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玛侬·莱斯科》上海排练演出记

2015-05-11何晓峰

歌剧 2014年10期
关键词:普契尼莱斯歌剧院

何晓峰

2014年9月3日,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海大剧院、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普契尼四幕歌剧《玛侬·莱斯科》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了首演。非常荣幸,我作为一名默角演员参与到歌剧的整个排演过程中,与上海歌剧院和皇家歌剧院各位优秀的艺术家在一起共事,并有机会和此次上海复排导演以及乐队指挥进行访谈和交流。与大师和各位艺术家们在一起,观察他们的工作方式,比较不同国度所带来的文化差异,虽然时间短暂,却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受益匪浅。

“现代都市生活的镜子”——记导演

这次上海演出的导演是来自英国皇家歌剧院的德尼·塞耶斯(Denni savers),一位约莫五六十岁的英国女士。舞蹈演员及编舞出身的德尼一头超短发、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一副舞蹈演员所特有的瘦小身材,使她从外貌上就给人一种干练、利落的感觉,我觉得这也是作为一名专业歌剧导演所必备的素质之一,而这些都在日后与她的工作接触中得到了验证。当然,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德尼在工作中的认真仔细、注重细节,就像英国人一贯的行事风格那样。这在排练第三幕时就能充分反映出来。

三幕中的“登船”场景是普契尼用音乐语言描绘“复调性场景”,表达戏剧冲突成功的典范:从令人记忆深刻的第一声小军鼓滚奏开始,到格里奥声泪俱下的那首咏叹调“Guardatepazzo son”开始之前,短短六七分钟时间里,有格里欧与玛侬的决别,莱斯科在人群中讲述玛侬的故事,群众的各种小声议论、合唱。还有士兵的点名以及被遣送女人惊恐的尖叫声。所有这一切都是有条不紊地同时进行的,普契尼的音乐处理在这里显得尤其细腻,这样完美的框架在意大利歌剧中实属罕见。因此如何让合唱团充分领会这一部分的戏便成了导演工作的重点。

德尼在排练过程中要求每一位合唱团员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情绪角色:愤怒的、不安的、难以置信的、猜忌的……唯独不要呆板地坐在那里不带表情地演唱。她甚至还用团员生日奇偶数之类的方法来随机决定哪些人该有一些突出的表演,比如站立起来眺望远处,或者和邻座窃窃私语等。这样便赋予了每一位合唱团员鲜活的角色表情。在给他们排练时,德尼会留意团里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翻译在给大家讲述她的导演构思细节时,她并不会因此短暂休息或者酝酿下一句要说的话,而是在观察团员们的面部表情。无论谁这时若在角落窃窃私语开小差,都一定会被她大声喊停。

在排练间隙的休息时间,我和德尼就这次演出的导演处理手法以及她与歌剧院艺术家们的合作感想进行了交流。其实,《玛侬》的故事涉及许多与当代都市生活相关的主题,包括拜金主义、社会利益高于一切,以及社会大众对那些用美貌换取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女性的矛盾态度,那些既渴望爱情,又向往物质享受的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谈论爱情是否就等同于谈论绝望?作为现代版《玛侬·莱斯科》的上海复排导演,德尼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这部作品可以成为折射现代都市生活的一面镜子,从而引起上海观众的共鸣。

相比6月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演出,在上海的导演工作对她来说有个不小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处理两地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表现和接纳方式的不同。她不知道中国观众在观看这部歌剧时哪些地方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哪些地方是困惑的。我觉得德尼所说的文化差异也导致演员在细节表演上的一些瑕疵。作为亲临其中的一名演员,在这方面我有着切身的体会。比如第二幕一开始,玛侬的哥哥莱斯科来到妹妹的房间假惺惺地嘘寒问暖,并夺下化妆师手里的画笔为妹妹的妆容“出谋划策”,给人一种不怀好意的感觉。但实际演出时,那位“哥哥”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站在边上,似乎要等着化妆师主动把画笔交给他,这是有悖于人物性格表现的。另外,新版中男女主角那些激烈的感情戏,看上去演得不够open,好似没有完全放开的感觉。当然,这些也有可能是大家在一起共事的时间太短,彼此还没有建立起默契有关。

