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孝道”浅议儒释之相互影响
2015-05-09王亭力
摘 要: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大约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发展趋势。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碰撞过程中,也必然会吸收某些佛教思想。二者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关键词:孝经;佛教;儒学;中国化
作者简介:王亭力,女,1988年7月出生,硕士,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167-02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于西汉末、东汉初由西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最初汉人对其了解甚少,将佛教归为仙术,仅在当时较大的城市建立了为数极少的寺庙,主要供外来的僧侣和商人参拜而用。佛教在当时作为一种外来的意识形态,发展得极为缓慢。东汉末年,政治局势昏暗动荡,人民生活民不聊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论是上层的统治阶级,还是下层的劳动人民,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在当时看来还是较为陌生的异域宗教——佛教。统治阶级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利用佛教中所宣扬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说来统治人民,大力发展佛教,使其得以迅速传播;而下层的劳动人民经历了多年战乱,苦不堪言,他们在这种绝望中也渴望有一种精神上的麻醉和寄托。这为佛教进一步地发展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因此,佛教在这种情况下很快的普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此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民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佛教自身的发展。本文仅从“孝道”这个小的切入点入手,浅淡佛教与儒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佛经中的孝道。
印度佛教虽然赞成出家修行,但是并不反对孝道。相反,其本身一直以来就提倡孝亲,非常注重家庭观念与对父母的孝养。“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1]佛经中有大量的关于孝亲的经文:《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盂兰盆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佛说孝子经》、《佛说报恩奉盆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等等。这些经文和佛经故事都教育众生要孝顺父母。比如《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写了自胎儿在母体内成长时母亲的“十月之苦”以及母亲怀胎生养对孩子的“十恩”。“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佛陀所说的父母的大恩大德,听者无不为之动容,纷纷询问佛陀如何能报答父母。
再比如《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一的《须阇提太子》,讲的是须阇提太子舍身割肉救父母的故事。须阇提太子的父亲善无量国王在听到自己的父王和兄长分别在自己的国中被奸臣所杀之后,大惊,遂带着妻子和须阇提太子仓皇逃命。在逃亡的途中,所带的粮食吃完了。善无量国王此时动了杀心,欲杀其妻食其肉以延续自己和太子的生命。須阇提发现后,决定每日献出自己身上的肉以供父母,直至奄奄一息。最终,太子的孝心感动了诸神,不仅身体恢复原初,国王夫妇也搬回救兵,夺回了国土。故事中描写太子须阇提割肉救父母时尤为感人:
其子须阇提见王异相,右手把刀欲杀其母,前捉王手语父王曰:“欲作何等?”
尔时父王悲泪满目,微声语子:“欲杀汝母取其肉身,以活我身,并续汝命。若不杀者亦当自死。我身今者死活何在?今为子命欲杀汝母。”
尔时须阇提即白父言:“王若杀母我亦不食,何处有子啖于母肉?既不啖肉子俱当死。父王今者何不杀子济父母命?”
当善无量国王拒绝须阇提太子这个请求时,太子继续说道:
尔时须阇提谏父王曰:“父王今者若断子命,血肉臭烂,未堪几日。惟愿父母莫杀子身,欲求一愿,若见违者,非慈父母。”
尔时父王语太子言:“不逆汝意,欲愿何等?便速说之。”
须阇提言:“父母今者为愍子故,可日日持刀,就子身上割三斤肉,分作三份,二份奉上父母,一份还自食之,以续身命。”
可是二日之后,太子已“身肉转尽,身体肢节骨髓相连。余命未断,寻便倒地”。父母抱其大哭,不愿再食其肉。但是须阇提太子仍旧坚持:
尔时须阇提微声谏言:“已啖子肉进路至此,计前里程余有一日。子身今者不能移动,舍命于此。父母今者,莫如凡人并命一处,仰白一言:为怜愍故莫见拒逆。可于身诸节间净刮余肉,用济父母,可达所在。”[2]
父母听其所言,遂将太子身上仅剩的肉分作三份,一份与太子食,两份自食。食毕,父母离去。“须阇提起立,注视父母。父母尔时举声大哭,随路而去。父母去远不见,须阇提太子恋慕父母,目不暂舍,良久躄地”。最终,太子的孝心感动天神,不仅身体得以恢复,而且国家太平,须阇提终被立为国王。这个佛经故事成功塑造了须阇提太子的形象,宣扬了仁慈、孝悌的伦理思想。佛教这些经文与故事不仅对当时的印度民众具有极强的教化作用,并且为进入中原、为中原人民所接受也打下了基础。
二、由“孝道”看儒释融合。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经过漫长的发展,终于成为中国古代的第一大宗教。上到上层统治者,下到普通民众,佛教之所以被如此广泛的接受,除了开篇提到的特殊的政治因素之外,与佛教自身的思想基础以及特点是分不开的。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想在所传入的国家扎根并获得较大影响,就必须与该国家原有思想文化的某一方面有大体相符的一面[3]。通过第一节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提倡孝亲、宣扬孝悌思想上,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孝道传统是可以融合无碍的,二者有着相同的思想基础。本文所要论述的儒释融合主要是从二者的表现方式来看: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学思想,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开宗明义章第一》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篇即表明这样一个观点:人的身躯、四肢、毛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作为孝子就千万不敢使其有所亏损、毁坏和伤害,这是孝道的起点。而孝道反映在佛经中,往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为激烈的方式(见本文第一节须阇提太子的割肉救亲的故事)。这与中原本土的孝道传统是不相符合的。
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除了其思想内容迎合了大多数民众的需求之外,其特点也是推动佛教自身不断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佛教理论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适应性[4]。传入中原地区后,佛教逐渐呈现出一种“中国化”的趋势,不断与中国传统的儒学、道学、玄学进行融合,向中国传统文化主动靠拢。至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基本上已经形成。这反映在孝道方面就集中体现为以儒论佛,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融入佛教当中。僧人出家本已四大皆空、不拜父母,但为了显示对孝道的重视,佛学家将佛学经典《盂兰盆经》作为“佛教孝经”,而唐代佛学家所作的《盂兰盆经疏》二卷中也强调了释迦牟尼和目连出家都是为了救济父母[5]。佛教就是在这种不断地改变和发展中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上扎根下来,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派体系。而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碰撞中,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唐宋元以来出现了很多怪异的孝亲举动。比如《新唐书》卷一九五《孝友传》记章全益“母病,全启刲股膳母而愈。及全启亡,全益服斩衰,断手一指以报。”到了宋元时期,更有刺血、剔肉者[6]。这些过激的举动虽然并不是佛教有意所宣扬的孝亲,也夹杂着普通民众对佛经的误解,但是这确也说明了佛教的思想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习俗以及思想,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慧觉等译《贤愚经》卷一《须阇提品》。
[2]选自《佛经故事》华文出版社 1998年版。
[3]《简论佛教的中国化》 葛根高娃。
[4][5]《浅议佛教的中国化》 马春玲。
[6]《送元素文学叙事与佛教》 陈开勇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