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文艺与市场关系的再思考

2015-05-11叶青

创作评谭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社科

叶青主要文艺论著及研究项目

(一)主要论著:

《叶青文艺论集》(文集,中华书局,2014年)

《应物传神:中国画写实传统研究》(专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获第11次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0世纪江西杂文选评》(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楚调唐音——歌吟艺术的活化石》(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获第13次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解》(《东南电大学报》1990年第1期)

《求理:中国画写实精神的理论归宿》(《文艺理论家》1992年第1期,获第2次江西省青年社科优秀论著三等奖)

《宋代自然审美意识的人文化倾向》([韩]《东亚人文学》2002创刊号。获第6次江西省青年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论中国画写实传统的基本特征》([韩]《东亚人文学》2004年第2辑)

《诗意唤起:山水图式的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近代中国美术发展坐标上的“珠山八友” 》(《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5期)

《〈历代名画记〉与中国画写实传统》(《艺文论丛》第五辑,2007年第12期)

《中国绘画叙事传统的形成》(《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从叙事特征看民间牌坊的功能指向》《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墨梅大家扬无咎与“四梅花图”》(《文史知识》2008年第11期)

《写实主义与当代中国画改革》(《成就与开拓——新中国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美协理论专业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文艺:面对市场的当下思考》(《光明日报》2015年2月16日)

《让生活恢复应有的诗性》(《光明日报》2009年3月3日)

《以儿童的眼光审视大千世界》(《文艺报》1996年5月10日)

《视角的选择与主题的升华》(《影剧新作》2001年第6期)

《真实的艺术冲动 全新的美学构建》(《影剧新作》2003年第3期)

《地方戏创新的成功探索》(《中国文化报》2009年6月15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1期,第三作者。获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二)主持的主要研究项目:

《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西卷》(执行主编),国家重大文化项目。

《中国画写实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楚调“唐音”歌吟研究》江西省社科规划“十一五”重点项目。

叶青,二级研究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及“文化名家工程”,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理事、江西省文艺学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论、赣鄱地域文化研究及文艺评论,出版《应物传神》等学术专著多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二项,其它课题十余项;论著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十余项。现为江西省文联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当前文艺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中关于正确对待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等方面的论述,明确回应了一个时期以来文艺工作中受到广泛关切的重要课题。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正确处理好文艺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处理好文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确立了十分明确的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文艺与市场关系的讨论一直是中国文艺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并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是,进一步讨论市场与文艺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其中仍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比如,尽管人们承认文艺市场的双重性,主张文艺创作与生产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往往偏重经济效益而虚化社会效益,往往简单地以演出上座率、电影票房、电视收视率、图书码洋等市场数据来评价文艺作品的优劣,助长了浮躁之病在当代文艺创作中的蔓延;一些文艺工作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忘记了社会效益才是文艺的首要追求。

习总书记关于文艺与市场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的辩证思考与精辟论述,深刻剖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艺发展经验,澄清了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

一、文艺与市场的关系具有两重性,正确理解并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正确的文艺发展方向的前提。

文艺作品首先是精神创造活动的产物。因而文艺作品可以直入观众、读者的心灵世界,“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又是以产品形式进入市场的一种特殊商品。马克思对文艺作品成为商品的过程有着深刻的分析:“生产的结果是商品,这种商品脱离生产者而存在,因而可以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作为商品来流通,如书籍、绘画以及一切有别于艺术家本身活动的艺术作品。”文艺作品能够通过市场途径和商业手段给消费者带来审美享受和精神提升。文艺工作者不应无视市场的存在。因为市场是文艺传播的重要途径,文艺产品的市场消费过程,正是文艺审美价值的增值过程。文艺作品可以借助市场机制更为有效地推向社会,更为充分地实现其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

“百花齐放”是文艺繁荣的标志与追求,百花争艳必然带来文艺领域的竞争。正是文艺家创作中的良性竞争促进了文艺发展、推动了文艺繁荣,这是文艺发展史的基本规律与内在逻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竞争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介入。艺术家想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就需要关注市场,根据市场规律思考自身的创作取向;而不能无视市场、拒绝市场。从宏观上看,市场对文艺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一般情况下,市场表现的冷热往往标志着艺术作品受到欢迎和接受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艺术作品水平高低的体现,从《西厢记》到《牡丹亭》,从萧伯纳的戏剧到巴尔扎克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即赢得市场而且也终究成为了传世文艺经典。优胜劣汰应是文艺市场的一般运行规律,只有文艺精品才能具备强劲的市场号召力与持久的竞争优势。

但是,市场又具有非理性的一面。文艺产品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甚至劣质产品大行其道的反常现象屡见不鲜。市场的这种短期的、偶然的、非常态的消极作用不容小觑。因为扭曲的市场信息可能对文艺创作者产生误导,文艺工作者如果沉溺于市场利润追逐而忽视了精神价值的追求,仅仅依据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自身的艺术走向,唯市场马首是瞻,就无法在艺术创作中坚持正确的走向,就会丧失崇高的艺术理想、忘记应有的抱负与追求,走入创作的误区。

二、当前应特别警惕将文艺作品简单等同于一般商品的观点,高度重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和审美价值。