这里我还想谈一个多数演员在排练演出时普遍会有的切身体会:大型歌剧的排演对于演员来说是一个非常耗时的漫长过程。对于戏份不多的次要演员和群众演员更是如此。因为一般来讲大部分演员都是要保证整个排演日程的全程出席,但是真正轮到排、演自己戏的时间却仅占出勤时间的很小一部分。那么该如何度过这一大段空白时间呢?是不断刷着智能手机对外界发生的任何事不闻不问,或三五好友成群聊趣闻家常,还是积极地观察、对比和学习周围同事的工作?显然。后者是作为一个职业演职人员的必然选择。大型演出的排演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层面的运作组织。对于舞台监督来说,台前幕后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演职人员高度的自律性是保证整个组织顺利运作的前提。长时间地闲聊工作以外的事会使人松散并产生从众心理,从而瓦解一个人的自律,这对于工作的调度是很不利的。况且,一般大型演出的舞台运作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空闲的时候往往是学习的最佳时机。

总体来说,德尼对这次排演过程中合唱团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她很高兴能看到合唱团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的进步。大家对于她在排练过程中给出的讯息、提出的要求能正确地理解、接受并作出很好的反馈,这是她最满意的地方。举个典型的例子:在《玛侬·莱斯科》排练初期,合唱团将一位刚入团工作的女孩安排为第一幕赌场中发牌手的角色。起初,德尼对她的表现是不满意的,因缺乏自信而不能自如地表演。但经过几轮排练,在舞台上再次见她时,已然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女孩已经能完全融入角色中,很好地表现出既定的感情。

无与伦比的肢体语言——记指挥

我和丹尼尔·奥伦(Daniel Oren)的近距离交流是在演出开始前的半小时。这位当年最年轻的赫伯特·冯·卡拉扬指挥比赛夺冠者如今虽已年过六旬,但从他的举手投足之间我分明感觉到了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神情。当时这场比赛的评审团成员都是德国各个乐团的总监。赢得一等奖,奥伦当然收到了各地乐团的邀约,来请这位年轻的指挥界新秀做客席指挥。但是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最初几年,奥伦是作为一名交响乐指挥活跃在欧洲各地舞台上。他指挥交响曲、协奏曲,直到有一天。罗马歌剧院的总监找到了奥伦。

“当时他提议我指挥《玛侬·莱斯科》,我无法推辞。《玛侬·莱斯科》是歌剧常规剧目中最美妙的作品之一。但它也是最考验功夫的一部。罗马的情况也很复杂。当时乐队的水准不理想,合唱团的表现真的不尽如人意。所以我像个狂人一样加紧排练,那也正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状态。他们为我花了很多时间排练,直至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也意味着《玛侬·莱斯科》是奥伦指挥的第一部歌剧,同时也是他最喜爱的歌剧之一。因为在这之前奥伦对普契尼的歌剧并不是很熟悉。经过那次排演,奥伦说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音乐语言之中,也明白了普契尼音乐所要传达的热情,惊涛骇浪般的激情正是自己所一直追寻的指挥感觉。

是的,奥伦的指挥是感性的,他不是一个冷漠的、精准的指挥家。他总是用一颗心在指挥。普契尼的歌剧不像莫扎特、罗西尼或者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你拥有再好的音高听觉、再精准的节奏感,若没有用一颗火热的心来指挥,是很难把握好普契尼音乐的总体效果的。35年前,奥伦在罗马的歌剧指挥处女秀获得了空前的成功。首演还没举行,歌剧院就提名他为乐团的音乐总监。从此奥伦爱上了普契尼的音乐。

