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奖及其获奖作品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与借鉴
2015-05-30胡海青
【摘要】世界文学奖及其获奖作品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传播力,其奖项具有专业性、导向性,且重视在传播媒体推动下进行跨文化传播、跨行业扩散,使世界范围内它域文化圈的读者能接触、了解、体验和分享获奖文学作品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世界文学奖;跨文化传播
【作者单位】胡海青,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以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评奖活动承载了其所代表和倡导的文化立场。同时,获奖作品可以借用文学奖评奖活动,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跨文化传播。如美国经典小说《飘》(1937年,玛格丽特凭借该小说获得普利策奖)及其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从传播学角度看,单纯发行或播放只是普通传播行为,如果明确了其美国文化属性,并在世界其他文化圈受众中发行或播放,就属于跨文化传播。再如莫言的《蛙》获诺贝尔文学奖当天,其《红土地》《大蒜民谣》就在瑞典销售一空,俄罗斯莫斯科的书店也开始悬挂莫言小说的宣传海报,一时间洛阳纸贵。随后莫言小说开始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畅销。
一、世界文学奖助推文学作品在国际范围内传播
受世界瞩目的文学奖评奖及其跨文化传播活动,对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作用不可小觑。一般来讲,由于它域文化受众由不同文化圈的社会个体构成,文化背景复杂,文学修养差异较大,文化隔阂严重,跨文化传播成效有限。但人类有共同的对异域文化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他们会试图去理解甚至学习它域文化,形成自己对异域文化的认知。因此,当世界文学奖高屋建瓴地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本身就是其所代表的文化观的推手。同时,这种专业性和权威性提升了评价的“文学话语权”。
以英国布克奖为例,荣获布克奖的作品被誉为“最好看的英文小说”。布克奖榜上有名的小说包括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长日将尽》《英国病人》《辛德勒名单》等。2004年获奖小说《通往北方深处的窄路》的作者理查德·弗拉纳根,之前还只能称为澳大利亚小有名气的土著作家,获奖后其小说的全球销量直逼80万册,他也一跃成为世界知名作家。与布克奖相比,1917年成立的美国普利策奖显得十分低调,每年5月仅在美国可伦比亚大学洛氏图书馆举办一个只有获奖者家属、同行和评奖委员参加的简单颁奖仪式,并拒绝在媒体上进行宣传。但它以“要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办奖宗旨以及严谨的评奖过程获得世人的赞许,并推出了一批作家和作品:1953年海明威凭借获奖作品《老人与海》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1960年哈珀·李唯一的一部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获奖后,至今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册。
二、世界文学奖获奖作品多途径扩大了区域文化的多样性传播
传播媒体业界普遍认为:“一颗魔豆最终会形成一个茂密的产业森林!”随着出版机构、主流新闻媒体、影视传媒等多途径对获奖作品进行推广、宣传、改编,作品传播更具时效性和广泛性。
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英国出版后,先后获得英国图书奖和斯马尔蒂斯奖,开启了它风靡世界之旅。在短短十几年里,开发了包括图书、影视作品、服装、玩具、主题公园等在内的文化产品价值超60亿美元。可见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扩散威力远不止图书出版领域,还涵盖了影视戏剧、动漫游戏、电子阅读等传媒领域。
三、世界文学评价的价值观传播
世界文学奖特别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英美文学奖,它们的评奖过程所产生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文化价值观评价引领了世界文学及相关文化研究的方向。以诺贝尔文学奖为例,它在文学方面的获奖要求是在文学领域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之人士。诺贝尔文学奖倡导积极的、对人类真善美共性有认知追求的创作,从1981年至今的获奖作者名单来看,包括法籍华人高行健、中国作家莫言在内的30余位获奖作家来自世界七大洲2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文化随着获奖作品的传播而被世界读者认知。
