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
2015-05-09常文琳
常文琳
摘要:隐喻的翻译研究已经成为深入探讨的课题。传统的隐喻翻译研究大多着眼于语言的修辞,关注语言的形式和语义特征,忽略了隐喻的认知性质。而akoff和Johnson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活动。本文采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愤怒”的隐喻,从认知性质出发探讨葛浩文先生处理隐喻的策略。
关键词:“愤怒”的隐喻;翻译;概念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4-108-01
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做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亚士的观点构成了西方长久以来隐喻研究的基本内容,直到1980年,George akoff和Mark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翻译的研究进行了认知的转向。隐喻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它是从源域到目的域的一种跨域映射,在映射过程中,源域所有的结构和成分都能够映射在目的域中,通过对熟悉的源域概念的理解和体验来阐释目的域的陌生概念。愤怒是人类基本感情中的一种,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很少用“我很愤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丰富的隐喻表达式,如“捶胸顿足”、“横眉竖眼”、“咬牙切齿”、“怒发冲冠”、“大动肝火”及“而红耳赤”等。《红高梁家族》中出現了大量的描述人们情感的隐喻表达,这些表达惟妙惟肖地勾勒出高密东北乡人民的喜怒哀乐。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主要对“愤怒”的隐喻进行展开分析,揭示隐藏于隐喻表达之下不同文化的认知映射,以阐释和呈现译者葛浩文是如何翻译不同的隐喻表达。在英语中,按照akoff的观点,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是“愤怒是热”。这里有两种情况:“愤怒是火”和“愤怒是容器中热的液体”。
他听到屋里传出的戏谑之声,心中怒火万丈,恨不得一把火把房子点着。
Flames of anger raged inside him as sounds of revelry emerged form behind the closed door, and he could barely keep from torching the house
“怒火万丈”很好说明“愤怒是火”的概念隐喻,葛很好地保留了“愤怒是火”的概念隐喻。英汉文化中都有这个隐喻概念,这是因为人类具有共同的感官和身体构造。人在愤怒的时候,身体首先会变热,然后体内压力增大,如血管鼓起,还会有其他身体的反应,如颤抖、咬牙等,最后愤怒到感觉器官受到影响,如头昏眼花。(陈家旭2004:133)再看下而的例子。
曹县长咬牙切齿地说:“再扔!”
Magistrate Cao gnashed his teeth and ordered,‘One more time!
余大牙回转身,怒目圆睁,大叫。
Big Tooth Yu turned back, his eyes wide with anger, and screamed
“咬牙切齿”“怒目圆睁”都是人发怒时相应的生理反应,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也遵循了两文化中相同的概念隐喻“愤怒是肢体反应”。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愤怒是容器中热的东西的隐喻,但英语侧重“愤怒是容器中热的液体”的概念隐Ⅱ俞,而汉语则侧重“愤怒是容器中热的气体”的概念隐喻。例如:
余司令哼了一声,焦躁地踱着步,满脸怒气。
Commander Yu sucked in his breath again and began to pace impatiently, anger building up inside him
外曾祖父盯着奶奶的睫毛,怒气冲冲地说。
Great-Granddad glared at her, his anger rising
“气”是中国古典哲学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生命的本源。(陈家旭2004:134)《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伤,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汉语中偏爱用“气”作隐喻。由于两种语言文化世界观不同,西方哲学家则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水,因此英语中把“愤怒”比做容器里的液体也就不足为奇了。葛将人体视为容器,将具体的“容器中的液体的增加,压强的增大”映射在抽象的“愤怒”概念上。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基本能够满足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但是如果目的语与原语文化有差异时,他采用隐喻概念域在目的语中归化映射的策略,以求译文的读者获得的反应与原文的读者获得的反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