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的问题
2015-05-30陈云昭
陈云昭
早上,我的一位朋友在线上向我抱怨布罗茨基的艰涩和难懂(她读得是《小于一》)。她进一步联想到这或许是译本的问题,是翻译者的低水平导致布罗茨基的句式复杂、不流畅。这位朋友还用了一句通俗却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形容她读布罗茨基的感受:这些句子中的字我都认识,但它们连接在一起,我就读不懂了。
我的这位朋友在面对部分汉语译著时的“困难”,我相信绝大多数普通读者都或多或少地面对过,尤其是那些只能选择译本阅读外文著作的读者。在他们的阅读“困难”中,译本确实成为了一个“问题”。这个译本的问题,在我的理解中起码有两个面向,第一:如何理解译本;第二:如何选择译本。
如何理解译本,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如何理解翻译的问题,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如何理解汉语翻译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能对于很多普通读者来说过于专业了,他们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翻译者的专业事务。自己无需理解“翻译”。但,我想任何一个想把汉译著作读得更好的读者,都应该试图先从翻译思想上去理解一下“翻译”。起码我们要知道“关键在于理解”(董乐山先生提出翻译的标准)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我们就会不急着骂黄灿然(《小于一》的译者),而试图理解黄灿然的翻译,理解他的翻译理路。进而,我们或许就有可能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状况:是不是我的阅读“惯性”导致不能一下子适应译本的行文方式?是不是自己的阅读能力还未达到接受和欣赏这个汉译著作?是不是过去自己阅读的汉译著作过于迎合自己的口味了?并没有“逆向”或者“挑戰”自己的故有阅读思维?
我相信,如果一位读者能谦虚地面对一个优秀译本带给他的阅读“困难”,最终可以转化他对此的思考,那么这位读者离优秀读者将会越来越近。这正如黄灿然先生所说的“愈优秀的读者,适应力愈高,不管是对母语原著还是对译文;同样的,愈是伟大的作家,就愈需要读者的适应力”。
如何选择译本。基于对汉语翻译的一个基本理解,我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找到属于他的那个“最好”的译本。这里面没有最好的技巧,唯有通过长年累月笨拙的阅读、比较,你自然会在心中形成一份自己的“翻译地图”。在这个地图上你将会在那些由书名标注的“版图”上插上你认为是最好的译者图标。但,随着你阅读经验的不断累积,你甚至可能会认为并不存在那么一个最好的“译者”,只存在一个最好的译者形象。这正如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所说的“译作没有自己的缪斯”。因为,我们毕竟是带着自己的全部人生和经验去阅读译著的。
最后,我承认我是一个翻译的“达尔文主义”者,即我相信,翻译的质量是累积性的,越是伟大的著作,与之匹配的优秀译本越是留给后来的翻译者。所以,我对越年轻的翻译者反而越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