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2015-05-30吴振磊李想
吴振磊 李想
内容提要 大数据时代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组合及要素地位、生产模式、消费方式、产业形态等都发生了变化。与此相对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机制、要素依赖、创新驱动、思维模式、企业组织架构等均发生了变化。针对大数据时代经济发展方式新的变化,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从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大数据链建设、平台战略实施、主体行为适应、文化创新等方面全方位突破。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经济发展方式 转型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4-0041-05
大数据的议题最早由托夫勒在1980年《第三次浪潮》中提及,在2011年前对于大数据的讨论基本局限于计算机领域内部。2011年5月EMC和IDC合作进行“数字宇宙”研究5年后,正式提出“大数据”概念。之后麦肯锡等咨询公司积极推广这一概念。2012年3月美国政府将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数据逐步引起关注。以互联网为载体,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应用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生产力的又一次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到新的发展时代——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驱动经济社会新的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比经济增长方式更加丰富,既关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的效率和稳定性,还关注收入分配、创新能力、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大数据时代新生产要素的加入,改变了生产要素的格局,同时依托互联网,延展了资源配置的平台,改变了传统资源的投入、组合和使用方式,加快了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的步伐,也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大数据时代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组合及地位的变化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与不同要素的地位各不相同,也因此决定了社会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性。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信息时代,生产要素的结构经历了“劳动力+土地”“劳动力+土地+资本” “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知识)”的演进过程。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结构进一步拓展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知识)+数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等自然资源成为社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在工业经济时代起主导作用的则是资本,在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逐步替代资本成为社会生产中的主导要素。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数据处理应用能力成为社会生产中的主导因素,也改变了传统产业形态,衍生出新的产业形态。
2.大数据时代经济发展中生产模式的变化
生产模式是指生产者对所投入资源要素、生产过程以及产出物的有机、有效组合和营运方式的一种总体概括。刘丽文:《生产与运作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68页。不同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性,都对生产模式的变革起到重要影响。以制造业为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现代的信息化社会,大体经历了手工作坊式单件生产模式、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大批量生产模式、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等几个阶段。其中手工作坊式单件生产模式是早期工业化的产物,它的特征是以手工生产和单件定制为主要形式。这种模式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信息技术的不发达以及市场需求有限的状态相适应。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力代替了人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市场经济交易范围也迅速发展,工厂大量出现,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基本建立,实现了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对手工作坊式单件生产模式的替代。需求的增加客观上刺激了企业的创新,美国福特公司开创的机械式自动流水线生产模式,以及在其之后由于技术进步实现的大规模智能化的流水线在工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使高效率低成本的大量生产得以实现。随着市场需求的饱和和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大批量生产模式与市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模式应运而生。大数据时代依托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使得人们将产业经济与信息经济进行整合成为可能。生产者和用户通过上线网络、互动联网,实现了信息快速交换,双方之间的距离近乎消失,改变了传统的“需求-设计-制造-销售与服务”的生产模式,更具高效率和高柔性的生产模式成为未来趋势。其主要特征是精确生产、定制生产、开放式生产。一是由B2C向C2B的转型,用户与生产者直接通过网络链接,以销定产,实现零库存、零积压,可达到精确生产;二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用户需求成为生产者生产的依据,个性化的智能生产成为趋势,实现了定制生产;三是多维度的信息反馈,使生产者能够及时了解用户体验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修正当前的研发、生产活动,增强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开放性。
3.大数据时代经济发展中消费方式的变化
消费方式是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它既是消费者与消费对象发生自然关系的方式,又是消费者作为社会的人在消费生活中形成一定社会关系的方式。因此,消费方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从消费方式自然属性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消费方式是典型的线下消费,人们依托于实体消费场所进行消费。在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大数据时代,消费方式实现了由线下消费到线上消费,又从线上消费向线上线下(O2O)融合消费转变。以线上消费为例,2013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185万亿,同比增长42%,2014年双十一,天猫单日营业额就达到571亿元。线上消费不仅体现了互联网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海量消费大数据被记录存储,在云计算的分析后,企业会比消费者自身更了解消费的真实面貌。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依托互联网达成消费协议,实质性消费则在线下实现,该模式有机融合了线上信息查询、比价、付费与线下体验、消费两大领域,加快效率的同时也让线下活动数据可视化。从消费方式的社会属性来看,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由单向消费与供给关系,演化为依托移动互联网络的多元互动关系,即消费者与生产者、消费者与供应商、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多向互动的网状社会关系格局。
