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中习语的翻译对比研究

2015-05-09孙甜甜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4期
关键词:目的论对比红楼梦

孙甜甜

摘要:作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及其译本一直以来备受瞩目,而其中习语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其翻译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不同译本中习语的翻译,探究两译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指出文学翻译应该正确理解并遵循目的论的三原则,从而更好地为翻译目的服务。

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习语翻译;对比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4-129-02

一:功能主义目的论

功能主义目的论是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模式,由德国评论家汉斯·弗米儿发展起来,它重视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强调参与者的角色、翻译过程和翻译所处的环境三个方面。目的论的三原则包括: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而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即译文的预期功能决定翻译过程;连贯原则指译文要被读者理解,在文化交际环境中有实际意义;忠诚原则指译者在翻译原文时要忠实于原作者的意图,尽可能贴切原文想表达的含义,但由于翻译目的的不同和对原文理解程度的差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也不尽相同。

二:《红楼梦》中的习语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其中习语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包括成语、谚语和俗语等。习语的构成形式比较简短,比如四字成语或是由六、七个字组成的谚语或俗语,它们以不同的构成方式出现,却表达着极其深刻的含意,而这些含意通常与所处的环境有极大的联系。传统文化典故抑或是地区风俗都与习语息息相关,它生动灵活地表达深刻的寓意和哲理,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加深读者对作品的了解。目前较完整的两个全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霍克斯翻译的A Story of the Stone,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背景使两译本风格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体现在译作的方方面面,在习语的翻译上尤为突出。

三:实例分析

例1:“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第六回)

杨译:“Don't be so sure,”said Granny Liu,‘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Work out a plan, trust it to Buddha, 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

霍译:‘I wouldnt say that,said Grannie Liu,‘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It's up to us to think of something,We must leave it to the good Lord to decide whether He'll help us or not. Who kn aws,he might give us the opportunity we are looking for”

对于此成语的翻译,两译本唯一的区别是在对“天”这个词的翻译上。汉语中我们会经常提到“老天爷”,此处“成事在天”也正是刘姥姥对“老天爷”的信奉。而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老天爷”这一说法,取而代之的足“上帝”。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霍克斯直接使用了“God”一词来表达汉语中“老天爷”的意思,会使西方读者误以为中国人也是普遍信仰西方基督教里的“上帝”,而不会理解中国文化概念里的“老天爷”其实并不涉及宗教领域的概念。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两位译者各为其读者考虑,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处理此问题。笔者认为此处杨宪益直接将其翻译为“Heaven”更有利于读者区分,避免走入对宗教信仰理解不全而的误区。

例2:“原来这学中虽都足本族人丁与些亲戚的子弟,俗语说得好:‘一龙生九种,种种有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第九回)

杨译:“Now although all the pupils in this school were members of the Jia clan or relations by marriage, as the proverb so aptly says,“A dragon begets nine offspring, each one different”.And nevi ably among so many boys there were low types too, snakes mixed up with dragons”

霍译:“All the pupils at the clan school were either members of the Jia clan or relations by mamage; but as the proverb rightly says,‘there are nine kinds of dragon and no two are alike' Where many are gathered together the wheat is sure to contain a certain amount of chaff; and this school was no exception in numbering some very ill-bred persons among its pupils”

在翻译“龙蛇混杂”这一成语时,杨宪益直译了“龙”和“蛇”,因为成语本身意思是好人与坏人掺杂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对“龙”和“蛇”有明显的喜恶倾向,汉语中与“龙”搭配的词语几乎都具有褒义,如“龙飞凤舞”、“卧虎藏龙”、“乘龙快婿”等。中国人对龙如此崇拜,以至于中华子民称呼自己为“龙的传人”,历代帝王天子也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然而人们对于蛇的印象却恰恰相反,与蛇搭配的词语相对都具有贬义色彩,如“虎头蛇尾”“牛鬼蛇神”“蛇行鼠步”等。因此在杨宪益的译本中,直接把龙和蛇翻译成“dragon”和“snake”就易于被中國读者理解。而霍克斯在翻译此成语时,使用了相对应的同义英语成语“The wheatis mixed with the chaff”。霍克斯采用替换的方式表达此意,很有可能是出于对“龙”这一形象在英语文化中所代表贬义的考量。因为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的象征,它和“蛇”所代表的意思相似,所以不管是“龙”还是“蛇”都不会令西方读者感觉有鲜明的对比。根据目的论,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群有所不同,所以在处理此成语的时候,分别采取了异化和归化的方法。霍译是对译文可理解性的追逐,杨译虽然保留了原文成语的意象,利于了解中国文化,但是这种译法可能会让没有汉语文化基础的外国读者感到困惑。

例3:“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这一年来的光景,他为要香菱不能到于,和姨妈打了多少饥荒。”(第十六回)

杨译:“Xue Pan is another of those freddy -guts who keep' 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 the pan, Look how he agued his mother for a whole year just to get hold of Xiangling”

霍译:“You know what Cousin Xue is like: always‘one eye on the dish and the other on the saucepan,Though the whole of this last year three have been I don't know how many alarms and excursions between him and poor Aunt Xue because she wouldn't let him gent his hand on Caltrop”

从译文看,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的分歧主要在于对“b owl”和“dish”与“pan”和“saucepan”两对词语选择上。这个俗语的产生是由于在传统中国家庭厨房和餐桌上,相比用“碟子”来说,用“碗”的时候比较多,而且比较常见。特别是在大多数北方地区的平民百姓家中,除了过年过节招待客人的时候,“碟子”是几乎派不上用场的。而在中国相对较古老的时候,大锅是传统中国家庭烹饪必备的厨具。杨宪益将“碗”翻译成“bowl”是对汉语本土文化理解较全而的结果。而在西方国家,餐桌上“碟子”的使用比“碗”要频繁得多,将其译为“dish”便于西方读者的理解,更贴近其生活。

例4:“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第二十五回)

杨译:“You ungrateful thing, Like the dog that bit Lu Tong- pin,you bit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霍译:“You ungrateful thing, You are like the dog that bit Lu Dong-pin: You don't know a friend When you see one”

这句习语起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要传达的意思是做事不知好歹,反咬人一口。在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译者都将译文进行扩充解释,而相比杨宪益,霍克斯做出的释义更多,这在他的译文中出现很多次。从对于一句习语解释的多少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目的有所不同,霍克斯是为了让读者在没有汉语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习语所表达的含义,翻译过程由翻译目的决定,译者的翻译意图在翻译过程产生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因此翻译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两位译者都从本土文化和内在需求入于,分别起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更贴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的作用。

四: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红楼梦》中部分习语的分析,笔者认为目的论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有重要意义。目的论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想要达到的翻译目标,而不是原文的功能。据史料记载:杨宪益翻译《红楼梦》是受当时政府委托,很大程度上受到出版社以及官方的限制,因此杨宪益更多遵守来源系统的各种规范,更加注重对源语文化的提升。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更多的是自己的选择,他的读者群也主要是西方读者,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较多地侧重于译本的可读性和艺术性。两位译者由于社会规范、文化背景以及翻譯目的存在差异,使得译文风格迥异,各有千秋。杨译对汉语文化的传播与推动以及简练凝神的翻译方法,霍译细腻的文字表达和精湛的语言技巧,都使得两译本在《红楼梦》的翻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习语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其翻译需要我们加以重视,这是中华文学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异语读者更好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目的论对比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浅议工程建设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