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之音韵,激学文之趣

2015-05-22杨菲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音韵语文教学情感

杨菲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如运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智慧、适时地把教学内容与音乐相融合,其巨大的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优美的旋律就会发挥它无限的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主要作了以下3点尝试:

1、在美的音韵中调动情感;2、在美的音韵中升华情感;3、在美的音韵中表述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 音韵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83-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之一。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可谓是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现了美的各种形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这些美的人、事、景、物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会感知美、欣赏美、发现美,并创造美。

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明确指出:“音乐是思维能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努力发展。”因此,教学时,教者如果运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智慧、适时地把教学内容与音乐相融合,其巨大的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优美的旋律就会发挥它无限的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 在美的音韵中调动情感

课堂中,教师如运用音乐这把开启学生情感闸门的钥匙,去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让孩子们在神奇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细细地品味真,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激。

福建省特级教师林莘的《游山西村》可谓是充分运用乐韵来调动学生情感的典范。她在古朴幽情的古乐中开始了教学,引出了关于“柳”的成语,紧接着寥寥几笔,“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出现在黑板上了。此时,林老师用饱含激情而又不失悦耳的声音问:听着音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一下子穿越了,来到宋朝镇江那个山西村,来到了陆游的身边。紧接着,林老师又出示一幅画,再现当时民风古朴的乡村情境。伴着悠远的音乐,走入古风淳朴的乡村画里,她立刻用丰富的姿态语言、豪迈的语气化身为陆游,而学生成了村里的大爷、大妈、儿童,一起欢庆三月三,唱啊跳啊,在一留再留声中,感受村民的古朴热情之美。接下来林老师又在一阵沧桑欢愉的歌声中,引出了诗的下半部分,让学生在歌声中充分体会陆游当时的心情。官场失意,农家人带给他的那份温暖,感动显得十分珍贵。

整节课中,林老师运用音乐这把开启情感闸门的钥匙,把课文中丰富多变的情感与优美的旋律相结合,使学生披文入境,整堂课孩子们的情感自始至终被调动着,在诗情画意的乐韵中,悟诗意,体诗情,明诗境,真是美的享受!

二、在美的音韵中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中,文学的意境可以在音乐声中不断得到升华。一堂课,头开得好能调动学生情绪,为课堂增色,而结尾结得好则能让课堂再起波澜,引起学生的共鸣,将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新的境界。

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学青执教《月光启蒙》一课时,先由夏夜启蒙环境之美入手,经过母亲启蒙形象之美,到达启蒙童谣之美,从而让学生受到一次亲情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在深入体会了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后,授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母爱的认识,意在点拨学生懂得母亲懂得母爱。在学生深入思考之际,老师不失时机借助孙友田原作之开头“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语段,将学生审美阅读与审美情感的发展过程引向高潮,教师的引导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各抒己见,谈得十分动情,教学现场是十分感人的,台上台下热泪盈眶。这时,音乐响起来,老师用饱含深情的声音总结:岁月如尘,多少往事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然而,母亲在月夜里为我吟唱的民歌童谣,却依然鲜活在我的记忆里,一声声啊一句句……诵读声未落,“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阎维文《母亲》的歌声在不知不觉间轻轻响起,并且越来越响亮,课在《母亲》的歌声里终止,但母爱的旋律却久久在学生和听课教师心中回荡。此课在强手如云的比赛中力拔头筹。

《母亲》这首歌曲本身就十分感人,用在这堂课收尾,似乎更增添了感染力,原因何在?试想,在歌声响起前,师生已共同营造了一个有关母爱的心理效应场,这个效应场里有师生共同挖掘营造的思想深度和心理高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聆听这首歌颂母爱的歌,心理感应自然不同,这就像电影插曲和MTV往往比一支单纯的歌更能打动听众是一个道理,这也和在一种心境下忽然发现一支熟悉的歌曲原来如此感人是一个道理。这种前摄影响,使得母爱这块情感的海绵吸取了歌声中的艺术水分,更加滋润丰盈起来,这时,歌声成了授课内容的延展,成了授课内容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阐释,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和授课方式,又增加了课堂分量和艺术的张力。

同样,教学《珍珠鸟》时,一曲《让世界充满爱》深化了课文中心,学生在这美妙的乐声中进一步感受到,人与动物都和谐共生在大自然这个家庭中,我们应与其它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增强了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的意识;《钱学森》一课教学即将结束,教室里回荡起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那一句句歌词触动每个人的心,学生的脸上能清晰的展现出他们内心的激动与自豪,甚至可以看到听课的老师、同学眼睛里已经噙满了泪水,可想而知此时他们已是心潮澎湃。而《长征》一课的结尾处,适时播放歌曲《长征》,让学生的情感在歌声中得到了升华……

可见,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在由音乐营造的这种生动和谐的氛围中,音樂与心灵发生碰撞,学生感受到美、体味到美、理解了美。

三、在美的音韵中表述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作文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如我在指导写《我的家乡》时,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热恋的故乡》等歌曲,激发学生的爱乡情怀,产生描写家乡的欲望;写《快乐的春节》时,让学生倾听喜庆的民乐《金蛇狂舞》、《步步高》、《喜洋洋》等曲子,他们心中便会涌起春节期间的欢快愉悦之情,贴春联、拜年、放爆竹等一系列的生动场景就会闪现于眼前,流演于笔端。当然,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听音乐写想象作文的训练课,利用音乐中蕴涵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

总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时,教师把握好契机,适时地让优美的旋律飘入课堂与语文联袂,从而以美的形象感染学生,美的情操陶冶学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学会鉴赏美、发现美,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猜你喜欢

音韵语文教学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