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绿色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
2015-05-30向延娥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使得绿色教育成为既具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绿色教育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教育学理论和拓展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促进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本文通过对绿色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化学界对绿色教育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绿色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研究
1前言
近些年,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绿色教育已成为各国着力于从教育着手改变行为模式的重要渠道。从世界范围看,联合国将2005—2014年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表明国际上已经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间的依存关系,教育者的关注重心开始从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拓展,延伸至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包括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各层面的同步发展与相互依存。目前,国际上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呈现出四大特征:一是各方普遍将教育视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二是在学校中注重环境教育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三是关注教师教育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四是将关注重心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延伸到自然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从国内来看,在经济上,前些年的不顾人们多元需求而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增长的方式,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生态失衡和资源枯竭;在教育发展上,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压抑学生,使之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智慧的挑战以及好奇心的刺激,导致了中国教育的生命化危机。这两方面的基本趋势决定了中国教育必须面对内外问题,既要为扭转社会发展模式、医治社会生态问题而服务,又要为改变传统教育的生命化危机而努力。国内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情况,从1997年开始实施“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从社会内涵和教育内涵两个方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在社会内涵上,绿色教育以环境保护为最终目标,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教育内涵上,绿色教育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呵护生命、尊重生命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生命质量,最终实现学生的“绿色”健康发展。
2绿色教育的发展阶段
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绿色教育的发展也经历过萌芽、成长和成熟的阶段。归纳起来,对绿色教育的认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2.1环境保护教育的探索
它源于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同时,在环境上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各种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恶化现象时有发生,保护环境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该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在这一阶段,以中国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在世纪之交实施的绿色学校创建和评选为标志,进而在全国大中小学中开展环境教育,使得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开展绿色教育的目的在于,绿色教育是为了绿色环境而进行的教育,绿色教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的环境保护素养,从而最终实现和谐发展的人类环境。
2.2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行动
它以冠以“绿色教育”之名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立为标志,表明中国教育部门开始参与世界教育组织、承担世界教育发展责任。它起源于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为可持续未来服务”项目,致力于推进以人类为中心的、公正的和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在1995年开始实施这一计划,它是根据生态文明时代对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人类这一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利益出发,以环境教育,人口素质尤其是生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和可持續发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及相关能力教育为基本内容,以推进基础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为主要途径的教育过程。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这一阶段对绿色教育的认识突破了只关注“环境保护”的界限,开始把人口素质以及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提升纳入到基本目的之中,而且以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同样,在实施领域上,它突破了“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和“绿色学校” 所设定的学校教育领域,开始拓展到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等领域。
2.3与生命教育交融阶段
这一阶段对绿色教育的认识引申到了生命的活力,意指为保护学生“绿色”健康生命的教育,即通过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以促进学生生命健康发展的教育。生命教育认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发挥学生的生命活力,遵循学生的生命规律,最终实现学生的生命价值。这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绿色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已成为近些年的潮流,如上海市在2005年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并已在实践中深入探索;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把绿色教育理解为“以促进学校师生共同发展,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3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教育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提出来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符合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由于环境污染日益危害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不仅是在国内,在国际贸易中也加入了环境保护考虑,通过贸易壁垒等措施减少和消除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绿色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绿色教育也称为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需要在公民心中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国民绿色教育,从各级各类学校的绿色教育入手,通过校园从小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把对环境保护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统筹考虑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和良性发展。
21世纪的主旋律就是绿色食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产业,这些都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21世纪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学校的素质教育必须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联系起来,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应该是当代受教育者的一个基本素质。所以在我国目前的绿色教育就是以创办“绿色学校”为具体的体现,其目的就是在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与环境意识培养,从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环境道德修养的“绿色”新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
4发展绿色教育的必要性
4.1是增强全社会绿色意识,建立环境决策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
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只有通过加强绿色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意识,才能使社会公众把环境保护纳入自己的自觉行动中,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同时公众尤其是各级各类现任的和将来的决策者绿色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树立,有利于环境决策约束机制的建立。绿色教育通过培训和各种宣传媒体的教化作用,使今天和将来的决策者长期处于自身主观自觉与外界监督合力的作用下,自觉寻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受教育者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决策者和骨干力量,他们的环境意识将影响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重大项目的规划和设计。整个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利于环境政策的实施,而且会监督和影响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
4.2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人才,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人的素质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21世纪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人。解决环境问题,技术和法律、政策并不是根本出路,最主要的是公众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正确认识,以及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動。目前出现的环境问题除了少部分是由于环境技术力量没有跟上造成的外,绝大部分是由于人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意识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是关键。通过实施绿色教育,使各类学生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逐步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4.3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中国21世纪议程也指出,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但是,在原教旨主义的控制下,教育不但没有帮助我们获得应对未来难题的技能,反而滋生和助长了一种对自然漠视与肆意的态度。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目前还在沿袭传统的非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在这种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教育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工具和手段,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给受教育者知识、科学技术,以便于他们能够运用知识、科技向自然索取,而对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共荣共存的环境教育、生态教育、伦理教育却相当缺乏。在教育中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绿色教育整体化、全员化、全程化,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国家全民环境素质的最好途径。中国是人口大国,生态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深化高教改革,在教育中纳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维度,重新确立教育的目的与理念是高等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支撑与保障,也是高等教育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有效途径。
5发展绿色教育的对策
首先,绿色教育离不开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师。绿色教育开展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觉悟和素质,也就是教师是否具有“绿色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环境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要面向实际,不断完善自身结构,关注“绿色科技”的发展,积极从事“绿色科研”,研制从生产、加工到使用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同时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教授一门课程,而且应该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其次,“绿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人才可持续教育的核心。各个学校都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它应该包括专门的“绿色”课程和相关课程的渗透教育两部分,并在教学计划中对其以公共必修课对待,这样才能使学生系统的接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同样,各个学校可以设立各种环保社团,不但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使学生把在绿色教育课堂上学习的东西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之中。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比如有些学校开展的回收废旧电池的活动,不仅能使回收的废旧电池免于污染环境,同时也深化了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最后,将学生的绿色素质加入综合测评系统中,综合测评系统是以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为对象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而准确地进行这种价值判断的关键乃是科学、合理地设计一套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必须能够起到导向、检查、控制和激励的作用。
再次,加强绿色教育应该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中得到体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校必须担负起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人才的责任。教育部门应该颁布和实施环境教育制度,严格要求所有高校必须把绿色教育课程设置为非环境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尤其是师范院校,更要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使将来从事各种教学工作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环境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外在所有专业的课程中,都应渗透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环境伦理和环境素养。
最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营造绿色教育氛围。绿色教育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既需要明确的教育引导,也需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熏染形成。学校绿色氛围的形成主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来进行。绿色教育氛围的形成主要通过校园自身的环境建设和环境规划来实现。在学校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中,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环保效益。环保效益不仅体现在环境保护本身,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实体教育上。学校的绿色氛围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实。例如,清华大学为了净化校园环境,把食堂烧煤改为使用天然气;校内还安设了汽车尾气检测点,要求学校的车辆尾气合格;在校园的东区环境示范区,利用学生浴室用过的水来冲洗周围宿舍的厕所;每个宿舍楼口都有专用回收废电池的小盒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改善校园环境和营造良好的绿色氛围。
参考文献:
[1]余清臣.绿色教育在中国:思想与行动[J].教育学报,2011(7):73-76.
[2]王冬冬.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教育[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8):3-4.
[3]杜亮.国外绿色教育简述:思想与实践[J].教育学报,2011(7):66-72.
[作者简介]向延娥(1961—),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市人,本科,学生辅导员,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大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