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传媒业融合发展的哲学思考

2015-05-30何少华

出版广角 2015年14期
关键词:哲学思考传媒业融合发展

【摘要】“互联网+”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融合之路走得异常艰难。究其根本,传媒业融合发展的“痛点”是转变思想观念。传统的新闻出版媒体只有在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坚定信心、明确方向、增强韧性,抓住一切机遇,切实加快媒体融合步伐,才能在新的传媒格局中占据主动。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融合发展;传媒业;哲学思考

【作者单位】何少华,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媒体融合”一词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目前,其含义大体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包含一切与之相关的要素,如技术、内容、文化、体制等;狭义上指不同的媒体形态融为一体,从而诞生出一种全新的媒体。

“互联网+”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融合之路走得异常艰难。究其根本,传媒业融合发展的“痛点”是转变思想观念。因此,从哲学层面上对传媒业融合发展进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从更为宏大的视野来厘清为何融合、如何融合,从而让我们避免恐惧焦虑、等待观望、浮躁盲目的心态,发挥意识能动性,积极自信、从容理性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一、传媒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1.融合发展是“两个一百年” 的目标和两个“巩固”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梦想,在持续增强硬实力的同时,必须在两个“巩固”的前提下不断壮大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传媒业融合发展既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年出版图书品种世界第一、日报发行量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世界第三,是名副其实的传媒业大国。但与世界发达的传媒业强国相比,我们无论发展规模、发展格局,还是发展方式、发展质量,都还有较大差距。要实现强国目标,必须让更多传媒企业成为国际一流企业,让更多优质出版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影响主流人群,让更多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正因如此,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重要阵地的传媒业,必须要加快融合发展,积极抢占舆论制高点,提升主流舆论在网络上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这不仅是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必然选择、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更是传媒业应尽的历史责任。

恩格斯指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从而制约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是基础和前提,但它只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忽视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最终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新媒体崛起之前,传统媒体是主流媒体,它垄断了信息、舆论、价值观的生产与传播。“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崛起打破了由传统媒体主宰的生产、传播以及市场逻辑,逐渐掏空了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联网以其更加丰富的商业模式攻城略地,抢占传统媒体市场份额。《2015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调查显示,中国网民已达6.49亿;微信用户数量不断上涨;  网络视频用户数量高速增长,于2014年12月已达4.33亿。中国报业的“断崖式”下滑一年比一年令人心惊,2014年报纸发行量比2013年减少了近1/4。2014年互联网首次超过电视成为第一大广告媒体,网络广告收入规模超过1500亿元;互联网与移动增值市场份额不但一举超过传统媒体市场份额总和,领先优势达到10.3%,并且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原先聚集在传统媒体上的受众注意力被无处不在的新媒体大量分散,特别是年轻受众注意力偏好的大面积转移,使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边缘化,其影响力江河日下。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因其连通和开放的特性,网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如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以互联网“自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与以党报、电视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舆论场有时存在较大的分歧。以互联网“自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对社会心理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心理是“一定时期,一定国家的一定社会阶级的主要情感和思想状况”,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观念、思想方式以及那满足一定审美要求的方法”,它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阶级占据主要地位或支配地位的情感、思想、审美倾向,也是在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但代表着社会群体的共同“心声”[1]。社会越是分化,就越是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思想越是多样,就越是需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文化越是多元,就越是需要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这种意义上说,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互联网+”时代加快推进传媒业融合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铸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加繁重了。

2.融合发展是适应社会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世界经济整体呈现周期性下行态势,很多国家面临严重的社会和生态危机;不仅中国,全世界的国家现在都处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经济新常态是党中央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新常态下,传媒业面临着传统的体制机制束缚带来的生存危机、“互联网+”带来的竞争危机、行业不景气带来的发展危机。面对危机,传统媒体无法充分整合内部资源,无法将优势资源高效转化为新的生产力,选择通过融合发展摆脱自身的困境,适应社会经济新常态是必然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传媒业的普遍联系。如果将传媒业置于全球经济背景下,放在与全国所有行业的普遍联系中,我们就会发现,虽然新兴媒体的崛起让传统媒体原有市场受到挤压,但正是因为有了新兴媒体,传统媒体内容才有了更多的传播途径,从而提升其资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媒介融合,事实上给传媒经济走向范围经济、集成经济创造了条件。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语境中,国际话语权缺失,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产业及产品的结构性矛盾和科技创新滞后,是传媒业的突出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出版传媒业是一个较小的行业,产业链短,长期以来存在经营模式单一、盈利能力不断弱化,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缺陷。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出版传媒业以往只是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自循环。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出版传媒业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出版传媒企业兼并、收购、重组加速;国际出版传媒业格局出现新变化;出版传媒企业对国际出版市场份额的争夺更加激烈。因此,传媒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融入国民经济体系当中,加入整个社会经济循环的大圈子,才能增强抗风险能力,做大做强。