4.大数据时代经济发展中产业业态的变化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进一步深化,新的产业业态不断涌现。跨界和融合发展已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征。无论是互联网产业自身,还是其他各个行业跨界和融合的趋势都越来越明显。传统的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壁垒被不断打破,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应用服务商等产业链条节点上的企业,通过并购、业务合作、业务创新等多种形式对业务进行整合重组,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集硬件、软件、应用服务一体化特色服务格局。互联网的普及,消费模式的转变,使得传统产业必须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一是传统商贸流动企业、大型渠道商、快速消费品企业等纷纷向互联网转型,将互联网融合到企业的升级发展中,通过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的有机融合。二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知名企业均将互联网金融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不断推出特色的金融服务或创新性产品。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体系最具竞争力和号召力的组成部分。三是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教育等行业也持续快速发展,并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二、大数据时代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殊性
根据对大数据时代特征和影响的分析,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殊性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要素依赖、创新驱动、思维模式、微观企业组织架构等五个方面的转型。
1.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由投资驱动和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改革开放36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也表现出“高投资、高增长、低就业、低消费”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的特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海量、多样、迅捷的数据处理和一场创新的技术变革,更为主要的是改变了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构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伴随着硬件的发展,信息技术进步的主要制约因素由存储和运算能力向数据转移。能否创新性地挖掘和应用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事物发展规律,把握经济社会的脉搏甚至预测未来,成为未来个人生活、企业决策和国家治理的关键所在。对于企业而言发展的动力更多体现在能否深入应用大数据,发展智慧终端,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激发数据与商业场景的良性互动。对于政府而言发展动力更多体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突破传统思维方式,激活闲置数据,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性问题,并将其运用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带动政府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这些都是单纯的投资和资源投入所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
2.经济发展要素依赖由自然资源要素依赖向高层次智力资源要素依赖转型
从长期看,为使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相协调,必须改善经济发展要素的配置质量和组合质量,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劳动者素质。郭晗、任保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路径》,《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互联网时代,资本的要素地位将会显著弱化,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更多取决于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和以技术为代表的智力资源。其中三类人才是最为稀缺的:一是大数据人才,包括数据科学家、数据规划师、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数据应用师。“埃森哲”咨询公司2013年调查研究了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巴西和新加坡对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情况,研究结论表明,到2015年这些国家都面临胜任数据分析科学家的净短缺。吴江:《大数据时代我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光明日报》2014年3月9日。二是大数据管理人才,即具备大数据观念和管理应用能力的政府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在组织里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岗位,如企业里的首席数据官,让数据成为决策的依据。三是企业家。企业家作为平台资源的整合者和先进文化的引领者,是大数据时代最为重要的要素,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家将会成为发展的中流砥柱。
3.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由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主导向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为主导转型
在工业文明时代,技术进步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集中表现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其中技术进步包括对生产工具技术创新、新的生产技术发明等,均是围绕具体的产品或者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创新则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的理念创新、流程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具体表现在效率的提升上。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产业融合和跨界经营成为重要的特征,商业模式创新,特别是平台商业模式新突破成为新时期技术进步最核心的内容。所谓平台商业模式是指连接两个或者更多的特定群体,为他们提供互动机制,满足所有群体需求,并巧妙从中盈利的商业模式。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7页。依托平台模式创新实现了产业价值链由线性的单边向多边的价值链的转变;构建的关系网,为无限增值提供了可能性,实现了网络的外部性,发现了新的商业机会。目前全球最大的100家知名企业中,60家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平台商业模式。
4.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由传统工业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变
在大数据时代,源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以及附着在这些新技术形态上对便捷服务、用户体验、个性化服务、数据价值挖掘等新型服务的要求,使得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思维模式被颠覆,以主体平等、无边界开放、多元融合为特征的互联网思维成为时代的主流。主体平等是指在网状结构的互联网中,没有一个点是绝对权威,老板和员工、用户和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都是平等的,平等成为最重要的法则。无边界开放就是打破壁垒,资源进入和退出都是自由的,外部的资源可以顺畅地进来,内部的资源可以顺畅地出去。多元融合是指跨界和产业融合成为未来趋势,体现资源聚散功能的平台型企业成为未来企业的主体。创成在线CEO陈建雄在总结众多运用互联网思维成功的企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思维的七大特征:快速的反应能力、极致的用户体验、运用平台思维、具有创新精神、免费的商业模式、坚持开放性、比别人更专注。金元浦:《互联网思维:科技革命时代的范式变革》,《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期。在互联网思维下,企业发展必须融入到互联网的生态圈中才能生存。企业竞争的逻辑更多体现在谁能为别人创造更多的价值,谁能更有效整合资源,谁就能获得竞争优势。
5.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架构由金子塔型向环形企业组织结构转型
