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耳石复位法联合地西泮片治疗9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2015-05-22宋柏龙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眼震耳石规管

宋柏龙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BPPV)大约占眩晕疾病的25%,指的是一种前庭外周疾病,主要是由头部的位置变动而引起的一系列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发作性眩晕的症状,近年来该病的年发病率逐渐增高[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够理想,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耳石复位疗法治疗,也是治疗该病的首要手段[2].本文对耳石复位法联合地西泮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案,以期为今后的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诊的9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MRI或者CT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均在躺下或者起床、翻身、弯腰、抬头等体位变动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突发性眩晕、眼球震动、视物旋转感,并且伴发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男性39例,女性51例,年龄在20-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7±3.52)岁;病程在10d-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15±0.14)年;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在17s-34s之间,眩晕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7.65±2.14)s;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4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1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例,混合型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2例.所有的患者均未患有肝脏、肾脏等重大疾病.

1.2 研究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21-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6±3.51)岁;病程在15d-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14±0.16)年;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在17s-34s之间,眩晕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7.65±2.14)s;对照组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2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8±3.53)岁;病程在10d-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16±0.15)年;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在17s-34s之间,眩晕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7.65±2.14)s.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眩晕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疾病类型以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耳石复位法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为:①患者取坐位,头偏向患病侧约45°角,患者躺下头超出床边,中度头伸位,头快速向患病相反侧旋转45°角,然后患者整体向患病侧翻转呈侧卧位.然后缓慢取坐位,双腿下垂,头前倾30°角.所有体位翻转需要快速,并且体位保持至眩晕消失.治疗体位可重复进行.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服地西泮片治疗,一次2.5~5mg,口服,一日3次.

选择治疗总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3个月复发率以及6个月复发率作为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3 治疗结果

3.1 统计学方法分析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两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基准a=0.05,检验标准ɑ=0.05,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3.2 疗效判断标准

明显显效:患者突发性眩晕或者位置性眼震等症状完全消失;

有效:患者突发性眩晕或者位置性眼震等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

无效:患者突发性眩晕或者位置性眼震等症状均无变化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明显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各观察指标对比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各指标之间的对比结果

表1 两组各指标之间的对比结果

注:两组之间,所有指标比较,均P<0.05.

指标组别 对照组 治疗组 T值 P值治疗总有效率(%) 77.14 90.05 14.68 0.03平均住院时间(d) 9.20±1.13 7.63±0.52 14.79 0.04不良反应发生率(%) 15.94 9.03 14.65 0.03 3个月复发率(%) 12.27 4.15 14.78 0.04 6个月复发率(%) 14.68 5.72 14.45 0.02

由表1看出: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3个月复发率以及6个月复发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3个月复发率以及6个月复发率,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4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周围性前庭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与头部体位相关的反复性的短暂眩晕发作,并伴随特征性的眼震[3-4].该病的多发年龄为中年、老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偶尔也有少数的年轻患者,本研究中患者最小的为21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比较受到学者认可的是管结石学说[5-6],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聚集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头位移至激发位时,管石受到重力作用,向离壶腹方向移动而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使嵴顶产生移动而出现眩晕和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手法复位疗效比较好,特别是半规管耳石症[7],有少数患者需2次或者2次以上重复治疗,笔者认为,可能与治疗时复位的速度以及幅度相关,当复位的动作速度越快、幅度越大时,复位成功率就越高.地西泮片具有抑制性神经递质或者阻断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持发性震颤等治疗.

我院将耳石复位法联合地西泮片应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3个月复发率以及6个月复发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耳石复位法联合地西泮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3个月复发率以及6个月复发率,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1〕徐浩,钱建娥,董红军.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12,20(6):443-444.

〔2〕徐隽莹,李萍,杨芳,茹克亚,李伟,邱应力.两种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8):64-65.

〔3〕刘绮明,严小玲,丘理子,毛敏,马钊恩,张建国.手法复位治疗特发和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2,33(21):3277-3288.

〔4〕于立民,刘鸣,金德钧,李晓丹,赵春源,王超,汪宏,韩东.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3):289-290.

〔5〕王英歌,潘黎静,顾晰,张榕,林有辉,林少莲,陈曦.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Chinese Journal of Otolog,2011,09(04):372-373.

〔6〕张娜,陈太生,董红,林鹏,刘冉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学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7):307-308.

〔7〕白忠,钮燕,吕超,吴海莺,马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3例管石复位法治疗分析 [J].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2011(8):89-91.

猜你喜欢

眼震耳石规管
离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诊治策略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
眩晕伴Burn眼震一例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
不同方式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