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2015-05-06安徽省六安市城北小学
安徽省六安市城北小学 黄 群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作文不仅仅是让学生来“写”,更重要的是“改”,因为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只有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修改,学生的作文才会越写越好,作文教学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但一直以来,我们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在评改作文时,非常辛苦地逐字逐句修改,又是眉批又是总批。讲评时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出作文的优缺点,结果效果往往不佳,学生对老师的批改不重视,只看分数,不管修改原因,对老师的讲评也心不在焉。下次作文,原有的缺点改之甚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老师包办太多,没有形成内部诱因,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重点培养学生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只给一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这样一来,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学生自己改作文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叶先生的话,击中了传统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的问题,阐明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培养的方向。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都会在修改上下一番功夫。可以说,不会修改文章,就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教师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学生由写到改,这是一次飞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让学生认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
一篇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作家和诗人便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大家所熟知的北宋王安石写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据有关资料记载,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最初作“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最后才选定“绿”字。“到”、“过”、“入”都是动词,只表示一个具体的动作行为,而“绿”虽是形容词,但在诗里可作动词用,包含有春风又一次染绿了江南岸的意思。“绿”字在诗里,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使全诗更富有色彩美、形象美,更易引起读者对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江南春天的美好联想。苏教版第十册课文《推敲》更是介绍唐朝诗人贾岛苦心修改而成千古名句的故事。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长篇小说《复活》,初稿时对主人公卡秋莎的肖像描写,竟修改了二十多次才最后定稿。鲁迅先生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尚且如此,难道我们刚开始习作的小学生不该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吗?
二、让学生激起作文修改的兴趣
小学生普遍存在懒惰和依赖心理,在写完作文之后便依靠家长和老师修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验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1“.口头改”和“书面改”相结合。作文课上教师要抛砖引玉,少讲,精讲。教师把有代表性的需要修改的作文印发给每个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指点学生进行修改。其间允许学生互相议论、探讨、提问、翻阅工具书……让同学们通过讨论,互相补充,然后写成书面文字。这样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也感受到了修改作文的乐趣。
2“.个人改”和“集体改”相结合。学生草稿写成后,教师就要求学生自己先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靠语感来自行推敲,发现问题后自己去改。教师先评讲优秀的习作或较差的典型习作,让学生以别的同学作文的优点和缺点为镜子,对照自己的习作,分析和找出自己习作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进行修改。与此同时,要启发引导学生互相批改作文。 不论是好生还是差生,他们的作文程度虽然有高低,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习作,往往总是自以为已经把最好的写进去了,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修改不了,但对于别人的问题就会比较敏感,不仅好生会发现,差生也会发现。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要从易到难,由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错误较典型的文章,然后,按四人小组,让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展开互评,每人观阅其余的三篇,并写上修改意见,然后互相交流启发。对某些问题见解不一的可以争论,最后由本人修改自己的习作,取长补短。这样抓自改和互评相结合的指导,学生自改的积极性得到发挥,自改能力也能不断提高。更令人欣慰的是,同学们不但尝到了自改作文的甜头,而且会更加热爱写作文。
3“.老师评”与“自己评”相结合。学生通过评定作文,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发现文章优点,找到存在的问题。所以,评价作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主体精神的体现。当然,学生参与评价作文,是评定作文的一个方面,教师还要在评定作文中发挥主导作用,要指导学生学会评定,做到教师评定与学生评定相结合。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参与评定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通过再次修改、加工,使文章质量尽量有所提高。这样日积月累,多次循环往复,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4.要鼓励创新。可能有的学生超出了修改范围,甚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时,教师不能斥之为“逞能”,要表扬,要肯定,要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文章修改得更好。
