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腹腔支气管上皮囊肿1例报告
2015-05-06于松水王大广徐越超
于松水,王大广,刘 宾,徐越超*
(1.安图县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吉林安图133600;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吉林长春130021)
后腹腔支气管上皮囊肿1例报告
于松水1,王大广2,刘 宾2,徐越超2*
(1.安图县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吉林安图133600;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吉林长春13002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1岁。因间断腹痛伴恶心、呕吐1个月,加重2天住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间断性上腹部疼痛不适,发作时呈持续性胀痛,无放射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伴发热。查体:腹部平坦,触诊腹软,左上腹轻压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叩鼓音,肝、脾、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腹部B超示左上腹4.1cm×3.2 cm无回声肿物,内透声差,并见片絮状稍强回声。CT平扫示:左侧腹膜后(胰腺体尾部后方)类圆形异常密度影,3.0 cm×4.5cm×3.8cm,边界较清楚,密度不均,内可见分隔,病灶内大部分呈液性密度,诊断为腹膜后良性病变(畸胎瘤)(图1、2)。肿瘤标记物(CEA、AFP、CAl25、CAl99)及各项化验检查均正常。
术中所见:肿块位于腹膜后(胰腺体尾部后下方),约4.5 cm×3.0cm大小,包膜质韧,腔内有分隔,其内有乳白色果冻样黏液及白色质脆小片状物质(图3);肿块上方突至胰腺上缘,周围血运丰富,与胰腺尾部、左肾及左肾静脉粘连,胃、结肠无浸润。病理诊断:术后病理报告:腹膜后异位性支气管源性囊肿(图4)。患者住院7天出院,2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术前的临床症状消失。
图1 、2腹部CT示:左侧腹膜后(胰腺体尾部后方)类圆形异常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密度不均,内可见分隔,病灶内大部分呈液性密度,动脉期未见强化,诊断为腹膜后良性病变(畸胎瘤)。图3术中见:肿块位于腹膜后,包膜质韧,腔内有分隔,其内有乳白色果冻样黏液及白色质脆小片状物质。图4显微镜下示囊壁有轻度到中度非典型性增生和较典型的假复层柱状上皮形成(HE染色×100)。
2 讨论
支气管上皮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因胚胎时期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囊肿,系胚胎发育第3—6周,原始前肠向腹侧分出气管、支气管异常胚芽,当异常胚芽与支气管树离断时,离断的胚芽随着生长发育而迁移,根据其发生部位可将之分为纵隔型、肺内型和异位型,其中,文献报道纵隔型和肺内型占绝对多数。异位型是指发生于纵隔和肺部以外的支气管上皮囊肿,检索国内外期刊文献很少报道,偶见异位于喉咽部、甲状腺、皮肤、肩胛骨等部位,但以上所见报告之支气管上皮囊肿均位于横膈以上,而异位于横膈以下者更属罕见[1]。由于该囊肿内容物多为黏液,影像学上极易误诊为实性包块,有时与恶性肿瘤难以鉴别。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男女患病比例无明显差异。该囊肿多为良性肿物,大多位于左侧肾上腺区,少数位于肾脏、脾脏及胰腺周围。一般情况下无明显临床症状,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囊肿增大造成局部压迫或继发感染时,可引起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腰酸腰痛及发热等症状。腹部超声、CT、MRI可发现腹膜后肿物及大小,但不易明确肿物性质术前应与囊性畸胎瘤、肾上腺囊肿、胰腺囊肿及尿道上皮囊肿等疾病鉴别。病理检查是确诊支气管源性囊肿的主要方法,镜下可发现囊壁内衬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2]。本病处理首选手术治疗,有文献报道应用腹腔镜切除肿物操作方便,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满意[3]。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如果治疗及时合理,预后较好,仅少部分囊肿有恶变可能。尽早手术切除实属必要,又因其不完整切除可致术后复发可能,故手术切除务必彻底[4]。
[1]陈毅德,刘鸿瑞.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26:206.
[2]陈 冰,任玉波,马青松.支气管源性囊肿早期癌变1例报告[J].实用肿瘤杂志,1998,13:296.
[3]张 永,杨绍容.程德云.等.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临床及病理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10):619.
[4]杜顺达,李汉忠,刘广华,等.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三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2):1476.
2014-09-16)
1007-4287(2015)10-1804-01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