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2015-05-30王丽丽等
王丽丽等
【摘要】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一线教学经验探讨了实践教学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并尝试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给出建议。我们发现通过调整实践课程的安排可以对实践教学、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实践教学 毕业生就业 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厦门理工学院2015年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理工科双语教学团队”;厦门理工学院2014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JGGL201408,JGY201406 );厦门理工学院2013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JGY201306)。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098-02
背景简介
毕业生就业是高校教育的最重要环节。就业一方面是大学生职业起步的重要开端,另一方面就业质量、就业率等指标也侧面反映了大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来年的招生计划和新生质量【1】。自2013年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2013年的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多达699万,而2014年大学毕业生突破700万大关,可是2014企业招聘量比之2013还减少了7.3%,可以预见在2015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2】。如何在众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中突出竞争力,保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任,是目前高校就压问题的重中之重。
而纵观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与大学的整体教育体系可以发现,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在于实践教学,因为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3-4】。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更早、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就业形势,提升自身的就业几率【5】。
传统实践教学的问题
当前,高校一般的实践教学包含如下几个重要环节:基础实验课、专业实验课、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其中后三者都是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企业和市场的实践教学课程。但是传统的实践教学还存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因材施教等问题。以生产实习举例来说,大多数高校采用班级集中的方式在企业顶岗实习,高校联合企业安排教学内容并在企业完成教学任务。然而,由于现今经济下行压力,接受学生实习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已经成为一项负担,因为实习生很难在1-2月的实习中给企业带来真正的盈利,而企业还需要为学生的培训买单。另一方面,企业本身也没有义务协助高校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因此,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中并不能收获太多,学校学习的知识得不到外界的锻炼,实践技能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这直接影响了将来就业。
实践教学的优化
为了有效的提升学生实践积极性,改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认为合理调整认知、生产和毕业实习的时间,优化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是可行的方法。2014年教学改革以来,厦门理工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的校外实践采取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尝试。原来我院的生产实习时间长度为期2周,在教学改革后我院与企业沟通,将学生生产实习的时间安排到1个月以上,。因为企业的新员工文化培训、企业纪律培训、生产线基本安全培训等就占去了2周月时间,学生能够真正站在生产第一线顶岗学习的最佳时间是从第4周才开始。通过追踪调查可以发现,一些自主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自愿留在企业延长了顶岗实习至2个月的时间,相比较实习结束就回家的同学,他们学习到更多的实践技能和知识,在将来大四的就业中往往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
此后,为了突出与企业联合教学的效果。学院调整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将生产实习于毕业实习的时间进行对接,这样保证了生产实习时学生在企业的锻炼时间得以延续,另一方面,通過在企业长期的磨练,我院教师调整毕设课题,将毕设内容与学生在企业锻炼经历相结合,这使得学生的毕业论文更有实践意义。学生以毕业设计(论文)作为企业锻炼的总结,这成为了他们大四毕业找工作时的名片,增加了他们求职的履历和信心。通过统计发现,我院2014年的毕业生就业率要高出去年7个百分点,就业薪酬平均上涨5%。
结论
调整实践教学的时间跨度有利于学生延续在校外锻炼的履历,增加学生在企业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组织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组织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接受实践教学之后的感受与体验。总结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意见,汇报教研室主任或专业负责人,通过在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实践课程时间跨度,减少一些教学意义不大的、走马观花式的认知体验课程安排。
参考文献:
[1]韩一敏,浅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时空,第3期,173-174页,2013.
[2]陈善国,改变高校实践教学困境的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第6期,149-151页,2010.
[3]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黑龙江高教研究,第12期,2010.
[4]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中国大学教学 ,第8期,4-5页,2010.
[5]李月婵,张旻澍,谢安,基于三学期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学习,第4期,15-16页,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