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沃夏克《诗意音画》曲式以及创作特点概述

2015-05-09袁斌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8期
关键词:德沃夏克曲式结构创作特点

袁斌

摘 要:德沃夏克的钢琴组曲——《诗意音画》中的每个作品虽不是特别的宏大,但在曲式结构和创作手法上都各具特点。了解《诗意音画》的曲式以及创作特点,是对这部作品从理性上进行认识,从而让钢琴演奏者更加全面的去理解这部作品,最终达到感情处理能够忠于作曲家初衷以及技术上做得更加到位的目的。

关键词:德沃夏克;诗意音画;曲式结构;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2

一、《黄昏小路》

这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调性为B大调。第一部分为一个带引子的六部曲式。引子由六个小节稍快的中板速度的旋律组成,然后进入主题旋律,这一小部分的乐段是一个方整的乐段。下谱例的第7到第14小节一次性的把主题旋律陈述完整。

然后接着就是这段旋律的变奏重复,织体变得更加的复杂化,仍然是八个小节。紧接着又把乐曲前面的引子拿来作为连接的材料,过度到第二个部分。第二个部分仍然是前面主题旋律的变体,前面的连接部分也归为这个部分,这样相当于是对前面第一部分的重申,起到了主题的强调作用,稳定了性格。第三部分从第37小节开始。这个乐段是一个反复乐段,调性变成了前面的同主音小调b小调。性格也和前面完全不同,较之前面轻巧。第四部分從第45小节开始。旋律织体是第三部分右手旋律的变体。

上谱例的前两小节这段旋律不仅是第三部分的变体,而且左右手还近似于是一个倒影关系,只是音程关系没有那么严格。从力度上来说,也比第三部分要强,预示着逐渐推向高潮。第五部分的材料来自于第三部分的旋律,并且是一个扩充乐段。乐句由4+12构成。下例是第二乐句开始扩充的地方。

本来在上例的第三小节结束就是一个方整的乐段,但是在这里,上例的第三小节的最后一拍是停留在调性的属和弦上,然后接下来扩充的小节是离调在了属调的导七和弦上,作曲家用了这样的方式来加以扩充。最后仍然用引子的材料来充当连接部分,很自然的过渡到了最后一个部分,调性也回到了 B大调上。从材料上看,整个乐曲的第一部分其实是有着回旋曲的色彩的。

整个曲子的中部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一乐段调性在G大调上,材料仍然来自前面的部分。三声中部是一个篇幅较长的并且具有戏剧性变化的段落,调性从E大调回到G大调。再现部只有一个乐句,调性回到了b小调,再现的这个部分的第一乐句,末尾做出了变化,便于衔接整个乐曲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紧缩再现。

二、《嬉戏》

这是一个复三部曲式的作品,调性为G大调。第一部分为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一开始的速度是很快的,并且都是跳音,这些都是反映出“嬉戏”这个主题的因素。虽然左右手都是跳音以及都是差不多的结构,但主要旋律还是在右手上。单三部里面的主部是一个复乐段。复乐段的第二部分的织体比第一部分更加复杂,但力度却更加的轻。

中部的性格跟前面乐段的性格形成的鲜明的对比,并且旋律也不是衍生出来的,我们似乎可以把它看成是第二主题。然后经过一个休止,开始了对第一乐段的再现。这三个部分彼此之间分得非常的清楚,中间都用终止线相隔开。然后是连接部,连接部的材料来自于前面部分的中间部分,及第二主题旋律。然后是整个作品的中部。这个中部也是一个带再现的三部曲式。调性从降B调到g小调。最后的再现部又回到了G大调上。整个作品篇幅短小,但结构的布置非常的精致。

三、《古堡里》

这是一首回旋曲式的作品,主调为c小调。主部A为一个4+6的扩充乐段。主部的性格比较戏剧化,包含的节奏类型也多种多样,有以二为倍数的音符时值,也有以三为倍数的音符时值,并且力度上的变化起伏也很大,这对以后的变化做了充分的铺垫。如下面谱例中第2小节节奏型的使用。

第二部分为插部,节奏型比较分裂,像是从主部中分裂出来的一样,调性在E 大调上。

很明显,这个三连音的节奏型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前面的三连音演变来的,这个插部的整个力度比较轻柔,是一个4+4的方整乐段。给人感觉像是一个连接段落,跟前面的主部有些许的联系,但又不失区别。

第二次主部基本上是相对于第一次主部的原样再现,只是在织体上多了一些装饰音,以及在节奏上有些许的变化。第二次插部的音型是在第一次插部中衍生出来的。

变化主要体现在右手声部。我们可以把右手声部的旋律结构分成两个部分,即前一拍和后一拍,后一拍是变化的主要体现,具体的做法是把第一次插部的后一拍演变成六十四分音符,把三连音变成六连音等等手法。这次的乐段并没有扩展,是一个方整的4+4的结构。调性仍然在E大调上。