随后我们谈到了制作。伟大的歌剧演出除了要有伟大的歌唱家之外,也融入了伟大的制作。当有了一个出色的制作,音乐也会自然提升。对于经典歌剧制作现代化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议。一方面不断进步的社会促使导演们使用更符合这个时代风貌的场景来进行经典歌剧的二度创作,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走进、接纳这门古老的艺术;另一方面,这种对传统的颠覆,很容易被戴上“无视歌剧的美学传统,缺少对作曲家和作品尊重”的帽子。

在这个问题上,奥伦是不排斥现代制作这种创新形式的,他对这次歌剧演出的制作给予了肯定。其实,我觉得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客观、准确且独到:首先,导演要非常熟悉歌剧,在这基础上,他们还要对编剧、舞美、灯光、舞台声学效果等深入了解,在这一切就绪之后,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一个导演的“品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获得者,意大利导演明盖拉就是这样一位“全才”。奥伦与他合作的现代版歌剧《蝴蝶夫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此外,奥伦还列举了一位他的老搭档,意大利伟大的电影导演佛朗哥·泽菲雷里。他们已经至少有过十个新的歌剧制作的合作,每一个都会给指挥带来新的启迪与灵感。

如何在保留原汁原味普契尼音乐的基础上使场景现代化,这是一个学问。总而言之,“在行”和“品位”缺一不可。那些不懂歌剧,一味地堆砌各种现代元素的导演,不仅增加了演员的表演难度,而且也不能起到良好的声音效果。作为指挥,最怕遇到那样的人了。

在丹尼尔·奥伦的带领下,这次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所呈现出的乐队整体效果无疑是演出中的一大亮点,我的许多专业乐迷朋友也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丝绸般地柔滑、“奶油味”十足,时而激情澎湃,时而陷入深深的纠结之中,也有常去欧洲一流剧院观看歌剧的朋友说从这次的乐队表现中看到了一流乐团的影子。

奥伦本人也肯定地指出,从2012年他指挥《波希米亚人》到现在,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确实有了不小的进步。“这个乐队有着很大的潜力,因为他们有着一些良好的特性,譬如他们愿意去学习,他们会努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同时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只要我给出一些想法,立即就能得到回应,我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音乐交流机制”,奥伦半开玩笑地笑着说,“只要我能经常来,这个乐队就会越来越好,哈哈!”

这次因为要参与演出,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在后台或者舞台上,能仔细聆听乐队演奏的时间不多,唯有第三幕开始前的间奏曲,我在台上的站位正好能从舞台两侧的监视器中清晰地看到指挥的身影。趁大幕还没有拉开,我便细细地欣赏这段普契尼最为经典的歌剧间奏曲。当纠结的旋律在模进中不断向上攀升时,指挥的双手开始不停地旋转,身体也随之摆动起来。我想,这时的奥伦就是在用一颗火热的心,来表达普契尼的激情,这是一种指挥特有的肢体语言,在我看来,特别迷人。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察觉到,在上文的描述中,虽然导演和指挥回答的问题侧重面不同,但却不约而同地对上海歌剧院艺术家们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譬如良好的悟性和学习态度以及敢于正视自己不足之类的评价。同样的评价也出自多年担任上海歌剧院歌剧声乐指导,意大利声乐大师帕伯利和他的夫人女高音吕怡惠的口中,他们认为上海歌剧院的歌唱家们大都拥有很好的演唱条件,同时还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进取心。在歌剧表演的综合领域,他们缺乏的是先进的表演理念,这不是两个星期的国际大师班就能解决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在国外深造几年能完全弥补的。这是一个文化大背景的问题,依赖于长期的教育及社会生活环境给人们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此看来,要真正赶上国际一流的演唱水准,还是需要一个慢慢积累的长期工程。

猜你喜欢

普契尼莱斯歌剧院
莱斯安全阀门(天津)有限公司.
莱斯·布朗的故事将改变你的生活
论普契尼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以《艺术家的生涯》中唱段《漫步街上》为例
贾科莫·普契尼:歌剧界的泰斗
普契尼的自我评价
兼收并蓄 借鉴创新——美国莱斯大学
Nothing,你能在海上漂几天?
艺术比死亡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