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可以让孩子这样学
2015-05-30何斌
摘 要:记录了《分数的意义》这课时的教学实录,课堂上完全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明疑。可以这样说,这是我校实施反思质疑这一课题的一次全新尝试。
关键词:自学书本;独立练习;总结提升
一、自学书本,质疑定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来研究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师:这个内容在书中61页,请打开书自学。生:自学书中61页的内容。
师:通过自学你有疑问吗?
生1:什么叫单位“1”。生2:一个整体是什么意思?生3: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呢?
生4:什么叫分数单位?……
师:好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交流释疑
1.复习旧知
师:要解决分数的意义这个数学问题,我们要借助一定的学具。圆片是我们研究数学常用到的图形。利用圆片结合具体的分数去研究。
师:除圆之外,四分之一还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生2: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分之一。
2.完善分数的意义
(1)从4个圆中理解一个整体。
(2)从8个圆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3)概括产生分数的意义。
(4)了解分数单位。
三、独立练习,反思明疑
师:通过我们的探究,你已经明白了什么内容?
生1:我明白了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生2:我明白了什么是分数单位。
师:同学们既然明白了这么多内容,收获还是挺大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拿小棒的活动来检验自己掌握得怎么样,好吗?
师:请拿出12根小棒。你能拿出这些小棒的吗?学生拿出4根。
师:你能拿出剩下8根小棒的吗?学生拿出4根。
师:你能拿出剩下4根小棒的吗?学生拿出2根。
……
四、总结提升,继续质疑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我学到了分数的意义。
生:我明白了分数单位。
师:同学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过程。首先我们通过对一个圆进行研究,明白了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产生分数。然后我们对多个圆进行研究,明白了只要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产生分数。从而明白了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从而推导出分数的意义。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吗?
生1:有单位“1”,还有单位“2”吗?
生2:如果要分的是9个圆,能把这9个圆平均分成4份吗?
师:同学们,你们太了不起了,提出了这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请带到课后去仔细探讨好吗?
五、课后思考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教学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分数的意义。本课开始以学生自学形式开课,通过自学你有疑问吗?然后通过学生的提问定位了本节课的目标,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体现了符号化思想
本节课没有将单位“1”这一数学概念放入有趣的情境之中,而是以圆形作为符号来研究分数的意义。首先是研究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接着研究四个圆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一份的数可用表示;然后研究了8个圆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一份用表示。通过比较得出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一份就可用表示,由此类推出如这样的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最后归纳出分数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
2.在操作中体验分数的意义
如老师这里有一盒铅笔,这一盒铅笔可以看成单位“1”,我把它平均分成2份,这其中的一份是这盒子铅笔的。我拿出这盒铅笔里的6支笔,这6支也可以看成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来表示吗?看看这里共3支,到底是用3支还是用呢?
生:都可以,因为这里的是把6支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指的其中一份。3支是指6支的一半。所以都可以。
师:但这里我们要分清楚是6支的。不能说是支。这里的3要说是6支的一半是3支,不能说是3。
3.通过质疑,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
本节课在自学中让学生质疑,什么是单位“1”,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定位了本节的核心内容。然后通过合作探究,交流释疑;独立练习,反思明疑;总结提升,继续质疑几大环节的研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以学习的质量高,效果较好。
4.本节课的不足
第一,学生的练习量不够,可以加几组练习题在新课之后。第二,新课部分的推进较快,部分学困生还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学生的自学时间较长,在这段时间里老师掌控课堂不够。
参考文献:
[1]罗增儒,罗新兵.作为数学教育任务的数学解题[J].数学教育学报,2005(01).
[2]朱成杰.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几点思考[J].数学通讯,2004(09).
作者简介:何斌,男,出生年月:1969年9月,籍贯:重庆市奉节县朱衣镇,学历:本科,职称:小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