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大学生生命意识,防止高校同室操戈恶性案件

2015-05-20江海蓉

教育界·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完善因素

江海蓉

【摘 要】近年来,高校校园同室操戈的恶性案件频发,令社会各界瞠目结舌,也让我们高校工作者深感担忧。本文力图从增强生命教育,完善大学生生命意识方面找出一些有益的途径和办法,从而避免同室操戈悲剧的重演。

【关键词】大学生 因素 生命意识 完善

引言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近年来,大学生杀人伤人、漠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更让人震惊不已的是同室操戈的恶性案件屡有发生。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同宿舍室友在饮水机里投毒所害;同一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大三学生小蒋被室友小袁挥刀刺中胸口身亡;同年11月17日,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的小婧又用锐器将下铺的班长刺成重伤,造成毁容;当然2004年云南大学化学院学生马加爵,因为和室友打牌时发生口角,最终将室友及相关同学杀害的事件让人至今不胜唏嘘……

这些频发的恶性案件让人不寒而栗,更让我们高校工作者痛心疾首。痛定思痛,我们不难归纳出这样几个关键词:大学、室友、杀人……为此,我们课题组试图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挖掘同室操戈恶性案件的根源所在,从而探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有益途径和办法。

一、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现状并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课题组特组织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我校及其他院校一、二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匿名填写。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

(一)对自我生命的认知现状

调查显示,对于“是否了解自己”,22.9%的学生表示很了解自己,56.3%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自己,19.8%的学生表示一般,1%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对于“是否认真思考过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13.5%的学生表示常常思考,29.2%的学生表示经常思考,而53.1%的学生表示偶尔思考,3.1%的学生表示几乎不思考,1%的学生表示从不思考。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有比较清楚的自我认知,但少部分学生自我认知消极或认知模糊;而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只有少部分同学经常认真思考,大部分同学对自我生命的认知比较感性,尚没有理性地深入地思考。

(二)對生命的体验和态度

数据显示:对于“现在的生活是否满意”,10.4%的学生表示相当满意,42.7%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37.5% 的学生表示一般,9.4%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对于“现在的生活状况”,33.3%的学生表示愉快欢乐,57.3%的学生表示平平淡淡,但也有8.3%的学生表示单调无聊,1%的学生表示郁闷窒息。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有着比较积极的生命体验,对生命持正确态度,但因他们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因而部分同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对待死亡的态度

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能正确对待死亡。在对于“面对生死选择时”,64.6%的学生表示生命最重要,27.1%学生表示死要死得有价值,但也有7.3%的学生认为好死不如烂活着,1%的学生认为生不如死。对于“当遇到挫折时,你是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87.5%的学生表示从未有过,但也有12.5%的学生有过自身念头。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伤害生命的行为,其承受挫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生命教育现状与诉求

调查发现,在对于“你以往的教育中是否接触到具体的生命教育”,17.7%的学生表示有,而且开展的课程比较多,40.6%的学生表示有,但开展的课程较少,40.6%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开展,只在其他课程涉及。对于“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78.1%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8.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13.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这表明多数学生对生命教育有着强烈的渴求,但高校的生命教育开展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因此,高等教育应高度重视生命教育并加以完善。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恶性案件的一些端倪: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存在偏差,既缺乏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更不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因而同学间一遇矛盾便动辄伤人杀人,害人害己。

二、影响大学生生命意识形成的因素

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尤不容忽视。

(一)社会因素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受到很大的冲击,导致主体的核心价值信仰发生了危机。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们没有了主体的社会信仰标准,自我观念又尚不定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重大挫折与困难,他们很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严重的要么无视自己的生命走上不归路,要么危害他人的生命而违法犯罪。

(二)家庭因素

毋庸置疑,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少儿时期,父母对生命的认知不统一,观念行为不一致,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往往会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父母能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子女往往也能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父母不珍爱生命,得过且过,虚度光阴,子女也就会形成无所谓的心态,既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会珍惜他人的生命。

(三)学校因素

多年来在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教育体制下,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很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今天呼唤生命教育,就是因为生命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三、完善大学生生命意识,防止高校同室操戈

原北大校長许智宏认为:“一流大学最大的标志,我想实际是个人字”。大学是以人的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需要而教育全人的地方,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使大学生能够逐步往真善美的人格方向发展,从中获得那个真正属于人的生命。毫无疑问,具有人性的教育过程应当充满对生命的关注,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有且只有一次,珍惜生命,珍爱生命,远离暴力,高校的生命意识教育责无旁贷地应担负起这个职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完善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防止同室操戈恶性案件的重演呢?

(一)完善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内容

首先,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人是生命的载体,人的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而人的生命价值不是用金钱,也不是用权势来衡量的。人的生命价值重要的是在于生命对于不同个体、群体、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这就是爱。爱是高尚的,也是博大的,人不但要爱自己,更重要的是要爱他人。在现实的生命世界里,一个只爱自己、只顾自己的人,与其说是一种自私自利的狭隘主义,倒不如说是其实没有真爱。只有具备了爱别人的博爱心灵,才能算得上高尚的灵魂。山谷回音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之爱是平等的,也是相互的。只有懂得爱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本身,才能领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其次,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自己不愿意使自己的生命受到伤害,那么依同此心,就不能去伤害他人的生命。孟子也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有思想的人会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敬畏所有他人的生命。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跟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产生着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个体离不开别人和社会群体。因此善待自己的生命,总是与善待别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事件”中唯一幸存者,就是因为他曾经请马加爵吃过一餐饭。这血淋淋的案件似乎在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善待别人的生命,就是善待自己的生命。

再者,自我克制暴力心态。

为有效地预防暴力,大学生必须从自我做起,克制自己的暴力心态。其一,要学会平静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时要通过法律或其他途径来合理解决;其二,要懂得远离暴力的道理,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切记勿以恶制恶;其三,学会对人有宽容之心,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完善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途径

面对当前校园内频发的恶性案件,高校责无旁贷地应加强生命教育,而培养途径也应多种多样。

第一,开发课堂潜能,激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

每当社会转型和个人生活发生剧变时,生命的意义就更加突出地显现在个体面前。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违法犯罪,如马加爵凶残地伤害四位同窗,除自身人格方面的障碍外,也是看不到他人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题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提炼。

第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生命情感。

教育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因而生命教育要强调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学校有责任、有义务组织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如组织野外活动、利用寒暑假针对弱势群体做社会调查、带领学生参观监狱、向社会进行珍爱生命的宣传活动等等。

第三,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因此,高校的德育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的双向结合应做到:1.德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融入其中。2.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第四,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创造良好的生命价值教育环境。

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实施不能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因此营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氛围非常重要。家庭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处处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因素。和谐的家庭关系,温馨的家庭氛围,幸福的生活体验和尊重、理解、关爱的生命呵护是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认知,形成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融洽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生命视野,陶冶大学生生命情怀。社会是大学生生命发展的最终平台,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坚实土壤,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公平正义、弘扬正气,帮助大学生提升生命意义和境界。

结语

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生命的存在和健康发展是大学生完成历史使命的前提,因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完善大学生生命意识迫在眉睫。而只有怀着敬畏之心,大学生们在面对挫折、面对人际矛盾时才会尊重他人生命、善待他人生命,才会很大程度上遏制暴力心态,从而有效防止同室操戈恶性案件的再次上演。

【参考文献】

[1]王文科.大学生生命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与对策探析http://3y.uu456.com/bp-920f6de0b14e8s24s9fbs714-1.html.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完善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资本项目开放与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探讨
完善企业制度管理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