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之“瘦”
2016-05-09李红胶
摘 要:“瘦”是我国古典诗学领域中的一个审美范畴,它蕴含并体现着我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在杜诗中多处可见“瘦”字,不论是人的形体之瘦,还是书法之瘦硬,都内在反映了杜甫的创作心理和审美意识。
关键词:杜诗;瘦弱;瘦硬
作者简介:李红胶,女,出生年月:1989年4月,籍贯:河北邢台,学校及专业: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职称: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01
郭守运先生在《古典诗学“瘦”范畴的审美探析》一文中说,“瘦”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最早在魏晋时期就已进入文人的审美视野。魏晋文人对于“瘦”的理解和应用已经十分广泛,有形体之瘦亦有神韵之瘦,任何一个审美范畴从它开始出现,便是不断地丰富和被接受的过程,经历魏晋,初唐,盛唐,在杜诗中我们又看到杜甫关于“瘦”的诠释。
杜诗中关于“瘦”的意象的分类
其一,人的形体之瘦。“瘦”常常在诗词中表现一种瘦弱,不丰美的愁苦状态,在杜诗中有十二处涉及到人之瘦。如《九日寄岑参》中“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新安吏》中“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中“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水会渡》中“远游令人瘦,衰疾惭加餐。”除却自己的瘦,还提到妻子之瘦,《北征》中“瘦妻面复光”,艰难的现实生活使得妻子迅速的老去,诗人一家的艰辛与瘦弱其实正体现了当时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
其二,瘦马形象。杜诗中写到的马常以瘦的形象出现。《房兵曹胡马诗》中“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笔下的马不是唐人喜爱的肥硕且健壮的马,而是瘦棱棱的,格外的精健。此马虽瘦,却可托生死,可横行万里。瘦马如同诗人自己,不同于那些饱食终日的达官新贵,自信其可托生死,值得皇帝信赖。
其三,其他如“日瘦”“瘦地”。从魏晋时期开始“瘦”在诗词方面的使不断增多,从最初的人,动物,植物等的形态之瘦渐渐扩大到其他事物。如形容日之惨白,杜甫《无家别》中“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在愁苦的诗人看来,日头也是如此的瘦弱凄惨不景气,如同安史之乱中的大唐王朝。此外杜甫也将“瘦”来形容土地,肥沃的土地适宜生长庄稼,而贫瘠的土地经过认真翻耕也是适宜种植粟的,如诗人在《秦州杂诗二十首》里写到“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杜甫诗中之“瘦”的原因
第一,关注现实的态度。杜甫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冠以“诗圣”之称号,他的忧国忧民,他的悲天悯人情怀,使得他的诗脱离不了黎民大众,逃脱不开满目疮痍的现实社会。杜甫诗中出现这些“瘦”不是偶然,杜诗既然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便是以诗为笔,文学化的记录下很多真实的状况。
第二,杜甫本身瘦弱的实际情况。在后人的心目中杜甫是干瘦的,不同于李白的神仙飘逸,在杜甫画像中我们看见的也是一个瘦瘦的表情凝重的诗人形象。杜甫确实是瘦的,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足够的证据。如《九日寄岑参》中“思君令人瘦”,《水会渡》中“远游令人瘦,衰疾惭加餐”,《可叹》中“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
第三,崇尚瘦硬的审美观。在这些出现“瘦”字的诗中,有一些可以体现杜甫崇尚瘦硬的审美观,如杜甫对于瘦马的赞美,《房兵曹胡马》中的骨气瘦棱的胡马,虽瘦却不弱,充满着力量。在杜甫看来瘦硬远比肥硕更加具有力量,更加具有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可能。杜甫对于书法鉴赏也曾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杨经华先生在《盛世中的自赎——杜甫扬瘦抑肥的美学思想》中写到“(杜甫)他正是看到了这种糜烂世风的危害,看到了上层丰肥下层羸瘦的社会现实,才展开了对以肥为美的严厉批判。”杨先生的结论无疑道出了杜甫崇尚瘦硬,不以丰肥为美的原因。
杜诗中“瘦”之作用及影响
在上文总结了杜诗中“瘦”的形象,分析了“瘦”之出现的原因,杜甫作品中的“瘦”也一定会对作品的风格,作者的形象,以及对于后世读者都会产生许多影响。首先,后世人在这些诗中看到了一个病瘦却心怀天下的诗人形象。“瘦”字和其他诸如老、贫、病等字眼的组合共同描绘了杜甫晚年的悲惨生活。一方面“瘦”道出了诗人的苦痛,但是诗人笔锋常常转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正是这些诗歌真正承载着杜甫“诗圣”的伟大情怀。其次,“瘦”字与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诗歌被认为是沉郁顿挫的,其风格的形成一方面和杜甫恪守儒家思想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离不开诗人的选词用语,即诗歌的语言以及由此组合的意象。杜甫身处由盛转衰的时代,安史之乱爆发引发的巨大社会问题使杜甫趋于现实主义一派,所以杜甫诗歌的语言是由盛唐的浪漫主义而转变为中晚唐的现实主义。最后,瘦硬的审美观对于后世的影响。他欣赏瘦硬的书法,赞美瘦棱的骏马,在艺术的审美领域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随着杜甫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他的这些观点也不断为人们所熟知,所继承,所谈论。
综上所述,我们在杜甫这些包含“瘦”字的诗歌中看到诗人虽瘦却不忘忧心天下,病弱的躯体包裹着一颗沧桑的悲悯大众的心,这是“诗圣”让人永远敬仰,永远感动的地方。另外诗人对于瘦的推崇,对于丰肥的不满,从深层原因来看也正是基于杜甫的一颗正直的仁人志士的初心。
参考文献:
[1]张忠纲:杜甫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2]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3]郭守运:“古典诗学“瘦”范畴的审美探析”,《清华大学学报》,2012(5)
[4]杨经华:“盛世中的自赎——杜甫扬瘦抑肥的美学思想”,《贵州社会科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