四、世界文学奖及其获奖作品跨文化传播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第一,要重视跨文化交流的办奖宗旨,观照并注重研究它域文化特色,领跑世界文化。
提升获奖作品所代表文化的兼容性,是我国文学评奖及其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英美文学奖的文化包容性较强,如1987年设立的英联邦作家奖。每年有53个英联邦国家的文学作品汇集伦敦,共评出亚欧大陆、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和加拿大四个大区奖,获奖者将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接见。由于重视民族文化、异域文化,重视参赛作家的异域身份,又有英联邦官方推荐,获奖的文学作品备受英语国家重视,跨文化传播及分享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看出,该文学奖旨在搭建一个跨文化的文学对话平台,构建一个多地域、多民族文化间的多边关系。在这个平台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相互了解,彼此进行文化对照,传播各自独特文化。
近年来,我国的文学奖已经开始重视跨文化传播平台构建。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设立了“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 每年评出数部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小说。迄今为止已有22个国家的74部作品获得该奖。2014年韬奋基金会参与该文学奖评选,并设立“邹韬奋年度外国小说奖”,每年选出一部最优秀的外国小说。这也是我国首个跨文化评选的文学赛事,旨在以中国文学艺术视角去评判当代世界文学,兼收并蓄地吸收它域文化圈的文学精髓,以自己文化视角去观察、研究和总结它域文化圈的活动特点,形成自己对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人类共同关注话题的看法,抢占文化领域研究高地,为我国文学跨文化传播争取话语权。
第二,文化评奖的话语权要严谨、公正,重视评价规则的公平性。
文学评奖的话语权要建立在严谨、公平的评奖体系上。我国文学奖应学习英美文学奖评判的严谨态度,避免出现羊羔体、抄袭门、体制内奖等不严肃的评奖现象。英美高水平文学奖在确定评价体系、评奖规则后,注重公平、公正,评奖过程中很少掺杂人情因素。以普利策小说奖为例,为确保评奖过程的公正与权威,评审组先选出3位与出版社无任何瓜葛的评论家或作家组成初评小组,每人选出一部自己认为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由18位新闻工作者组成的评奖委员会投票表决下选出获奖文学作品。另外,为了体现评奖的公正、公平,初评小组每年都要更换人选,以体现评奖的专业性及公平性。
第三,目前我国评奖过于分散化,应该抓重点、抓特色、抓影响力。
进入21世纪,中国当代的文学奖可谓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在这些文学奖中,各自为政的小圈子文学奖居多,缺乏统一的文学话题、文化焦点,未形成特色。 在这一点上,有着“最具人气奖”之称的英国图书奖值得我国文学评奖学习。其180名评委全是在出版机构中挑选出来的代表,衡量指标也不仅是文学水平,作品的销量和影响力等也是考量的主要因素。如美国作家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我父亲的梦想》、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等全球畅销书均榜上有名。如此一来,评奖对作品市场价值的拿捏度更加准确。在英美国家中,特色评奖还有很多,比如有为女性作家创设的橘子奖、有奖励科幻与奇幻小说的雨果奖,还有为推理犯罪小说专设的金匕首奖、爱伦坡奖等。而我国独具特色的、能形成国际影响力的特色文学评奖几乎没有。
因此,我们应多学习国外好的评奖经验,打造诸如侦探悬疑、魔幻、科幻等具有共同文学话题、共性阅读体验的特色评奖,创设具有能让世界读者广泛关注的文化话题与文学焦点的文学奖项。通过搭建共同话题的交流平台,让奖项及获奖作品跨越文化隔阂,提高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话语权及跨文化传播力。
[1]李晓旭.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 品牌,2015(03).
[2]任立. 推动文学商业化的英国布克文学奖[N]. 中国文化报,2009-10-14(006).
[3]匡咏梅. 多元混杂的英语文学共同体——新世纪英联邦文学十年回顾[J]. 外国文学动态,2011(10).
[4]匡咏梅. 2012年英语文学概述(非美国部分)[J]. 外国文学动态,2013(05).
[5]范国英. 论1978年以来的文学评奖与文学场逻辑的衍化[J]. 社会科学研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