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课外阅读
2015-05-28司马英
司马英
摘 要:课外阅读是中职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了解学生不爱读书的原因,克服怕读、难读的心理,适时引导,营造氛围,让学生的爱上课外阅读,收获读书的乐趣。
关键词:课外阅读;个体差异;因势利导;读书氛围
Abstract:excerpts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nnel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to acquire knowledge,is the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humanities.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students reading,to overcome the fear of read,difficult,timely guidance,build atmosphere,let the student fall in love with extracurricular reading,harvest the joy of reading.
Key words:Extracurricular read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mprove the occasion reading atmosphere
古语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才会从量变到质变。多读不仅使我们更透彻地了解内容,还可以把文本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学以致用。中职学生毕业后就面临就业,如果只看课本,为考试而学,就会把自己的活力囚禁在狭小的天地里。一定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胸襟,博览群书,持之以恒,才能在未来的领域中游刃有余。可是当下的中职学生书读得少,好书就更少了。
造成学生课外阅读少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曾经在04级的新生里做过调查:1、老师布置的课外书难读;2、作业多,课外阅读时间少;3、家庭或学校没有图书来源;4、父母认为课外阅读与考试无关,反对课外阅读。真正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其实并不多,客观上讲,较多农村学生因为家庭、学校缺少读书资源,所以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少了;从主观上讲,有的老师和家长忽视学生的兴趣,课外阅读的功利目的太强,布置的读书任务过重过难,造成学生怕读难读的心理,久而久之,也就不喜欢阅读了。
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把“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
叶圣陶说过,“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他们提供阅读的资料,才会让他们有“饥饿”的感觉,把读书变为内心的一种需要和愿望。
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推荐什么书呢?可谓众口难调。我常常是这么做的:在班上搞一次读书活动,让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书籍,谈谈自己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的理由,然后把书名记录下来。如果活动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多半是学生的肚子里没有可以谈的东西,就把活动拓展为每次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由一名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由于青春期的学生比较在意大家的评价,一般准备都很充分。这样就把学生的信息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学习资源,获得他们喜欢的图书的信息资料了。课后,老师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查阅筛选,取其精华,就可以在以后的课堂上为学生推荐他们喜闻乐见而又健康的书籍了。
书籍适合同学的需要、年龄特点,注重引导,而不是压制、控制,气氛自由了,学生就爱读,并且乐在其中。
二、把语文课本变为有趣的故事书
读书要选好书,怎么教会学生辨别优劣?——语文课本其实就是最好的向导。
每次打开语文课本,我都能感受编者的良苦用心:——有的展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如《我的母亲》,学生通过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去梳理自己的那份亲情,也从中感悟到了中华传统美德——孝道的魅力;有的回顾历史,如《荷花淀》,不忘国殇,激发爱国热情;《离太阳最近的树》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家园;《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又理性而温柔的接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文章背后的作家经历也是一曲曲真切的人生之歌。把作家的经历穿插在课文里,把历史背景融入课文的讲解,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启发,把枯燥的教科书变为有趣生动的故事书。如果老师仅仅在于分段、归纳中心,那岂不可惜了教材。
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启发需要理解学生的需求点、成长点。例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仅仅让学生感悟儿子对母亲的愧疚和思念,意义就窄了。要让学生思考史铁生之所以感悟合欢树,感怀母亲是参悟了人生的境界,活着不易,有意义的活着才是生命延续的意义。再如莫泊桑的《项链》,怎么看待女主人公的悲剧就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答案很贴近生活,爱美没有错,可是她忽视了自己身边的幸福,比如美貌健康、爱他的丈夫、小康的生活保障……不能感恩自己的生活,就会失去幸福。
在读透课文的基础上,顺势再把相关的作家作品推荐给学生。兴趣有了,要让学生手里尽快抓住书,否则,几分钟热度又消散了。因此,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公开每位同学的藏书信息方便相互借阅,这样,同学们就能以教材为源头找到好书了。
三、把榜样的书变为自己的书
青春期的学生注意自己的形象,喜欢偶像。有梦才有动力,老师了解学生的偶像,引导和支持积极的崇拜。许多公众人物都有自己的理念,出自传出作品。学生喜欢偶像,就让他们去看偶像们的传记或者作品。有人喜欢杨澜,自然就会想看她的作品;有人喜欢霍夫曼,就想从更互联网得到更多启发;有人看了《龙猫》,就想知道宫崎俊的更多故事;喜欢周杰伦,突然感到古诗词太美,就鼓励他们学习古诗词;想去创业,鼓励他们看了马云、俞敏洪、盖茨……
青春期的学生喜欢偶像,老师做好引导,让学生的崇拜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从书走进偶像的精神世界,把榜样的书变为自己的书,激励自己努力追梦!
四、变薄为厚,积少成多
中华传统经典的价值很高,可多数同学不爱读。老师在每次课上为同学们分享一首诗、一句古文,不求多,但求持之以恒。教会学生当场背诵,做好笔记。几周巩固一遍,再举办一两次朗诵会,学生就会有很大的收获了。可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课外阅读是增加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坚持课外阅读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书籍的内容如此丰富,只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阅读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推荐好书,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学生就会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