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创作及教学中人与计算机的关系

2015-04-29刘戈雷婷

北方音乐 2015年13期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音乐创作演奏者

刘戈 雷婷

【摘要】计算机音乐软件在音乐创作和教学中正日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计算机是否可以取代人呢?显然是不可能的。本文将论述如何正确处理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加合理地运用计算机进行音乐创作及教学。

【关键词】音乐创作及教学;计算机;人

计算机音乐软件在音乐教育和音乐研究发展中的比重已经越来越重,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未来的音乐发展。计算机音乐与传统音乐在很多方面毕竟有着诸多差异,所以,在处理传统音乐和计算机音乐上我们需要思考很多,也就是人与计算机的关系问题。

一、电脑不能代替人脑

电脑主要通过其运算,将许多信息用抽象的符号表述在我们面前,在运算过程中,这些信息指令本身并没有意义,这些信息指令与人类大脑语言不同,只是单纯的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形式化的将需要处理的信息精确处理。而人的思维不仅仅是受到指令的控制,而心里状态是影响人类大脑指令的一方面,人的思想如果要设计某些事物,并不是单纯机械的符号和指令。虽然计算机可以和精确的运算或者按指令做事,但是计算机依然不能从语言中得到定义。语言是复杂的艺术,要理解语言的含义,就需要存在心里的状态,仅仅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符号指令,是不能够做到这些的。

任何一台计算机被设定好了程序,运用相同的平台处理的事物是完全统一的,并没有意识、感情、心里情绪的差异。不管计算机技术多么先进,但这些特征是不能被复制的。程序设计与心里情绪对指令的影响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所以,人类不能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在音乐方面也是一样。从音乐形态来分析,音乐是具有一定频率、震动、波形的声音在时间中的特殊组合,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基本要素也无非是音高、强弱、音色,结合时间的变化则形成了节奏、和声、复调等一些概念。这些音乐其实是声音按照一定规律和法则形成的有序排列。音乐的形成,体现了音乐的各个基本要素和组织结构的关系,也映射出音乐本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但是,艺术是一种思维领域的意识,通常还包括了除了音乐音响之外的内涵,心里、情感都是艺术需要的内涵。所以音乐的表现形式,除了基本的要素,最重要的还是情感的表现。

计算机音乐软件给作曲者带来的极大的方便,但这些都是通过技术将规律性的前提条件通过程序,移植到计算机音乐软件中,毕竟计算机不是人脑,没有思维、情绪、心灵。软件无论多么正确,多么无误,但依然是形式和规则下产生的,软件本身并没有涉及到音乐、艺术。所以音乐只是人类的,艺术也只是人类的,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平台。

二、计算机与人的思考创作取长补短

人在艺术创作中是占据主体地位的。音乐作品是否与艺术要求相匹配,并不是由计算机来觉得,而是由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来判定。其实是这些判断的人价值观、审美标准的直接体现。创作者可以将计算机技术做为一种辅助,与计算机同时思考问题,使自己的构思与电脑软件所展现出规范化的信息相结合。根据创作的需要,取长补短。这样才可以创作出较为完善的音乐作品。

在演奏表演方面,计算机音乐更不能代替传统的音乐演奏。演奏者所具备的主观意识,理解的思路与计算机运算过程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既不能将音乐作品的演绎表现的机械化,还不能对作品本身态度过于冷漠。表演者需要在作品中投入自己的热情,展示自己的智慧。当然,演奏者对音乐作品也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这种理解要符合作曲家原本的意图,而又要加入演奏者自己的理解。同一首作品,让不同的演奏者演奏,虽然技巧都同样出色,但展现的作品之间肯定有着不同的差异。这就是源于演奏者深处的环境,和演奏者自己的个性。

演奏家和表演者所演奏的作品往往与作品的创作时代并不在同一时代,演奏家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用自己的审美标准,自己的理解来演绎作品。音乐的表演和演奏所在的时代,其美学观念和精神文化观念也会影响演奏者对作品的处理。演奏家和表演者演奏的方式和与以往并不相同,演奏的作品也会为历史的作品注入不同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力,这种表现往往抹去了历史的尘埃,通过历史作品而发现其没有被注意到的因素和美学的体现,并且用全新的时代感和审美标准对历史作品加以补充。演奏和表演本身就是即兴性质的,不可能有绝对的相同,每一次演奏同一作品都不可能完全复制,演绎的作品受到了现场环境和演奏者本身各种心态的影响和制约。时间不同,地点不一,社会背景不同,文化差异,所用的乐器年代不同,质地不同,这些都使得作品演绎结果的不同,这些方面的差异越大,则表演达到的作品的差异就会越大。

所以,在传统的表演和演奏中,我们不仅体会到音乐作品的魅力,音响效果的魅力,更感受到的是演奏者完成演绎作品的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美感和即兴美感。这些与计算机音乐是完全不同的。计算机音乐通常由一位制作者操作完成,准确而完美,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才能将一个作品完全展示出来。所有的动态和情感,在反复播放时,也是精确相等的。

由此可见,计算机不能取代人来进行音乐创作和教学。它只是一种工具,它永远不能代替人进行思维。但是计算机又可以在人的思维控制下进行有效的工作,和人密切配合,为更好地进行音乐创作和教学增加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向京.浅谈计算机音乐软件教学[J]福建艺术,1997.

[2]李高泽.试论电脑音乐在工作中的积极作用[J].北京:大众文艺(理论),2008.07.

[3]钱学敏.艺术与科学相辅相成[J].中国艺术报,1999.

[4]陈小平编.声音与人耳听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刘戈(1977—),男,湖北武汉人,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钢琴及钢琴即兴伴奏、和声的教学与研究;雷婷(1982—),女,湖北洪湖人,主要从事舞蹈及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计算机音乐音乐创作演奏者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传统配器法在计算机音乐制作中的应用探讨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简析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以科技之名对话未来——第41届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概览
浅析计算机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