):141-142.
[3] 周鑫.和谐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原则研究——以云南省保山学院为例[J].大众文艺,2011(05):196-197.
[4] 秦臻.大学文化建设视野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05):115-118.
[5] 田中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4(04):94-98.
[6] 潘雪.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4.
[7] 曲涵.普通高校师范生修读公共艺术课程现状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