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大学生的节日观看文化传统的变迁
2015-05-30韩雪
韩雪
摘 要:当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西方传统节日逐渐被当下国人所推崇,致使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着的传统文化逐渐变淡,所反映出的是文化传统的变迁。当代大学生的传统节日观念逐渐淡化,其所热衷的是西方节日,所追求的是新鲜与刺激,在此种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前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态度,其次探究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下的文化传统的变迁,最后为提高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保护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节日;文化传统;变迁
当前,随着中西方政治、经济交流的日益密切,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在此背景下,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以及情人节等重大节日逐渐融入到中国社会中,并在国人的大力追捧下,成为了当前国内节日中的焦点,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逐渐在人们的意识里变得模糊。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但是,从当前大学生过节日的现状看,其所热衷的是西方的节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意识不强。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态度
1.对传统节日的意识淡化
当前,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观念意识逐渐淡薄,很多学生都已经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抛之脑后,在他们的观念意识中,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是法定放假的日子,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对于重阳节、寒食节等不放假的传统节日印象很浅,甚至不知道。还有很多大学生认为植树节、劳动节、妇女节、国庆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因为在法定节假日之内,还有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传统节日,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因为大家都在庆祝。可见,当前的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观念已经淡化,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路上虽然越走越远,但却忘记了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性,这种所谓的全面成长有待考究。
2.对传统节日的态度消极
由于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意识相对比较淡薄,致使对传统节日的态度消极。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大学生所推崇的是具有新鲜感的西方传统节日,高校很多时候为了迎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经常会在圣诞节等西方重要传统节日中,为学生举办相应的活动,久而久之,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缺少了兴趣,大学生校园也缺少相应的文化氛围,唯一能够证明传统节日存在的因素是节假日的休息。事实上,当代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得到保护与传承,以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1]。但是,正是因为当前环境等各方面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大学生缺少了该有的积极态度。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下的文化传统的变迁
1.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华的沉淀,蕴含着民族精神,并彰显着民族文化的魅力。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我国的农业社会时期,是人们祈求丰收与庆祝丰收的主题,因此,很多传统节日便是对农业节日的延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进步,农业节日逐渐发展,如一直延续至今的二十四节气,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大致沿着农事祭祀、宗教习俗以及民族传统这三条主线发展。在秦汉时期,中国的传统节日就以初步形成,包括除夕、元旦、人日、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比如,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古代禁火忌日,发展到了当代,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成为了现在的清明节;七夕节在宋朝时盛行,通常女子为了乞巧,用面做成各种形状的食品,称之为“巧花”[2]。魏晋南北朝以后,民族的融合,出现了文化的繁荣,佛教在此期间盛行,佛门节日盛行,如浴佛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浴佛节慢慢演化成当下延续下来的腊八节。从明清至今,传统节日逐渐减少,主要庆祝的节日是除夕、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当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依旧还是有少数传统节日被保存下来,成为其主要的民族特色文化内容之一。
2.傳统节日文化传承的断裂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出现断裂,究其根本是当时的“破四旧、树新风”这一文化运动的冲击,打倒儒家思想,赶超西方的激进思潮致使传统文化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人们多元化的生活也将“平静”的中国传统节日“边缘化”,逐渐追崇西方那些能够狂欢且富有激情与热情的西方节日,这也符合了当前社会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西方传统节日有着自身形式上的优势,比如,圣诞节的三天庆祝,不仅有圣诞树、圣诞卡以及圣诞老人的礼物,还有人们的狂欢与庆祝;再如西方的情人节,鲜花与巧克力为节日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情侣间的相处在这一刻的拥有下,变得亲密无间。这些节日使人们在融洽的交流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放松。在我国政治经济与世界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西方的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商家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炒作、媒体以及教育的推波助澜,致使中国的传统节日变得平淡乏味。“每年都过、年年如此”的节日氛围,使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边缘化,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使其很难“收复失地”。
3.民族节日文化传承的误区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过程中,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了传统节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应得到传承与保护。尤其是在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后,为睡梦中的中国人敲响了警钟,终于使沉浸在西方文化中的国人苏醒,意识到保护中国的传统节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在此事件以后,中国的端午节申遗成功,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只有端午节,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节日文化发人深省。国家虽然重视,但是节假日文化是否真的能够将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值得考究;政府虽然在保护非遗上做出了努力,但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这一发展模式的背后引人发醒;高校虽然在倡导保护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其实践的效果如何,从当前大学校园的主体文化节日氛围便可得知;大学生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为何沉浸在西方的传统节日中无法自拔,却将中国的传统节日忘至脑后。文化传统的变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支离破碎,如何保护与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
三、提高大学生传统节日意识、保护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途径
文化传统的变迁已经影响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保护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要畏之如虎,而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在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而发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中国的历史文化永垂青史[3]。
1.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宣传力度,逐渐使人们在思想上重视,从而在行为上落实。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对传统节日文化意识淡薄的现状,政府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比如,端午节等节日高校可组织开展相应的文娱活动,或者以大学生为参与主体,举办大型的社会活动,以深化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观念,进而使大学生明确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使社会群体提高对传统文化节日的重视,从而为保护和继承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奠定基础。
2.商家与媒体要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
当前,商家与媒体是节日宣传中最有号召力的主体,因此,商家與媒体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宣传中,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以及社会群体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特征,而渗透传统文化的符号很多时候要比传统文化的内涵更重要[4]。比如,关于圣诞节的来历,可能中国人很少能够说得清楚,但是这却并不妨碍其对圣诞老人的着迷,在圣诞节买圣诞卡片以及圣诞树是很多人圣诞节必备装备,甚至会早早的布置好,以迎接圣诞节的到来。而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着自身的符号象征,比如,端午节吃粽子、挂葫芦、赛龙舟等,商家可以将其符号特征充分的加以利用,会在获得如圣诞节同样的关注度的同时,将传统节日的氛围传播开来,并实现经济效益。媒体同样可以针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将传统节日的符号加以充分利用,以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并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发扬光大。
3.高校要承担起培养传统文化继承人的重任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也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摇篮,在履行教育工作职能时,要确保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抓好学生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入到课程的设置中,从而以“教书育人”的方式,深化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此同时,要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生活、学习以及日后的工作中,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发扬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正确对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先进的思想理念丰富并不断地完善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使其能够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得到更好的保护与继承。除此之外,高校要贯彻落实关于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在传统节日来临时,加大宣传力度,在庆祝节日时,要举办与节日内容相关的活动,以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培养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开辟道路。
综上所述,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的多元化使西方节日逐渐占领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使大学生在热衷于西方传统节日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意识,致使在历史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遭到破坏甚至消失殆尽。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有责任承担起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中国的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方式。因此,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创造环境、培养人才,从而发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永久流传。
参考文献:
[1]薛晓萍.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谈中西文化交流[J].河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03).
[2]黄高锋.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03).
[3]杨 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4]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09).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