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开展聚桂醇注射的临床观察
2015-05-08赵媛王姝
赵媛 王姝
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开展聚桂醇注射的临床观察
赵媛 王姝
目的 探讨针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开展聚桂醇注射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等药物开展基础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聚桂醇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1%,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开展聚桂醇注射液的治疗, 可增加药物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治愈程度, 并且有效抑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聚桂醇;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临床疗效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临床较为多见的血管疾病, 该病多发于面颊、口唇等口腔黏膜处, 如若治疗不当存在影响颌面部美观与功能的危险,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恢复患者的口腔颌面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对49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应用聚桂醇开展治疗, 现将治疗方法与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8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样本, 年龄3个月~43岁, 平均年龄(13.1±10.1)岁;男61例, 女37例。所有患者均经彩超或穿刺相关检查确诊, 病灶位于唇部43例, 面颊部29例, 腮腺部17例, 舌部9例。以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4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开展临床常规心电图、血常规与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 确定检查结果无异常后开展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首先给予常规的局部消毒与铺巾措施, 抽取地塞米松5 mg、生理盐水2 ml和2%利多卡因2 ml将8 mg的平阳霉素溶解后开展瘤体内注射。 其中年龄较小者可适当降低用药剂量, 病灶位置较深者相应增加注射剂量, 用药量根据瘤体大小、部位和患者的年龄决定。平阳霉素儿童一次量不超过3 mg, 成人一次量不超过8 mg, 7~10 d注射1次, 持续开展4次治疗。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聚桂醇注射液, 使用剂量依据肿瘤体积作为参考在1 ml/cm3以下。回抽有血后将聚硅醇注入瘤体内, 并回抽观察, 注射后针孔用消毒棉球压迫2~3 min。根据患者用药后的不良表现给予相应纠正处理, 持续治疗4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患者的瘤体基本消失, 颌面部的功能与形态恢复至正常状态;②有效:患者的瘤体有效减小1/2以上, 颌面部功能与形态显著好转;③无效:瘤体无变化, 颌面部功能与形态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 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皮肤溃疡1例, 局部肿胀1例, 低热1例,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1%, 对照组患者出现皮肤溃疡3例, 局部肿胀4例,低热6例,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6.5%,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
3 讨论
在临床上,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该病通常发生在患者的面颊与口唇等口腔黏膜处, 是一种多发病, 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就会影响患者的颌面部美观和颌面部的功能,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严重的影响。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疾病的发病率占全身血管瘤的60%左右, 是先天性的良性肿瘤[2]。该病多存在与口腔黏膜、皮下组织与面部皮肤中, 一旦发病便会出现颌面部的功能与形态变化。临床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切除与激光等, 但瘤体位置较深时也会增加手术的困难程度, 甚至在术后出现复发或并发症情况, 增加对患者身心状态的影响程度, 所以临床治疗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案作为首选施治方法。硬化治疗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 针对血管瘤患者开展硬化治疗可明显改善肿瘤情况, 但经常伴随较多的不良事件使该项治疗的推广受到阻碍。聚桂醇是一种新型硬化制剂, 针对于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 多项国内外临床研究均表示药物对血管瘤疾病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并且不易产生严重并发症。本次研究中, 针对49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聚桂醇注射液的使用,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 本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达到98.0%, 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 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均证实了在临床采用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 针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开展聚桂醇注射液的治疗, 可增加药物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治愈程度, 并且有效抑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1] 王艳君.平阳霉素联合激光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临床研究.河北医药, 2013, 35(17):2650-2652.
[2] 朱英芹.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7):36-37.
[3] 张洪涛, 叶涛.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评价.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9):95-9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121
2014-11-25]
450007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赵媛);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