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5-05-30田敏
田敏
【摘要】现代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主要在于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究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其日后学习各种知识、探索更多未知领域提供更为坚实有利的能力基础。本文主要围绕高中数学教学中如培养学生主体地位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培养 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136-01
1 学生主体地位的涵义
简单地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就是因为决定学生学习结果好坏的直接因素并非教材或教师,而是学生自身对知识加工水平的好坏。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会出现不同的学习结果。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只能是知识在向大脑输入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加工方法。必须经过学生的大脑,以学生的“学”为中介,从而对学习结果产生影响。既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习结果好坏的决定因素,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便影响着“学”的质量。关于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问题,数学教育界有许多论述,但大都以“教师中心”为解决主动性间题的前提,所以主动性往往就被歪曲为学习兴趣,以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达到了调动主动性的目的。这种理论上的误解在实践中往往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大讲数学家的有关故事,大谈数学趣闻。事实上,这种趣味,至多只能算“低级趣味”,因为它停留在具体知识层面,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最令人讶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变化…都含有无穷无尽的兴趣。”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对抽象问题的解决过程,包含着巨大乐趣,这种乐趣是一种智力乐趣,它是思维在紧张的工作中从问题的解决过程里获得的,它不仅包含着学习的兴趣。也包含着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觉性,而这三个方面,就构成了主动性的内容。综上所述,学生主体地位从外在讲,指学生处于教学活动中;从内在讲,指学生处于主动的心理状态。
2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2.1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程教学中提得最响亮的口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教师首先应注重新课的导人。在导人的过程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使学生乐意人主课堂,为充当主角作好心理准备。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而深人的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同时深人地分析教材。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動口!动手又动脑。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2.2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评价受他人劝说,诱导的影响。认知是情感的基础,并能激发情趣。情感是认知的体验,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认知活动。激发,推动人的认知过程向纵深发展,丰富充实人的认知内容。通常,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可分为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与厌倦感,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感感受来组织教学内容。而情感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感染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函数》一章中,讲到函的关系,就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同学去电影院看电影,人与座位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充分将象集与集合 B 是包含关系这一抽象性的概念解释清楚。通过一些生活中通俗易懂的例子,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函数概念的抽象性问题。在讲《椭圆》一章时,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型台面的直观图,原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这就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意识到学习椭圆的必要性,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3鼓励参与挖掘学生自我创新的潜能
对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是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清楚,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是需要在实践中实现的。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学当中中规中矩的程式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允许学生突破常规,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升其思考的主动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实现数学教学目的的根本保障,所以数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更多的新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提供适宜其发展的学习环境,营造出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据相关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摆脱紧张的情绪,体会到愉快的氛围,便会实现其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促使其释放出更大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及创造性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采用恰当的语言,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以一种委婉、褒奖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进而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
2.4结合实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通过人们吃的食物就可以认识到丰富的几何体,而结合我们的行走就可以方便理解。有方向的。向量。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3 总结
总之,教学相长,教学联系实际,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用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