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干预效果比较研究

2015-05-15谢秀新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梅州514000

吉林医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量表差异疾病

谢秀新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梅州 514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成为全球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因COPD 致残人数达500 ~1 000 万,每年因COPD 死亡的人数达100 万。在全球患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由COPD 引起的疾病负担不断增加,基于这样的增长趋势,COPD 的治疗及护理势必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疾病不确定感主要来源于以下4 个方面:不明确疾病的症状;复杂的治疗和护理;缺乏与疾病诊断和严重程度有关的信息;不可预测疾病的过程和预后[1]。COPD 患者因疾病的反复发作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疾病过程和预后的不可预测,以及缺乏与疾病和严重程度的有关信息等,患者普遍存在不同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COPD 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心理调节能力,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疾病的结局[2]。健康教育可以增加患者的信息支持,健康教育模式也影响着患者对该信息的接受程度,合理的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降低COPD 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我院对不同教育模式对COPD 疾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干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6 月1 日~2016 年5 月间梅州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COPD 患者200 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肺疾病学组的IPNQ 诊治指南标准,全部病例按2001 年WHO 的COPD 的金标准明确诊断且不伴有严重并发症。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 例。对照组:男63 例,女37 例,年龄49 ~92 岁,平均(62.7±12.7)岁,接受传统健康教育;试验组:男55 例,女45 例,年龄51 ~89 岁,平均(64.9±11.9)岁,接受“123”健康教育模式。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病例对参与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同意,排除智力障碍和患有其他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量表:一般状况调查问卷:一般状况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编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支付形式、居住地、住院史及宗教信仰等。疾病不确定感量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属自评式量表,主要用于检测住院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

1.2.2 试验方法:采用一般调查问卷和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了解COPD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了解两组COPD 患者入院当天疾病不确定感水平,保证样本的有效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接受传统健康教育,试验组采用“123”(一是疾病健康教育交流手册、二是多媒体视频信息支持、三是面对面情感沟通)健康教育模式。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观察和记录1 周,2 周,3 周不同阶段的疾病不确定感的变化,比较两组COPD 患者出院当天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差异。

1.2.3 评价标准: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包含不明确、复杂性、与疾病相关的信息缺乏或不一致性、不可预测性四个维度,33 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评分,得分越高表示不确定感越强。所有测评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要求患者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教育前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和对照组教育前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评分分别显著低于教育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教育后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种教育模式下教育前后疾病不确定感测评结果,分]

表1 两种教育模式下教育前后疾病不确定感测评结果,分]

注:两组在教育前后分别比较,①P <0.05;两组在教育前比较②P <0.05;两组在教育后比较,③P <0.05

组别 教育前后 不明确 复杂性 信息缺乏或不一致性 不可预测 总分试验组 教育前 45.8±9.8 18.9±2.8 17.5±3.7 17.6±2.6 99.8±16.4教育后 34.9±13.5①③ 8.7±2.5①③ 11.4±6.4①③ 10.4±1.6①③ 65.4±12.5①③对照组 教育前 46.3±12.4 18.2±6.8 16.8±5.2 18.1±5.7 99.4±21.8教育后 41.5±11.8①③ 12.9±5.4①③ 14.7±5.1①③ 15.7±2.7①③ 84.8±17.4①③

3 讨论

COPD 是呼吸系统一种慢性疾病,国内外对COPD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有少量报导,尚未见到健康教育干预的报道。本研究采用“123”健康教育模式对COPD 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进行干预,以弥补COPD 患者康复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不足,完善健康教育模式用于疾病不确定感研究方面的理论缺陷,为临床护士采用更为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之模式,针对性地为COPD 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参考。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教育前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评分分别显著低于教育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教育后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评分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健康教育能够起到减轻疾病不确定感的作用,“123”健康教育模式比普通健康教育模式效果明显,该结果与吴艳艳等人的研究一致[3]。

综上所诉,“123”健康教育模式用于干预COPD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有推广价值,将有助于护理人员把好健康教育质量关,促使护理人员临床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降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孙小玲,秦 瑞,吴瑜玲.住院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9,24(2):89.

[2] 陈 炼,张国林,林少姗,等.健康教育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0):808.

[3] 吴艳艳,郭素梅.“123”健康教育模式改善COPD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效果研究[J].护理杂志管理,2014,14(2):149.

猜你喜欢

量表差异疾病
相似与差异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