3.融合发展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必然趋势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回顾传媒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技术发展推动着传媒业从“铅与火”“光与电”走到了“数与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变化,就是网络技术加速发展的结果。媒体传播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与技术进步密不可分。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如果在技术上没有保障,融合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媒体融合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动态过程。当前,互联网传播已出现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未来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将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平台,各种信息传播介质的边界更加模糊,传播内容更加海量化、碎片化,传播形态更加多样化、立体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产力带来生产关系的改革和突破,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等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新技术驱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人能阻止趋势,当下中国媒体想拒斥这一场媒体新变已毫无可能。

二、融合发展中技术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传媒业是以内容创新和技术支撑为依托的产业,技术进步是引起变革的基本动因。印刷术带来出版物制作方式的革命,电子出版带来出版物载体的革命。数字出版不仅继承了传统出版的形态与功能,而且为用户设计了全新的应用方式,使用户以全新的方式生产、交易、消费内容产品。

由于在新旧媒介发展问题上“二元对立”式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人们很易将“技术”与“内容”对立起来,“技术决定论”和“内容为王”观点的对立就能说明这一问题。从哲学普遍联系原理来看,它们应是传媒业联系紧密、互为条件、发展变化的两个方面——形式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内容。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来表现,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形式来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这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在融合发展的实践中,用运动、发展的观点来看,二者都会被重新组织和赋予新的意义,呈现出新的价值,最终相对统一。

相比传统媒体的产品,新媒体中技术对内容的影响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好的技术带来好的表现形式、好的用户体验,决定着内容产品的传播面。一个内容产品选择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未来能走多远。

从新媒体的发展过程来看,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但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改变只不过是通过技术手段让媒体原有的传播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目标更精准,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信息内容的需求。就新媒体而言,它缺少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非技术条件,也缺少传统新闻媒介的专一性,对新闻信息的要求流于表面,缺乏可信度和冲击力。从技术决定论的视角观之,推动移动阅读市场发展的动力,似乎始终是来自于移动阅读终端的一次次技术进步。然而,从非技术逻辑来看,技术本无生命,内容却有灵魂[2]。

“互联网+”时代,当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各个行业的标配时,互联网技术已经难以成为企业之间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反而是传统的东西成为竞争的门槛。就像20年前会使用计算机是核心竞争力,但现在人人都会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下,你独有的优势才能称为优势。“众声喧嚣”的自媒体时代,呼唤优质、权威、客观的内容。 传统出版的最大优势在于出版单位对选题的精心策划和对内容的细心打磨。报纸、电视以大数据为指针,进行有深度、有价值、有人文关怀的新闻播报和调查性报道,才是大数据新闻时代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是技术无法替代的。

可见,新媒体的优势在于观念和技术,内容是其短板,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矛盾;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观念和技术是其短板,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矛盾,尤其在当下,观念更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正因如此,融合发展过程中,技术建设必须与内容建设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新技术引领融合发展,并驱动技术自身转型升级。新技术的应用将释放出难以想象的生产力。

技术唯有与内容融合,才能更好地释放和创新媒介的价值,满足受众的需求。当然,用户需求的满足并不是简单地迎合用户的阅读兴趣,而是独立思考、言之有物的内容创造[2]。如2013年美国《纽约时报》的《雪崩》革新式报道,该报道引入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方式,在以传统的文本、照片呈现新闻内容的同时,加入声音、视频元素,以铺陈故事发展的方式表现新闻,因而引起轰动。不仅操作记者获得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纽约时报公司还通过报纸、网站、iPad、单行本等产品形式,获取了相应的商业回报。在电子书方面,有的作品直接制作成APP应用程序。如几米首本电子书《走向春天的下午》,它运用多媒体技术研发制作,整合音乐、旁白、游戏及触控交互式阅读等多项数字设计,成为富媒体电子书的代表作。由此可知,技术俨然已是内容的一部分,内容与技术已融为一体,内容与形式实现了高度统一。