企业组织架构是企业的流程运转、部门设置及职能规划等最基本的结构依据。企业组织架构与所处的外部技术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特点、企业规模等要素有着密切联系。工业时代最典型的模式是金字塔形的组织架构,如直线制、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都是典型的模式。该模式以其层级结构保证了组织的稳定,但过多的管理层级也导致了效率损失。大数据时代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正如杰里米·里夫金在《零成本社会》中谈到:随着生产生活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未来将出现由通信、能源和运输三大网络相互融合形成的“超级物联网”。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借助于极致生产力、物联网和免费能源,生产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甚至接近于零;依托社交媒体、租赁商、合作组织以极低或零成本的模式分享汽车、住房、服装和其他物品得以实现;慕课时代到来,零成本模式的开放式网络课程不断增加,免费教育逐步显现;众筹模式进行融资成为创业者最常用的工具……“协同共享”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模式。[美]杰里米·里夫金:《零成本社会—— 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必须减少企业组织层次,进行扁平化改造,逐步实现“去中心化”。一种能够高效率捕捉和分析客户信息,高开放度改进生产流程,实现由权力驱动向流程驱动再向自主驱动转变,能够高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环形企业组织结构将替代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该模式能够对市场做出及时响应,同时也更易于合作和创新,体现柔性和灵活性的要求。
三、大数据时代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路径
大数据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变革,而且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应用服务,这种技术变革和技术应用服务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方式。目前中国经济处在新常态背景下,新常态的核心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技术创新。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要依据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做好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转型:
1.以大数据挖掘为核心,强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目前大数据技术应用在很多行业还处在初级阶段,数据生产力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因此,要从数据的收集、储存、处理、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强化。一是在数据收集方面,对物联网和各类信息设备数据附上时空标示,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求是》2013年第4期。二是在数据存储方面,要按照一定规则对数据进行梳理和分类,通过过滤和去重,减少存储量,同时加入便于日后检索的标签,实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的目标。三是在数据分析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数据挖掘技术,如对多种数据类型构成的异构数据集进行交叉分析的技术等,马建光等:《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国防科技》2013年第2期。从而解决数据价值化问题。四是在数据的应用方面,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技术服务于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企业决策和居民生活服务。
2.以大数据链建设为载体,建立安全的大数据网络
链是大数据的基础设施,通过链路建设,实现了云到云、云到端、端到端的互联互通,使不同层次不同应用领域的数据共享和高效利用成为可能。以大数据链为载体,将信息收集、处理、应用相链接,最大化发挥了数据潜在作用。因此,大数据时代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大数据链建设为载体,有效整合“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实现大数据的正效应。一是在建设过程中着眼于长远可持续发展,既要制定好互通标准,实现多种设施的协同发展,又要前瞻性地预留接口,以便未来的升级换代和拓展扩容。二是树立数据风险管控理念,扶持国产的大数据技术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努力突破核心技术,逐步提高关键设施的自主可控水平。三是加快大数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步伐,就“数据所有权”和“数据隐私权”制定法规或标准,通过法律来保护公民和国家的数据安全。
3.以平台战略为支撑,打造大数据时代的多方共赢的生态圈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有效地促进了产业融合,不同产业之间的鸿沟不断缩小,产业融合成为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商业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能否构建平台。通过实施平台战略,建立共生的机制,连接两个以上群体,弯曲、打碎了既有的产业链,有效激励多方群体之间互动,为实现多方共赢提供条件。而平台战略充分实施的必要条件是打造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环境,并在平衡中成长。一是树立多变服务理念,将平台事业定位为可以服务“多变”群体的机制,连接起各群体之间的跨边网络效应,并增强同边群体间的同边网络效应。二是制定有效的定价策略,将知名用户与普通用户都纳入到服务体系中来,突破临界数量,促进正向循环。三是明晰定位,增强自身能力,确保“有能力为各边用户提供最多利益和最能满足各边用户的需求”。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264~265页。
4.以市场主体为依托,全面融入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
对市场的运行主体企业来讲,当前最为关键的是把握大数据趋势,着力推动自身的数据驱动创新,加快大数据在企业业务层面的应用,赢得新时代的竞争优势。如利用数据挖掘和文本挖掘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消费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对市场的调节主体政府来讲,要认识到大数据发展的趋势,将大数据放到国家战略层面来认识。一是在公共领域提前规划推动大数据试验性和示范性应用;二是要关注战略性和基础性的长远政策创新,为大数据应用推广创造条件。同时努力构筑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规则,积极推动数据公开,建立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新秩序,实现既鼓励开放又兼顾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双重目标。将国家治理与大数据紧密结合,促进社会治理体制从碎片化向网格化的转变,从以有限个案为基础向“用数据说话”的转变,从静态治理向动态治理的转变。潘华:《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11期。对于市场的消费主体个人来讲,要通过不断学习,强化自己的数据意识和数据素养,提升自身的素质,更好适应大数据时代。
5.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深化大数据时代发展方式的转型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思维,客观上要求新的文化适应时代的变化,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凸显。通过文化创新,可以有效建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精神引领和智慧支撑。以文化创新为载体,实施文化创新驱动战略,不仅深化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也更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化方向。任保平、郭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学术研究》2013年第2期。一是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相结合,创新文化体系,使文化适应时代的要求,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日益加深,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的地位将在大数据时代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中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韩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