文艺作为商品的核心价值,是通过市场手段、商业策略,实现文艺作品的广泛传播,带给人们审美与精神收获。绝不能忽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和审美价值,在市场二重性面前,当前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将文艺作品简单等同于一般商品,无视文艺的精神内涵、审美价值与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不关心社会效益,甚至不关心文艺产品的中长期经济效益,只关注当下的市场销售和利润回报。于是,许多文艺产品为市场目的而拼凑“卖点”或因市场而削足适履,艺术品应有的意识形态属性被淡化了,沦为市场的奴隶,沾满了铜臭气。市场以现实利益实现为追求,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文艺创作则以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价值为旨归,以社会效益为根本追求,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首要和根本的追求。

事实上,正是一些坚守艺术选择、与市场保持适当距离的艺术作品,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肯定。即使是电影这样的与市场关系密切的文艺产品也是如此。王家卫执导30年只完成了10部电影,对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细琢,《一代宗师》更是筹备13年,拍摄历经3年时间。徐克以当代视角成功重述红色经典的新作《智取威虎山》也历经了多年的思考、筹备和实地勘察,摄制组转战气温近零下30度的东北雪乡,体现出以质量为第一追求的创作状态。正是这种不计成本的“慢工出细活”的创作态度也让他们收获了成功与荣誉。

在实际的文艺产品创作中,功利的目的往往会占据上风。粗制滥造、缺乏创新的浮躁之病在当代文艺创作中呈现流行蔓延之势,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我们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只记住了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忘记了社会效益才是文艺的首要追求。

三、治理文艺领域的某些乱象,需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加强行业自律、文艺批评、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作品既是精神创造活动的结晶,又是一种特殊商品。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追求,集中体现了文艺与市场之间的错综关系。古今中外的杰出文艺家无不在文艺创作中体现出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他们因此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创作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确实需要超越功利、超越环境顺逆的坚韧不拔之志。

在市场反馈与文艺价值规律发生偏差时,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应是优秀文艺家的自觉选择。如果文艺创作急功近利,只惦记着市场,哪有时间精力致力于艺术的创新和作品的反复打磨?必然会制造出文化垃圾,社会效益无从谈起。当下有一些编剧一年写好几部戏,有的电影草草上马几个月就完成推向市场。数量的不断攀升,无法掩盖质量的不足,一些影视作品硬伤、穿帮频出,热衷于市场投机、片面的经济利益驱动,造成和助长了文艺创作与生产中的浮躁、急功近利。

文艺作为时代的火炬,理应以文艺的社会效益为首要追求,自觉承担起反映人民心声、凝聚时代精神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而要做到这一点,文艺家就必须自觉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用真善美的主流价值引领时代风气,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在文艺创作物质化和商品化的喧嚣中,弘扬精神价值,发挥文艺独立潮头的引领作用。文艺作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承担起反映人民心声、凝聚时代精神的崇高使命。

(二)健康的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镜子和良药,是文化市场的重要校正机制。对于当前文化领域出现的种种病态与乱象,文艺批评难辞其咎。文艺评论首先应是价值判断过程及其结论的呈现,其基本价值追求应是集中于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美学观,集中于对社会良知的唤起,集中于对美好人性的反映。文艺评论必须直面现实、关注社会,在价值引领方面旗帜鲜明。特别是面对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不能含糊其辞,不能丧失价值立场。

因此,我们必须花大气力致力于改善文艺评论的生态环境,倡导健康积极的文艺评论,使文艺评论回归其本来职责和功能,从根本上改变权威文艺评论失语与缺位的状况。

(三)当代文艺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在市场之中保持坚守的姿态,生产出“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文艺精品,不仅需要文艺工作者自身提高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强化自律;不仅需要加强健康有效的文艺批评;更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规则、监管机制的建立。当我们讨论文艺领域的种种弊端时,也应致力于对市场监管缺位的追究。文艺市场机制并不总能够保证艺术产品价值的合理体现,但市场的规则与机制具有导向性。因此,我们不能将文艺领域某些丑恶现象简单地归因于市场本身的负面影响,我们要正视当前文艺市场存在着发育不完全以及畸形发展的状态,不放任市场,特别要警惕权力与市场勾连,形成在权力与市场之间游刃有余的市场怪胎的出现。

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需要市场导向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有效、成熟。应将政府的管理通过机制调整,融入市场的规则之中。特别要将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有悖于真善美追求的文艺产品,纳入有效的行政监管与市场机制监管之中。就当下而言,我们要尽快致力于将一些临时的政策规定规范化、法制化,使粗线条的、临时的、分散的规则,细化为健全有效的行业管理机制。从而保证文艺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性得以健康发挥,通过制度建设,运用有效手段健全市场机制,引导保证文艺产品自觉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与市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并给予鲜明回答的问题。广大文艺家要坚持文艺的精神价值追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应有的选择与坚守;我们还要发挥文艺批评对文艺市场的重要校正机制作用,更需要通过有效的市场监管和机制调整,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市场,使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让真正的文艺精品拥有广阔的市场,形成广泛的影响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当代文艺繁荣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社科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
文艺作品赏析的重要性研究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人文社科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