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道路”理论对实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启示
2015-05-30刘诗谣
刘诗谣
摘 要: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对发展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构建和谐的民族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虽有一定发展,但基础教育落后,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农村低保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还很突出,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比较明显。推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迫在眉睫。
关键词: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三条道路
1.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从全国角度来讲,要进一步扩大对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实现民族地区和中部、东部较发达地区的基本平衡,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第二,民族地区内部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里的“均等化”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承认客观差异前提下的一种均等化状态。第三,在众多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应该允许结构性的不均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就目前而言,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交通道路建设是最迫切需要改善的。其他方面则是次一级的基本公共服务。第四,均等化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和固定化的,需要持续地投入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初始投入和供给很重要,但后期的运营管理和继续投入更为重要。
2.安东尼·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理论强调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平衡、权利与责任的平衡,主张建立新的契约关系,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他认为要把有限的国家干预和有限的市场调节相结合,主张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承担责任。他还认为除公民个人和政府以外的其他机构也应该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政府在提供社会保障的过程中,要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起来。
3.“第三条道路”理论对实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启示
(1)国家应在实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承担主要责任。第一,推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坚持政策倾斜的原则。政府应当采取相关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区域倾向性政策,实现区域间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第二,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政府对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投入力度,规范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来弥补民族地区的财政资金缺口,提高其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及其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第三,建立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机制。政府必须加大力度破解民族地区城乡发展的二元格局,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第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依据,结合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联系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实际,围绕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规范性的基本公共服务法律法规体系。将地方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内的职责法定化,为缩小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提供法制保障。
(2)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参与模式。第一,政府应鼓励多方投资,建立多元投资模式。完善市场机制,利用市场调节这一无形的手作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好多元投资渠道。但需要注意的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所以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完善市场的建设体系,优化市场经济运行的环境,合理打造“双引擎”。第二,政府要广泛调动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到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促使更多的非政府组织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进而建立一个“成本低廉、运作高效、覆盖广泛”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民族地区只有建立起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参与模式,实现供给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才能降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全功,程 蹊.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义、现状及水平的衡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
[2]刘亚孔,张霄艳.第三条道路理论对我国医疗救助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4(12).
(作者单位:抚顺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