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演员闪耀《齐格弗里德》
2015-05-11唐若甫
唐若甫
2013年,中央歌剧院在初尝瓦格纳乐剧《汤豪舍》后,开始了分四年将《指环》全集的四部大戏,以本土制作逐年搬上舞台的浩大工程。首部制作的是全华班的《女武神》,日后又诞生了半舞台版和音乐会版(亦称之为清唱剧版)。第二部按照剧目顺序定为《齐格弗里德》。
这版《齐格弗里德》于9月21日首演于国家大剧院,亦维系了前作的导演与舞美处理风格——由王湖泉导演的歌剧赋予最为直白的剧本解读。在这一版本中,第一幕和第二幕的造景按照剧本进行,森林和迷魅的树洞、铁匠的器具和鼓风的皮囊一应俱全,让人想起大都会歌剧院由奥托-申克为大都会歌剧院打造的那版不朽的《指环》。第三幕第三场的造景,庄严有余却有些力量不足。此外,还有一些无伤大雅的有趣细节,大多都与齐格弗里德有关:有些是道具造成的,比如第一幕最后齐格弗里德并没有用“诺顿剑”把铁砧劈成两半;有些是演员造成的,比如第三幕齐格弗里德在舞台上不慎跌倒、谢幕时“林中乌”的长裙被舞台上场口的道具卡住等。
在灯光处理上,舞台背后巨屏投射出天气的不同变化,强化着情绪和场景变化。最考验导演和舞美处理的“屠龙”一段,由真实搭建的电动龙模型担当。“林中鸟”则以巨屏上的小鸟画面解决。从这些处理手法中能够感受到导演对虚实搭配的意识和尝试。
导演风格或许受到了歌剧剧情的钳制,因为与瓦格纳的四联剧《指环》中的其他三部相比,《齐格弗里德》充满了阴暗晦涩的一面。这部剧在瓦格纳所编的鸿篇巨制中,其实承担着补充剧情的作用。整个故事围绕着男主人公齐格弗里德的身世展开,就像是一部人物传记。从上一部《女武神》开始的剧情断片部分,都由担当剧情交代的对话形式补白。以漫游者形象出现的沃坦,则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三幕中他与迷魅在第一幕的针锋相对,与法夫纳及阿尔贝里希在第二幕的招降规劝,与男主角在第三幕的短暂相会和真相大白。以及最后的落荒而逃,都是以剧情推动故事发展的例子。相较于以心理描写推动的《帕西发尔》和以感情推动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齐格弗里德》的驱动体系更为直白。
与之前的全华班阵容不同,此番的两大角色布伦希尔德与齐格弗里德均由外籍歌唱家担任。这部歌剧对于这两个角色有着近乎残酷的考验,尤其是齐格弗里德,唱全三幕。虽然布伦希尔德仅在第三幕第三场中出现,但她与齐格弗里德的对手戏构成了整部歌剧的剧眼,也是歌剧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场。由德国男高音克里斯蒂安-沃伊特和女高音莉莎-利文斯顿担纲的这对鸳鸯。在第三场的爱情对手戏中有诸多优秀表现。齐格弗里德唤醒布伦希尔德后,女主角演唱的唱段犹如“太初即开”般呈现于舞台。而沃伊特则以他清秀的形象塑造了一个被布伦希尔德征服的英雄形象。
然而围绕着两位外籍歌唱家也有种种问题,主要体现在声音类型上的不相称。沃伊特的音量较之传统英雄男高音小,从其罗恩格林式的演唱方式中能够感受到齐格弗里德纯良天真的一面,尤其是“林中鸟”一段,他与郭橙橙演唱的小鸟以及木管组,构成全剧最充满灵动与机智的场景。不过如此一来。铸剑场景中,他几乎被已经有相当节制的乐团盖过,并且在第三幕最后被布伦希尔德在音量上甩开了不止一条马路。沃伊特的舞台扮相也很难展现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以至于在第三幕第三场,舞台调度有意让他站在一块垫高的台面上和布伦希尔德相拥,可谓费尽心思。
演唱布伦希尔德的莉莎·利文斯顿拥有瓦格纳女高音的气质和体形。不过她的声音有些老化,能察觉到明显凭借出色技巧在强烈控制演唱进行的痕迹,因为出来的声音缺乏自然流动的平稳,显得崎岖不平。从这点看来。演唱沃坦装扮的“漫游者”的男中音於敬人拥有高贵和稳定的嗓音。他的声音有着难得的金属光泽,倘若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愈发成熟的话,会是一个难得的沃坦。从本场表现来看,他的舞台动作还缺乏声音上的稳健。
但是作为对整个戏剧观念的引领。管弦乐无疑在瓦格纳的乐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俞峰执棒下的中央歌剧院乐团骁勇善战,在乐池里发出了惊涛骇浪般的音响。第三幕第三场布伦希尔德“拨云见日”的铺陈高贵庄严,渐强的铜管犹如猛踩高性能的跑车油门加速轰鸣一样让人直呼过瘾。歌剧院乐团的小号和长号声音明亮,在其他部分,弦乐均提供了十分可靠的铺垫,场外圆号和木管组时有画龙点睛之处。主导动机在各个声部的强化则像教科书般将人物性格标签清晰展现在听众面前。
不过这场演出中最抢眼的莫过于“黑马”刘怡然。他的迷魅融贴切歌声类型技巧与到位舞台形象于一体,可谓亚洲一流的迷魅扮演者。虽然只有前两幕出场,但他在声音上的人物塑造、德语发音和佝偻的扮相都堪为典范,出神入化。出色的表现也让沃伊特的齐格弗里德难免相形见绌,让於敬人的沃坦在与他的对话中不占上风,让反派角色成了“英雄”。
随着因《女武神》而为人熟知的女高音王威,刘怡然的出现可能是这套呼之欲出的本土版《指环》全集对后世和世界的最大功绩:发掘出平日没有机会展现实力的国产瓦格纳实力唱将。想必这也标志着中国填补没有瓦格纳歌唱家的一步一脚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