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2015-05-30方太安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3期
关键词:失衡收入分配政策建议

方太安

摘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的重要目标。但是,面对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拉大,如何采取措施,实现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维护经济社会稳定,高质量、高水准地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是摆在安徽省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文章对安徽省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收入分配;失衡;政策建议

一、安徽省居民收入现状

2013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3114元,比上年增长9.9%。从《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来看,近年来,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较快速度增长,增速波动性较大,全国排名中等,其中2010年全国排18位,2011年全国排名14位,2012年全国排名15位,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值均低于全国平均值。

2006~2013年安徽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

2013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8098元,比上年增长13.1%。从《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来看,近年来,安徽省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增速波动性较大,全国排名相对靠后,其中2010年全国排名18位,2011年全国排名20位,2012年全国排名20位,且农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值。

2006~2013年安徽省农村人均纯收入变动情况如图2所示。

2014年上半年,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同样取得不俗成绩: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36.8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8%;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03.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3%。

二、安徽省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安徽省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收入分配问题,将其和全国及其他省份情况相比起来,既具有普遍性,也有具特殊性。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剖析。

(一)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

这十几年来,劳动者报酬在逐年增加,可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却呈现下降趋势。一般来说,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百分率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正程度。如果劳动者报酬总数占的百分率的比重越高,则说明初次分配越公正。从近年统计资料整理来看,安徽省2012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07%,但是在1996年该值为64.26%,降幅达到15个百分点。近年趋势较为稳定,维持在49%左右,但比重偏低。

回顾发达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出劳动报酬和农业的二者比重呈反向变动,安徽省在此变化中却正好相反,二者比重同向变动:农业人口减少,劳动报酬占比也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资本密集型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资本要素投入增长速度远高于劳动要素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企业盈利后,资本对收益分割的谈判能力在上升较快,而劳动者的谈判能力在下降。此外,安徽省人口规模庞大,劳动力供给长期处于过剩状态,工业自动化程度逐渐加强,减弱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使得劳动者在劳资谈判中的话语权不断萎缩。

(二)国民收入分配地域间失衡

近些年,安徽省各地区的居民人均收入都有了较大增长,但是皖南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较快,安徽中部大部分地区次之,皖西和皖北地区最慢。本文以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例,在2012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21024元。但是皖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23746元,比中部地区多2326元,比皖北地区多3594元。皖南地区的马鞍山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30936元,是皖北地区阜阳的1.63倍,绝对差达11964元。

安徽省国民收入区域失衡的主要原因:皖北和皖西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长期处于过剩状态,经济资源匮乏,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影响了该地区经济发展;安徽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凭借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倾斜性行政政策,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远高于皖北、皖西等欠发达地区。

(三)国民收入分配城乡间失衡

安徽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均在逐年增加,且增速较快,但是农民群体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起来,一直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差距的绝对值呈上升趋势。二者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此外,城镇居民享有社会保障也明显多于农村居民,比如,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等只针对城镇居民发放。如果把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考虑进来,将会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二者的收入差距。

和全国及其他省份相似,安徽省国民收入分配城乡间失衡和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在于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不公平,在城乡分配格局中偏向城镇,甚至直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如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低价征收农民土地等;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政府对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投入也同样多于农村。

(四)国民收入分配行业间失衡

在当前居民收入分配中,受供求矛盾、财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不同行业间的从业人员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以非私营单位情况为例,在2012年,安徽省收入前五位的行业是采矿业,金融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一般属于垄断产业和高尖技术产业;收入后五位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零售和批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均属于基础产业和服务业。而收入最高的行业为采矿业,年收入为70568元;收入最低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年收入为22853元,之间比值为3.09:1,绝对差高达47715元。同样,在私营企业中,这种不同行业间的从业人员收入差距也同样存在,在此不做赘述。

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主要是因为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凭借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国家赋予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优惠条件,从而获得超额垄断利润,职工薪酬水平也明显高于一般竞争性行业。而且,除了领取较高的薪酬外,垄断行业的从业人员还有未列出的良好的福利以及不合规范的灰色收入。

(五)国民收入分配阶层群体间失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各阶层群体间收入失衡的问题日渐严重,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出现了“马太效应”。从1998年,安徽省城镇各阶层收入比例为0.52∶0.67∶0.81∶1∶1.28∶1.59∶1.91,到了2012年收入比例为0.46∶0.62∶0.78∶1∶1.28∶1.61∶2.35。在2012年,最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是最低收入阶层的4.85倍,而在1998年,仅为3.67倍,在14年间倍数扩大32%,年均扩大2.29%。

安徽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的变化主要特征就是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较快,中等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低收入阶层收入却相对下降。财富越来越多地向高收入阶层集中,导致出现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增大。由于资料所限,对安徽省农村国民收入阶层间分配情况不作分析,但是和城镇国民收入阶层间分配特征情况也应该大体相同。

从省内情况来看,不同阶层群体间收入差距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企业高管和普通职工的薪酬差距悬殊;二是垄断行业职工和非垄断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很大,体制内员工和体制外员工的收入差距也很悬殊;三是不同阶层群体间流动性变小,个人发展成绩越来越受个人禀赋条件以外的因素影响,如家庭背景、地区优势等。

三、优化安徽省居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近些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准也得到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收入分配领域问题日趋突出。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把初次分配秩序作为改革重点,积极进行制度革新,解决国民经济秩序失衡的问题。加大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力度,限制垄断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使得垄断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着重解决一般竞争性行业劳动者工资待遇偏低以及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强力打击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努力构建透明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二)完善税收制度

在市场经济中,财税政策先天地具有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各种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财政和税收政策,来促进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解决。加强对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额征收和监管,健所得税缴纳工作,对违法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行为严加惩罚;加大税收优惠和减免的力度,尤其对涉及“三农”的企业和个人。

(三)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团结,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服务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来增加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发挥市场调控和政府政策引导作用,积极支持劳动者更多地实现自主就业或创业;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市场及分配机制,打破行政约束,改变居民以劳动报酬为主的收入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不可缺少的社会“安全网”,可以有效地缓解经济波动对民生的影响。我们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和医疗制度,早日实现制度统一,标准一致;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并且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的改造。

(五)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缩小差距

安徽省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悬殊。因此,须要认识到,没有皖北、皖西等欠发达地区建成全面小康,将无法实现安徽省高水平地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和广度,全面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的发展,特别要重点关注皖北地区、革命老区、行蓄洪区等贫困地区;建立区域互助机制,鼓励皖南和中部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采取多渠道、多种样式帮扶皖北、皖西欠发达地区,给予经济援助,更要给予技术和人才援助,促进该地区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应该借助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大合肥经济圈的建设,结合省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做好皖北、皖西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EB/OL]. http://www.ahtjj.gov.cn/tjj/web/info_view.jsp?strId=1392799906178209&_indextow=1,20

14-02-19.

[2]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07).

[3]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12).

[4]陈先森.推进安徽省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财政选择[J].财政研究,2010(11).

[5]刘树杰,王蕴.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9(12).

[6]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研究[J].经济研究,2009(01).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失衡收入分配政策建议
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全金属外壳》:一场关于战争的噩梦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收入分配问题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