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
学生的作文在草稿完成之后,往往存在着一种定式,认为自己的作文十分完美,无处可寻破绽,殊不知作文中存在大量的问题。我们鼓励学生发扬批判的思维,寻找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并努力修改。
从比较中感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范文就相当于学生作文活生生的榜样,给学生以鞭策:为什么别人的作文会如此之好——正因为他们修改,我也可以通过修改达到他们的水平。
从自读中体会。学生的作文完稿后,我让学生反复默读,养成作后自读的习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作文非改不可。首先,从文章的内容和审题立意上发现问题;其次看文章的写作顺序、详略安排是否恰当;再次,让学生从读中检查语言文字方面是否有问题,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境,语法是否有毛病,是否有错别字;最后让学生全面朗读,通过朗读深入发掘体会。
从互评中升华。心理学上认为:对他人的作品批判的思想更为深刻。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学之间的作文互评更能发现问题。
四、让学生明确修改的要求
学生认识到了修改的重要性后,我们便可向学生提出修改要求。总的要求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的:“修改就是在原稿上再仔细考虑,全局和枝节全都考虑到,目的在尽可能做到充分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具体的要求是:作文所选的材料是否都与中心有关;是否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的;是否把重点内容写具体了;用词选句是否准确;是否表达出了真情实感等等。这些方面都要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有所依据。要求应重点突出,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第一次自改可专改错别字,以后再涉及用词、造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诸项。要求应体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特点。
五、让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对于修改文章,是“最为方便而且有效的”,他还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接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者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能够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适合,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正就是修改的办法。”面对刚步入习作的小学生,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小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总体上大改。
要使学生懂得,修改作文时首先应统观全篇,从总体上考虑,自己写的作文中心是什么,合不合题意,所写材料是否能够表现中心,是否把突出中心的地方写具体了,等等,然后再对症下药。比如,我教的班级的一位同学写《我的妈妈》时,把妈妈深夜为生病的“我”买牛肉汤时,“我”在家等待时的心理感受以及由此对母亲的愧疚记叙得具体、生动,情感十分细腻感人。看了这样的习作,我就问这位学生:“根据题目,这篇作文重点应该写谁?写她什么?”他说:“应重点写母亲怎样为我操劳。”我又问:“那么,母亲又是怎样操劳忙碌的?”这位同学经我这样一点拨,知道自己写的文章是把不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自己等待时的心理写得太具体了,而把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内容——表现母亲怎样疼爱我的写得太简单了。这篇习作,我没有马上批改,而是教学生自己去改。结果,这位学生把自己的动作、心理略写,而把母亲买牛肉汤回来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等都写得具体可感。通过这次实践,他体会了修改自己作文的好处。
2.细微处用心改。
一篇作文,倘若中心明确,所写材料符合中心的话,还必须想想前后是否连续,层次是否清楚,结构是否完整等问题,也就是说要在细微处修改。比如说,看一看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事情的前因后果叙述得是否清楚,有无不合逻辑、不合条理的地方。下面是学生在习作中的两个片段:
①皎洁的月光照着大地,许多星星眨着明亮的眼睛。
②我家的阳台上种有各种各样的花。每天下午放学后,我总喜欢到阳台上看那些花,而最令我陶醉的是爬到竹竿上的大朵大朵的牵牛花。
片段①中月明与繁星同时出现在天空是不合逻辑的。片段②中说的时间是下午,而牵牛花是在早晨开放,不到中午就凋谢了,下午怎能看到大朵大朵的牵牛花呢?这两个片段写的都不符合事实,是小作者凭主观臆想出来的。小作者虽然费了一番功夫,句子写得也很优美,但不真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学时,我不会直接改,而是提示学生自己去改,这样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词句上小改。
学生习作后,他认为自己的习作中心亦把握住了,所选材料也能突出中心,结构完整了。这时,我便提示学生要在遣词造句上进行推敲,努力使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和错误的标点。比如,有位同学写自己满院子的花开了,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香味。我提示他能否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他马上想到用“花开满园,香飘十里”来形容。又如一位学生写自己知道错了后说:“心情繁重。”我便让他去理解“繁重”的意思,比较“繁重”与“沉重”的异同,提示应注意语词搭配。后来他知道自己犯了用词不当的毛病。
从作文教学实验中体会到,组织学生互改、自改,不仅挖掘出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养成了他们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也摆脱了批改作文的沉重负担,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钻研教材、教法和研究学生上,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2]于高峰.作文修改四原则.语文天地.2005.(18)
[3]吴新根.作文修改的心理机制及教学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9)
[4]杨颖、关文信、赵晶红.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