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和交友思想的现代阐释
2015-05-09王惠琇
摘 要:《论语》记载了诸多反映孔子教育思想与交友思想的语录,笔者拟将教育思想概括为“教师品质”、“教师能力”两大方面,交友思想概括为择友原则以及诚信、适度两个相处原则。在概括阐述的基础上,本文拟结合当下教育现状与人际交往状况,以期将儒家思想应用于当下。
关键词:《论语》;教育思想;交友思想
作者简介:王惠琇(1989-),女,山西平遥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47-02
《论语》,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其中都有形象而深刻的阐述,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价值体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本文着重就《论语》包含的“教育思想”“ 交友思想”展开探讨。
(一)教育思想
《论语》记载了大量关于教学方面的观点,笔者撷取为人师者的品质和能力两方面展开阐述。
1、教师品质方面,教师道德修养对学生有强烈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确立了典范,具体体现在:言传身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言传身教: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之,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即孔子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难以一字一句地清晰道出,但子贡在老师高尚道德的沐浴下,敬佩之心油然而生。由此可知,教师需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如善良、仁爱、宽容等内在魅力,外在行动上从仪表举止到说话做事,应大方、端庄、得体,有原则、有立场,坚定执着,如此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有教无类:西周时期,教育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只有少数人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普通庶人和奴隶几乎与教育无缘,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孔子对待学生却做到有教无类,这在春秋时期极其不易。他响亮提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以此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使教育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同时也冲击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使求学心切的学子公平地接受教育。同理,当今教师时刻警惕当前社会弥漫的“看学生家世、贵贱的有色眼镜”,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不因家境贫富,而有待遇上的差别,坚持用公平、仁爱之心教育每一个孩子,积极引导其成长成才。
诲人不倦:《论语》云:“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此为孔子自谦之辞,但这一教育理念却很宝贵。教师工作是一份琐碎事务集结的辛苦工作,故 “诲人不倦”弥显珍贵和艰难,如不厌其烦地解答学生的疑问难题、处理日常教学事务等,均需要教师保持一颗诲人不倦的耐心。
2、教师能力方面,如果以上三点属于教师“软实力”,那以下三点则是“硬实力”的体现。
因材施教:孔子招收的学生,老少聪愚皆有,性格各异,理解能力千差万别。在此情况下,孔子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如《论语·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母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诸。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面对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两个学生却有不同的回答,因为孔子了解冉有做事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大胆做事;而子路好勇过人,易冲动,故要压住他。孔子在《论语·雍也》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事实上道有高下,人的智慧养成有深有浅,善导人者,必因才而笃之,中人以下,骤语以高深,没有任何益处,反将有害,惟有循序渐进,才可日达高明。所以当代教师需充分了解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将因材施教融会贯通,从而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成长。
循序渐进: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朱熹云:“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孔子自身道德修养无穷无尽,仰彌高,不可及,钻弥深,不可入,但他在教育学生时常用形象思维等方法引导学生,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用滔滔江水比喻一起不复返的时间,进而鼓励学生珍惜光阴,又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来比喻人的节操。当代教师需熟练运用形象思维法、情景带入法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易入难引导学生深入知识的宫殿,将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充分调动,帮助学生徜徉于快乐的学习海洋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即教学义理当使学生思而得之。学生遇到不解之处思而不得,直到此问题憋于胸中而不得解,便令其自述。只有在学生知其大意而未能确切表达之时,教师采取引导他确切流畅地表达。学生身处此境界,教师适时启发,效果最佳。教师当掌握此教学技巧,不可一味地填鸭式教学,一股脑把知识点倾倒予学生,这样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激起学生的兴趣、巧妙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主观意识能动性,待其求知欲达到一定程度后适时引导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我们对《论语》中教学思想的学习继承,须本着客观和脚踏实地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认真体会领悟以及运用,方能得其真谛。
(二)交友思想
据朱熹《四书章句—中庸》言,儒家人伦关系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论语》中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可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择友原则
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此处“兄弟”可作“朋友”理解。人生天地之间,交友不难,但择友却须慎重,孔子总结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诚信、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2、适度原则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服侍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同理,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也会遭到疏远。交往的最佳状态就是若即若离,距离之所以产生美,也许就因为这个道理。子贡曾向孔子请教交友之道,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即朋友在言行上有过失,我们可以提出忠告和善意的引导,如果朋友不听劝解,一意孤行,我们应适可而止,以免惹恼了朋友而自取其辱。孔子对子贡的教导是很有见地的。一個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这种潜移默化是建立在受事者的主观意愿上的,否则,无论施事者如何努力影响受事者,其结果都只是徒劳无功亦或适得其反。
3、诚信原则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与朋友交往必须推心置腹,诚信待人,诚信交友在儒家伦理修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交友原本就是双方的事,就如俗语所言,“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果自己不拿出诚意与他人交往,对方的反馈往往也不会出自真心。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孔子说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取信于朋友,方能与朋友荣辱与共。此处需要强调的是,“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即只懂得诚信的重要性而不学习如何履行诚信,其恶果就是容易被人利用而使自己受到伤害。此为重要的交友原则,它告诉我们交朋友不能过于感情用事,不能一味地讲诚信而遭人利用,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与人相处须守正道、讲诚信,但要避免拘泥于小节而不分是非地守信用。
总之,《论语》中的教学思想、交友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领会,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对当下教育观、朋友观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钱穆.论语新解[M]. 成都:巴蜀书社,1985.
[4]南怀瑾.论语別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