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发展开启新纪元

2015-05-14欧阳雪梅

前线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真善美

欧阳雪梅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阐释了他的文艺观。他密切联系我国面临社会转型和民族复兴的实际,重申了文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既充分肯定文艺的成绩,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文艺工作的方向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遵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作出的新论述、新表达、新发展,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开启了文艺发展的新纪元。

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

关于文艺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这里突出的是文艺和文艺工作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谓“两个一百年”,第一个“一百年”,是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实现;第二个“一百年”,是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讲话的切入点,那就是文艺和所处时代的关系,把反映时代和引领时代作为文艺的崇高任务,要求文艺要反映时代的风貌,要担当时代前进的号角,就是要求文艺家要认清我们今天的时代,把握时代的特征、时代的脉动、时代的精神、时代前进的历史方向。文学艺术要成为召唤时代前进的号角,除了作家艺术家个人的才华禀赋,还与作家艺术家自身的努力、与作家艺术家拥抱时代的深度和广度分不开,也与作家艺术家思想的高度分不开。只有站在时代思想的高度,不但努力从微观的生活细部去把握时代,而且努力从宏观的广角去把握时代,了解社会的结构变动,了解人际关系的变化,了解城乡历史的变迁,了解时代精神主潮的涌动,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了解历史脉动必然的走向,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的优秀作品,才可能既深刻反映时代又导引时代前进。

习近平同志把文艺和时代联系在一起,从中国人民面对的新的理想、新的世界、新的梦想——中国梦出发,思考和确立一个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视野,是在对文艺界的形势与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后,强调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建设的重要性,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文艺体现时代的精神是它的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讲话重在指引广大作家、艺术家和批评家,站在我国文艺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扬帆远航,担当起时代的责任与使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唱新歌,谱新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同志专门阐述了文艺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扩大到了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和文艺工作的各个环节,使人民与文艺工作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构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内涵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图景。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大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是文艺为人民服务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强化。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为此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二是“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反映好人民心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这一思想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落实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同时也是他个人“贯彻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的真实体现。在对待文艺问题上,“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是习近平同志人民观的体现。

三是文艺要把握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的要求是文艺发展的动力。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把握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关键。只有深入了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水平,文艺创作才能据此把握好尺度,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接受期许和欣赏期待。

四是要从人民中汲取营养。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能否从人民中汲取营养,影响着艺术的生命力。

五是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把文艺作品的评判权交给了人民。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既是对人民群众欣赏能力的肯定与相信,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具体体现。既然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的消费者,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应该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文艺作品的生产就应该考虑到人民的喜爱与审美追求。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创作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强调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这是对如何正确处理文艺与市场关系的要求。

在文艺与市场关系的框架中,要使文艺创作的个性化追求与文化生产的社会化相协调,既保持文艺的艺术水准和卓越性的价值追求,又能生产出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从而产生社会影响力的产品。但当前文艺过于依附市场、过度商业化炒作,过于重视市场利益、迎合不健康的市场需求,反映的是文艺工作者心态浮躁,片面理解了市场,也片面理解了当代艺术。“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伟大的艺术当然承载或体现主流价值观的追求,文艺经典一定张扬着中华民族的个性和审美底蘊。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视察北京大学时说: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艺力量推动。文艺的力量必须“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适应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在文艺创作方面,必须克服“内容空心化、情趣低俗化、过度娱乐化、价值立场失守、社会责任担当弱化、道德教化功能萎缩、审美涵养稀释”的状况。

对一件艺术作品来说“思想性”是其血肉,“艺术性”是其筋骨,“观赏性”则是这件作品的肌理,它直接决定着该作品能在市场上走多远,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人民的喜爱。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要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要具备“观赏性”。只有作品为人民所“喜闻乐见”,被人民接受了、欢迎了、喜爱了,作品在人民大众中产生好的效果。这一文艺思想的提出,对当下困境重重的文艺现实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在新的时代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习近平同志指出: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这段话对文艺与真善美的必然联系、对文藝传递真善美的重要作用做出全面的阐述,深刻地揭示了文艺的特性、文艺的核心本质与功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正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在这个关键的历史关头,需要凝聚全民族力量,需要国家的向心力,理所当然需要文艺去反映这个时代的真、体现这个时代的善、创造这个时代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美。“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这就需要我们的文艺家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看到现实生活中主导的光明面,表现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看到社会中善的精神的主导作用,表现善必将战胜恶,帮助人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人们心灵中的美,并通过典型的集中、概括,创造出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理想的美,表现美必将战胜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习近平同志期待“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明确文艺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关系,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论断。文化最高的认同是信仰,信仰的文化力巨大。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崛起过程中的最艰难的时刻,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真正的艺术精品都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真”是文艺作品的生命之基,“善”是文艺作品的价值之源,“美”是文艺作品的持存之道,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习近平同志对真善美的阐释明确了文艺的本质,为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们对真善美的具体理解在不同的时代角度各异,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文艺发展的终极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深入挖掘其时代特质和实践特色,使文艺发展契合时代脉搏。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作者: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沈   聪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真善美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
文艺作品赏析的重要性研究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