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农村音乐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探索

2015-04-29周邦春石瑾

北方音乐 2015年13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新农村服务体系

周邦春 石瑾

【摘要】农村音乐文化的群众性、地域性、时代性、实践性是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特征,关注农村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以及在社会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构建农村音乐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管理体制、设施体系、政策法规、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既是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进一步提高全民音乐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更是实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宏观平台。

【关键词】新农村;音乐文化; 服务体系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都明确提到了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文化,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关注农村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以及在社会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构建农村音乐文化服务体系,既是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进一步提高全民音乐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更是实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宏观平台。

一、农村音乐文化的特征

农村音乐文化有其生长的土壤,有其产生的根源,同时也以其自身的特殊形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构建农村音乐文化服务体系,就必须要系统了解农村音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分布、属性、传播,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与社会文明、生活方式等的关系,以及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一)群众性

农村音乐文化活动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农村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活跃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同时也对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传统音乐文化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农村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参与的群众最广泛,人数最多,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任何富有生命力的主题和内容,任何艺术表演形式都来自群众的生活和创造[1]。

(二)地域性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本乡本土的乡土音乐文化更是给广大农村留下的许多宝贵、鲜活的文化遗产。它是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们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亲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是人们用以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2]民族民间音乐来源于民间,吸收了民间的养分,反映了当地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认知和追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浓郁乡土气息,是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重点。这些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音乐是生活在那个特殊环境里的人们经过不断的加工、创作才得以世代相传,流行于田间地头,回荡在乡野的上空,在人类的繁衍生息,社会的文明进步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时代性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有其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反映出不同的精神风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也要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充实现代意识和高层次审美情趣的文化活动,它包含求新、求美、求知、求乐的内容和风格多样、与时俱进、多元互动的表演形式。社会进步了,时代改变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新的认识,必然要求音乐家去努力创造与其新的题材内容、新的思想情感相适应的新的音乐语言、新的表现体制和表现形式,形成具有各时代特征的新的音乐风格。[3]新时期农民的欣赏特点,已由过去简单的娱乐性向知识性转化,欣赏水平也由初级阶段逐渐向高级阶段转化。

(四)实践性

农村音乐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人群当中开展的一种特殊的音乐活动形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首先,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都不高,理解能力有限。组织农民群众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光靠理论上的讲解是行不通的,更多的是要靠文艺工作者手把手地交他们怎们做,包括业余文艺团体的组建,乐器的演奏,乐曲唱腔的教唱,舞蹈的编排,节目的筛选,演出时舞台灯光、音响的调试,话筒的摆放,主持人的台词,演员的组织管理,后台服务人员的调配,与外界的接洽与交流等。毕竟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缺乏成熟的经验,他们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属于模仿,或者说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其次,对农村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音乐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采风,对那些老者或民间艺人进行访谈、调研,从中了解本土音乐的起源、发展、变迁、风格特征、表演形式等,这一工作会比较辛苦,也比较繁琐。

二、构建新农村音乐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构建农村音乐文化服务体系,以当地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为依托,以各种地方音乐表演为载体,以优秀的民间艺人为主体,对代表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和传承。同时,又要从题材、体裁、表演形式等方面予以创新,进而达到大力弘扬民族民间音乐,繁荣农村音乐文化,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一)人才队伍建设

建成一支思想道德高尚,热爱农村音乐文化,愿意到基层从事服务型工作,专业与非专业相结合,基础扎实、技艺精湛、素质过硬的音乐文化人才队伍。一是发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龙头作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可为当地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培养应用型的专业音乐人才;同时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对民间艺人和乡镇、村文化干部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此外,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采风、教育实习等机会,深入农村开展送音乐艺术下乡活动等。二是发挥民间艺人的骨干作用。民间艺人来源于农村,对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非常熟悉,是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主体,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对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

