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述者的回忆与自我身份建构

2015-05-09杨婷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8期
关键词:回忆身份建构

摘 要:石黑一雄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不可不提的一笔,他是著名的日裔英国作家,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多次获得英语文学里享有盛誉的布克奖。其小说文体细腻优美被译为多国语言,以他自己的话来说,石黑一雄立志于成为一位“国际主义作家”,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都能欣赏他的文学作品。然而国内对于石黑一雄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早期研究以单个作品《白日留痕》研究为主。本文仅以石黑一雄最近一篇获布克奖提名的长篇小说《别让我走》为研究文本,以主人公的回忆叙述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片段式回忆”对凯茜自我身份的建构、分裂及重构的影响,试剖析凯茜作为克隆人自我身份的构建历程,以释其在充满死亡未来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向死而生的人生领悟。

关键词:石黑一雄;别让我走;回忆;身份建构

作者简介:杨婷(1989-),女,湖北广水人,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02

相对于20世纪其他作家来说,石黑一雄不算是多产的作家,他出版了七部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两部戏剧、两部电视剧等,这些都为他赢得了最具声望的文学奖项。其作品中有四部是以两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反映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如《群山淡景》(1982)、《浮世绘艺术家》(1986)、《长日留痕》(1989)和《上海孤儿》(2000),有一部超现实主义小说《无法安慰的人》(1995),还有《别让我走》(2005)和《被埋葬的巨人》(2015)。本文探讨的《别让我走》,出版当年即获多个奖项,其中包括英国布克奖提名、美国国家书评奖提名及亚瑟·克拉克科幻小说奖项提名。同时,《别让我走》也被《时代》杂志誉为出版当年最好的小说之一。

作为石黑一雄最近一部获奖长篇小说,《别让我走》以科幻为题材,讲叙克隆人为“正常人”捐献器官的悲伤故事。克隆人偶然得知自己的身份,对未来由无限憧憬转向恐惧与困惑,最终顺与现实。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反抗和逃亡意识,这让人不禁想要探究其中的缘由。事实上,石黑一雄因其自身英日双重身份的不平衡性,借克隆人表达了现代人集体无意识的自我身份困境。本文从自我身份认同的角度,以克隆人凯茜为研究点,以其身份重构历程为主线分析其身份认同困境,望能够拓展《别让我走》的研究视角,并对全球经济急速增长的今天为现代人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予以反思和慰藉。

一、凯茜的“回忆式”身份建构

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回忆”为主要叙述方式,《别让我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叙述了三个原本在海尔森学校过着快乐童年的孩子,只因偶然得知自己是“被正常人嫌恶”的克隆人且唯一价值是为“正常人”提供器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自我身份恐慌与困惑。小说最后,主人公凯茜看着同伴一个个因捐献而终结生命,最终做出不再逃避、毅然走向捐献之路的决定,她的“回忆式”叙述也由此展开。而作为小说中唯一的叙述者凯茜,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正是通过她的回忆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对凯茜回忆的分析、对其作为个体的自我身份建构历程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小说中,主人公的记忆片段看起来凌乱无序像是随意散落的珠子,然而作者刻意打亂了事件的时间发展顺序为读者展现了其对现代人身份危机的深思。以针为引,用一根线串起这些零散的珠子,凯茜的整个回忆过程清晰地重现,而这正是她试图构建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该历程是由自我身份建构、分裂再到重构的一个循环,而这一过程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即“回忆”完成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在《无所畏惧》中所说的那样,“身份就是记忆,记忆就是身份”(2008:139)。“身份是一切记忆的总和。”(迪恩.2007:9),在小说《别让我走》中,凯茜对自我的认识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儿时对自我的懵懂、否定、重新认识自我,构建完整的自我身份,整个过程正是回忆拼接起来的一部克隆人成长史。回忆与身份有如此相关的联系,“只有记忆才能建立起身份,即个人的相同性。今天的身份是来自昨天的经历以及它在我身份和意识中留下的痕迹。大大小小中的‘我想起都是‘我的建构成分。”(伏尔泰.《哲学辞典》.2008).然而,这些初期的身份认识都是对的吗?凯茜的自我身份真的如她建构的那样吗?随着凯茜的成长,经历过美好回忆和残酷的现实事后,紧接着就是认识现实反省自我的过程,个体身份随之瓦解,主人公以往坚定不移的信念正在坍塌,凯茜曾经构建的自我也渐渐迷失。

二、分裂的“自我”与凯茜的悲剧

在凯茜以往信仰的坍塌和个体自我身份逐渐分裂的背后,寄宿学校新任老师的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对孩子们说,“正常的孩子可以有梦想,长大后可以有成为音乐家、画家等美好的未来,但是你们是没有未来的,”但是她又无法解释这一原因。直到这位老师被学校开除,孩子们心中关于“我是谁,我的未来在哪里”的思想悄然萌芽,引起对自我身份的困惑。而当克隆人凯茜意识到自我身份的存在不是一种正常的、被认可的方式的时候,她开始对自我身份有了怀疑。她将自己所处的寄宿学校群体同外面的“正常人”进行比较,发现了玛丽夫人对他们不自然的行为态度,“夫人害怕我们就如同有人害怕蜘蛛一样”。于是凯茜追问“我是谁,我是什么,他们又是谁?为什么会与外面人不一样。”生活在“被告知而又没有真正被告知”的现实中,凯茜对自我身份的认识和构建最初建立在有限的已知上,她对自我身份也曾有过一丝怀疑。随着成长,“正常人”对整个克隆群体的嫌恶态度越来越明显,这无疑加深了以凯茜为代表的克隆群体自我的构建与外界给予之间强烈不一致性,困惑的凯茜开始寻找真实的“自我”。