第五部分的材料有一部分来自于第一次插部,另一部分来自于主部,这是一个把主部和插部材料相结合的插部,产生了一个比较新的材料。在这个插部里面,似乎又是一个复乐段,后面六小节的旋律是前面六小节旋律的重复,但在力度和厚度上都做了很大的对比。

第六部分是一个扩充乐段,基本上是在第二次插部上的变奏。这个插部的第二乐句与第二次插部相比较,往后面扩充了四个小节,大大的加强了整个乐曲快要结束的气势。同时,此处也是整个乐曲的高潮点,旋律做了最大的变化,用最快的速度编织了一个最具戏剧化的高潮。第七部分也是最后一个部分,是一个主部的陈述。因为是结束部分,所以这作为结尾的主部也不是完全的主部再现,而是在末尾做了稍微的变化。

四、《春之歌》

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调性为A大调。最开始有七小节的引子,速度稍快,对全曲的气氛是一个总结。第一部分的旋律层材料是从引子里面抽出来的,但旋律又完全不一样,这就形成了和引子的对比,并且旋律的结构织体也不一样,整体上来说非常的连绵起伏,左右手交替形成中声部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上产生了温柔的旋律层以及点描式的低音层。第一部分是一个缩减结构的乐段,第一乐句为9小节,第二乐句为8小节,缩减了一个小节,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向后推动的力量。

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刚好相反,是一个扩充乐段,并且这两个部分又有反复,形成一个大的分界点。这样的安排在审美上具有对称的美,也是一种增加推动力的方法。最后一个乐句到达了属方向调E大调上,最后一个小节的扩充主要是一串半音阶。

这条半音阶的出现是连接后面第三部分的再现部分,由一个渐弱的力度过渡到再现最开始的温柔的性格。

再现部是一个一气呵成的11小节的单乐段。跟第一部分相比,乐句缩减了,这在曲式结构上也就失去了平衡性,因此作曲家还做了一个相当长篇幅的尾声。

尾声是一个8+8的方整结构乐段,从旋律上来看其实也就是由主题旋律一气呵成的,第二乐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尾声,我们能看到织体的完全不同和活跃的程度。之所以把最后十六个小节都归为尾声是因为这样的旋律全部都建立在左手的主持续上,在和声上具有尾声的效果。从整体来看,这个尾声和第三部分的衔接处几乎是没有接缝的,融会贯通的,整个曲子就是春天的一个颂歌。

五、《农夫叙事曲》

这是一个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里面有一个并列的单三部曲式。从降b小调开始。第一个单三部曲式的整个结构是一个扩充的结构,第一个乐段为四小节,第二个乐段为九小节,第三个乐段为十小节。调性随之也到了同主音大调降B大调上。这三个乐段的性格彼此都不相同,第一个乐段类似一个引子,中间有力度的变化。

第二个乐段的戏剧性像是在第一个乐段之上加强的,旋律也很不一样,性格也比较活泼。第三个乐段是从强到弱,似乎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然后又回到第一个乐段的材料,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第二个单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第二个单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是和第一个单三曲式的第一部分一模一样的,所以也可以把这两个部分看成是平行的关系。只是后面两个乐段是一个缩减的关系而不是一个扩充的关系,但是从功能上来说,都是一样的,即最后一个乐段所起到的作用是连接作用。第三部分规模比较庞大,有45个小节。主题旋律来自于前面主要主题的旋律,在这基础上加以变化和发展。在这个第三部分中材料最后已经发展得与前面完全不一样,但它们之间又不失逻辑关系。

全曲的中部是一个二部曲式,调性在降B大调上。旋律织体的结构比较统一,没有太大的戏剧冲突,相对比较稳定,全曲的戏剧性似乎都表现在第一部分了。这部分的材料来自于第一部分的最后一个部分。

全曲的再现部只是用了主题的节奏型,如下谱例的第一、二小节,然后使用了中部里面的材料作为衔接,最后出现两乐句的尾声。

参考文献:

[1][德]卡尔·达尔豪斯著:《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杨燕迪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2][德]卡尔·莱默尔 瓦尔特·吉泽金著:《现代鋼琴演奏技巧》,姜丹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美]露丝·史兰倩丝卡著:《指尖下的音乐》,王润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童道锦 孙明珠编选:《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5]郑兴三著:《钢琴音乐文选》,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猜你喜欢

德沃夏克曲式结构创作特点
请让我独处
德沃夏克:胸怀爱国热忱的作曲家
浅析德沃夏克《A大调钢琴五重奏》Op.81第二乐章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高校民乐合奏课教学改革刍议
科雷利的小提琴技巧探析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