(二)管理体制建设

农村音乐文化要想取得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从思想上把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列入议事日程,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去对待文化建设,地方政府要将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列入地方政府年初的工作计划和年终的目标管理考核;在行动上要给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用相关制度去加以规范、约束和具体落实。进一步明确县教育局、文化局、宣传部、文化馆、文联等单位和部门的分工和工作职责,理顺关系,使它们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避免相互之间扯皮和推卸责任。对于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且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管理体制。如可以建立农村文化投入财政预算及经费保障制度、农村文化建设基金制度、农村文化活动补贴制度、农村文化产业税收优惠制度、乡镇文化工作人员的准入制度、文化下乡活动制度、流动舞台车使用管理制度、农村文化督导制度等。[4]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当地的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明确工作目标,避免工作的盲目和无序。

(三)设施体系建设

儒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倡导“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礼仪”,这对于今天的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构建农村音乐文化服务体系,设施建设是基础。过去由于农村经济收入低下、领导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对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不善等多种原因,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非常的薄弱,缺乏像样的场地和必要的设施。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补农”、“惠农”政策,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负担大大减轻。但是这只在基本上满足了农民的物质消费需求,要进一步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消除农民的贫困。[5]为此,政府部门应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和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集中精力建设一批当地标志性的文化设施,以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四)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政府要出台一些有效的政策与法规,提供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政策保障,为农村音乐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保驾护航。政府要加大对音乐文化建设的投入,开通音乐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绿色通道,在场地(含设备)上、经费上、人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各级政府可根据农村的实际确定一个比例,规定省、市(县)、乡各级政府每年必须要将政府财政收入的这一比例用于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在场地上建设上可以采用政府投资与争取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方式进行;在活动经费投入上采用争取上级扶持一点,当地政府拨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和引进企业赞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人力资源上,国家可实行农村音乐文化惠民政策,可参考大学生村官和特岗教师的模式,鼓励音乐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乡镇文化站或村文化室工作,并提高农村支教期间的工资待遇,在今后的职称晋升、工作调动等过程中优先考虑,予以政策上的优惠。这样既可以改变音乐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局面,有效缓解城市就业的压力,又能保证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专业性。

(五)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我国农村地域分布极广,不少偏远山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很少,他们的业余生活十分的单调、乏味。虽说党的十七大以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上解决了了偏远农村地区农民看电视难的问题,电视成了农民了解国家政策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农民实现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仅有的电视节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政府部门要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加以解决。一方面可以多设立一些适合农民观看的电视频道,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也要尽可能多播放一些反映农村题材的节目,让农民看得懂,又喜欢看。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农村广播。广播曾在六七十年代处于发展鼎盛时期,但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日渐衰落,绝大多数农村现都已销声匿迹,这与农民的现实需要严重不符,农民对此呼声也很高。发展农村广播既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基层干部的工作助手,又是农民科学种田发家致富的帮手,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工具,同时也是丰富群众音乐文化生活的主要阵地。[6]此外,有政府部门出资统筹,抽调省内各类专职文艺骨干,建立全省群众文艺流动演出网,设立下乡文艺节目库,规划演出线路,定期深入农村进行文艺演出,解决农村有效音乐文化资源的匮乏和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

总之,构建新农村音乐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要结合专业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构建以政府为指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以农民为主体,以民间艺人为骨干,以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公共音乐文化服务体系,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兆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于在广场文化建设中打造黄梅戏文化品牌的思考[J].黄梅戏艺术,2011(2).

[2]宋玉红.浅谈音乐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与发展途径[J].大舞台,2010(4).

[3]汪毓和.关于音乐时代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音乐研究,1983(2).

[4]王颖.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11).

[5]王春梅.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J].探索,2008(1).

[6]闵潜志,王洪清,于蓓,卢杰春.发展农村广播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J].争鸣与探索,2008(2).

作者简介:周邦春(1973-),男,甘肃民勤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专业副教授,现任音乐舞蹈系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扬琴、合唱指挥、民族音乐;石瑾(1973—),女,甘肃民勤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专业副教授,现研究方向:二胡、民族音乐。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新农村服务体系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中国当下乡村“西乐队”音乐文化初探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