在初期的自我建构与成长中的自我分裂过程中,凯茜终于发现了真相,于是无奈地追忆自己童年的美好。对于凯茜来说,一方面,寄宿学校是她以往生活全部信仰的依附点,她希望牢牢抓住曾经美好的童年回忆,想要曾经构建的“自我”得到认同;另一方面,寄宿学校的存在给她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在无意识间凯茜曾经的身份已逐渐分裂瓦解。但她又不愿走,不愿离开曾经的美好而被抛弃到一个身为器官供应克隆人的悲惨现实中,于是她呐喊的“别让我走”让人心碎。现实始终是残酷的,同伴的离逝敲碎了凯茜对自我身份的美好幻想,被告知真相后,其凯茜的自我身份的处于一种难以言说的困境,以往根深蒂固的身份不被“正常人”认可,曾经坚信的人生观备受他人甚至自我的质疑,初期建构的自我身份瓦解后,凯茜走上“看护员”之路,开始理智地认识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痛苦的自我身份分裂与重构,希望找到困境的出路。

三、叙述者的身份认同错位与重构

克隆人所追求的充满希望的未来终究只是虚幻的影子,虽然凯茜从童年起就开始把自己全部的信仰奉献在寄宿学校的监护者上,但事实颠覆了她的人生观。于是,凯茜回忆过去,在现实与过去的强烈对比中,她逐渐清醒,虽然错位的身份是她所处的环境带给她的必然结果,即凯茜生来就是克隆人,要完成“克隆人的牺牲使命”,但这是环境强加给她的,这是她不得不理智地从身份错位中走出来。凯茜反抗过,不愿意接受事实,跟同伴湯米去管理者玛丽夫人那里求情以自己有“正常人的灵魂”为由要求延缓捐献期,结果失望而归。只能在无法选择中“自主地”选择了承担克隆人“看护者”的职位。然而,也就是在经历无数克隆人的生死之后,凯茜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救赎,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旅程中努力寻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成功地重新建构了自我身份,找到了真实的“自我”。看护期结束后,凯茜悲伤而勇敢地承认现实,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决定完成自己与生俱来的“捐献”使命,以超脱的心境坦然走完她向死而生的一生。由此,我们不得反思由于不同信仰、传统和习俗等而导致的不同层次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尽管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的主人凯茜公走出了自己的困境。但至于整个克隆人所处的身份困境,凯茜似乎无论如何也走不出,然而这也正是这部小说创作的目的,即通过克隆人影射现代人的身存困境。

正如凯茜所说的,“我不往前看,我得往后看。我得找找我是谁,我到底是什么。”旧的自我正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解体,继而形成一个新的自我。凯茜对自我的认识、怀疑,也是通过与外界或与非他们这个群体的“正常人”进行对比,而映射出自己的不同。如果说凯茜在儿童时期对自我的认同处在一个怀疑与自我否定的阶段.那么当她离开寄宿学校,到达农舍生活的那段时间,则是她追寻自我的时期。凯茜质疑曾经的“自我”形象,追问自己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自己的身份。最终在自我身份的分裂和摸索中重构了一个不一样的“自我身份”。

结论

石黑一雄借小说主人公凯茜之口,回忆了克隆人自我身份重构的故事。凯茜在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在分裂与重构自我身份的痛苦中,得到了向死而生的生命感悟。她似乎透视了人性的本质,感受了人生的孤独苍凉,最后鼓起勇气重拾希望,带着全新身份坦然面对了未来,使得她短暂的一生得到了升华。这种超脱的生死观让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并以绝望中拥有的强大生命力为信念,坦然面对人生,凯茜似乎是要宣告她将“以死的方式活着”,不得不说这种掺杂着无奈的人生领悟让人肃然起敬。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克隆人凯茜最终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身为克隆人的凯茜最终没有选择逃跑,却勇敢地面对死亡,走向捐献。也是因为这一点,让我感受到了这部文学作品中不一样的哲学魅力。

参考文献:

[1] Deaux · K. Reconstructing social identity, foreign Journal, 1993.

[2] Kazuo Ishiguro. Never Let Me Go, Faber and Faber, 2005.

[3]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王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lO.

[4]北野武. 向死而生[M].李颖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六 自我与本我》[M].车文博主编.吉林:长春出版社,2004.

[6]石黑一雄.《别让我走》[M].朱去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7]张寅德.《叙事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回忆身份建构
论迟子建抒情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地方文献专题资料搜集的实践片段
新媒介环境下网民集体认同感的自我建构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
光影的情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