三、体制的创新与机制的灵活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会十分突出。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从总体上看,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不够,各类资源被不同地域、不同门类、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分割。很多媒体没有创新体制机制,有的把新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附属物,新闻产品先用于传统媒体再用于新媒体传播;有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环节没有融合,你是你、我是我,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有的甚至另起炉灶分家单干,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成了竞争关系,其结果是传统媒体越来越难做,新兴媒体又没影响力,做不好。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旧媒体融合的初级阶段已经来临,能否进一步深度融合与出版业体制与机制的完善和突破息息相关。”[3]媒体演变的趋势,归根到底还是内容消费方式的演变。比如,我们的主流媒体在海外的传播一定绕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不是技术能解决的。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版传媒企业现有的内容生产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等不能有所突破,那么,真正的融合发展很难实现。这不仅是出版传媒企业能否走向世界更大平台的问题,而且连其自身发展都可能会因此受到制约。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要求推进融合发展,必须创新和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打破体制机制的界限,形成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一定方面的集约化整合,建立互兼、互容、共用、共通的数据库大型资源平台,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深度融合;但是也应认识到,中国的传媒业面临的是一个非完全市场化的环境,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与产业发展、市场规则及资本意志之间的关系是传媒业转型成功的关键[4]。我们必须强调,不论媒体融合如何推进,党管媒体原则不能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只是传播渠道和内容呈现方式不同,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是一致的,不能以推动融合发展为借口打擦边球,不能突破管理规定,要一视同仁地加强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管理。

传统媒体要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先至,必须把融合发展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结合起来,要探索既与“互联网+”时代相配套又充分考虑意识形态领域特殊性的激励机制,确保互联网媒体人才队伍的优化和稳定。这些体制机制上的探索,归根到底就是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前提下,探索新媒体项目市场化、公司化的运作方式,对核心团队实行激励约束相容的机制,融合发展。

四、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创新性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劳动者),也必将对出版传媒业的转型升级、新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推动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中普遍面临人才紧缺的问题。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熟悉传统媒体的人多,熟悉新兴媒体的人少,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二是人才引进难。媒体融合具有创新性,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媒体缺乏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政策,难以引进合适的创新型人才。三是人才培养跟不上。传统媒体很少举办媒体融合发展相关培训。

转型关键看人才,传统媒体在融合实践中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改革人才工作机制,把各类人才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在媒体内部统一调配使用,实现合理分工。二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多种形式的人才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有必要可重点在新媒体、新技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实施并购,通过这一方式“走捷径”直接获得技术专利、获得中高级科技人才,从而极大地提升出版单位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三是要加强培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与方法。”因此,我们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加大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的力度,培养具有全媒体理念和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在此要强调的一点是,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编辑的数字化转型是出版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其核心在于编辑自身意识的转变。”[5]教育培训除了加强编辑的互联网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编辑的创新意识。因为未来的内容产品更多是包含了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和融入了交互合作元素阅读界面的“富媒体”电子出版物,这对编辑的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数字时代的编辑一方面要秉持并深度开掘传统出版积累的一系列科学理念与做法,另一方面应“提升‘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提高对‘数的敏感力、提高对创意产品的认识和制作传播的能力”[6],从而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在新的平台上把握主动权。

五、传媒业融合发展的曲折性

传统媒体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决战期、融合发展的攻坚期。有一种很可怕的观点是,传统媒体体内没有新媒体的基因,因而无法转型成功。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和基本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具体途径和道路则是螺旋式的或波浪起伏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

当前,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西方媒体融合发展起步较早,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国际传播领域西强我弱的态势没有改变;二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变化必将使传统媒体面临全方位的冲击。必须承认,到今天为止,传统媒体所办的新媒体与位于第一方阵的互联网企业相比,无论在用户数、影响力还是在市值、体量方面的差距还是巨大的,市场上用户规模过亿、日活量过千万的“平台级”新媒体至今都不为主流媒体集团所有。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媒体融合仍在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还处于探索之中。如爱思唯尔1962年开始做电子版数据库,其数据服务平台十年磨一剑,到第十一年才开始收支平衡,然后才慢慢赢利。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互联网+”时代最终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是必然衰亡,而是凤凰涅槃,是在危机后重生。传统的新闻出版媒体不能悲观失望,更不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我们只要在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坚定信心、明确方向、坚持不懈,抓住一切机遇,切实加快媒体融合步伐,就一定能在新的传媒格局中赢得主动。

[1]严国红. 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心理”内涵界定的实质[J]. 甘肃理论学刊,2012(4):78.

[2]徐媛. 4G时代基于移动阅读终端的数字内容创新探析[J]. 中国编辑,2015(2):72-74.

[3]付国乐,黄睿. 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我国出版业转型与升级[J]. 出版科学,2015(3):80.

[4]吴信训,喻国明,胡泳等. 从上海报业新动向看中国传媒业转型与政媒关系[J]. 国际新闻界,2014(2):58-68.

[5]张晨,汪立亮.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J].出版广角,2014(5):50-51.

[6]郭立群,李建新. 数字时代编辑需要提升的三种能力[J]. 出版科学,2014(5):28-30.

猜你喜欢

哲学思考传媒业融合发展
试论融合发展语境下文化传媒业的新路径
欧洲传媒系统面面观之瑞士传媒业图景下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实效的几点哲学思考
名创优品品牌的经营哲学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移动互联网给传媒业服务业带来深刻变化 新时空 新业态 新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