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沿海地区音乐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刍议
2015-04-29叶峰
【摘要】广西的沿海地区包括钦州、北海、防城港三个地级市,这里拥有山海文化特色的音乐资源,如北海的咸水歌,钦州的采茶戏,防城港京族的民歌和哈节等。笔者拟在“弘扬北部湾海洋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指引下,对如何把广西沿海地区音乐文化资源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广西沿海地区;音乐;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广西的沿海地区包括北海、钦州、防城港三个地级市,一个县级市东兴。这里拥有1600km左右的大陆海岸线和600多km的岛屿海岸线,地处热带和南亚热带,长夏无冬,四季常青,气候宜人。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海洋经济,而蕴含海洋元素的海洋文化对促进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的重视,这里的音乐文化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沿海地区的音乐文化,是音乐工作者们期待共同探讨的课题。笔者拟在“弘扬北部湾海洋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指引下,对如何把广西沿海地区音乐文化资源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提出一些建议。
一、广西沿海地区音乐文化概况
广西沿海地区的音乐文化非常丰富,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拥有着与众不同的音乐文化。防城港京族的民歌与哈节,北海的咸水歌、钦州的采茶戏,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这些不同形式的音乐文化是北部湾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名片,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
(一)防城港京族的音乐文化
在广西11个少数民族中,只有京族的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韵味。在5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京族的音乐文化形式越来越丰富和成熟,现在仍在传承和发展的有京族民歌、京族哈节、独弦琴、歌舞等。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其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跟“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海洋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海人合一”的和谐性在形式和内容中充分表现出来。海洋文化元素中的大海、海鱼、海风、海岸、海港、海神、渔民、渔业等,都浸润在京族的民歌中。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在哈节的活动仪式中,为了祈求平安和渔业丰收,渔民们膜拜镇海大王,载歌载舞,庆祝这一隆重的节日。京族又是一个跨境民族,京族音乐文化体现了中越文化融合的特点,比如京族部分民歌中的音阶调式、题材等具有越南民歌的特点,独弦琴是中越京族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二)疍家音乐文化的代表——咸水歌
疍民是一群世代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水上族群,在北海主要分布在外沙岛、侨港以及地角一带,在防城港主要分布在企沙、光坡、渔万、江山一代沿海。疍民长期在海上生活,主要从事渔业生产,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职业条件,使他们在语言、性格、婚俗、及宗教信仰等方面自成一体。咸水歌就是疍家人在长期与海洋共生存中的形成的一种职业文化,疍家人丰富的精神观念与价值诉求在咸水歌中都有表现。咸水歌的分类比较细,各类歌种的社会功能单纯而明确,从歌曲内容来分,咸水歌分为生产歌和生活歌,从歌唱的情绪分,可以分为欢歌和苦歌,按曲调分,又可分为“叹”和“唱”两大类。咸水歌没有乐器伴奏,保留至今的一些曲调还是清唱的形式。特定的生存环境,疍家复杂的人文因素造就了咸水歌朴实无华、柔顺祥和的审美特征。
(三)钦州的采茶戏
钦州采茶戏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就流传到钦州的灵山、钦州、浦北了,距离今天有270年的历史。题材内容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有表现普通群众的爱情的。钦州采茶戏有自己独特和较完整的表演程式,戏中的角色行当和唱腔及吹奏曲牌很具特色。原来脚色行当只有旦角和杂脚之分,发展到今天有生、旦、末、丑四大行当,与花鼓戏、彩调剧、粤剧等剧种略同。但“唱采茶”,只演文戏,不擅长武戏。伴奏乐器最初是原始锣鼓,现在有了高胡、二胡、扬琴等多种乐器伴奏,改变了采茶戏伴奏单一的局面,既加强了音乐衬托感,又增添了剧情气氛,使采茶戏更具有欣赏性。
二、开发利用广西沿海地区音乐文化资源的意义
(一)促进社会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指以人为本的社会,包括社会稳定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随之而来温饱解决之后的精神空虚如何打发这个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广西沿海地区这几种音乐文化资源正是改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精神空虚的良好资源。这几种音乐文化风格独特,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人数众多,可抒发人们的感情,减轻人们的忧愁与空虚,获得精神的满足。比如一年一度的京族哈节,全村的渔民都会聚集哈亭,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举行迎神、祭祖、唱哈、送神等活动,祈求神灵保佑渔业生产获丰收。钦州的采茶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只要“开台茶”的锣鼓一响,群众就会蜂拥而至。这些音乐资源丰富了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余的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挖掘和把握广西沿海地区的音乐文化资源的脉络和文化内涵,对于本地区的特色经济高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将推动沿海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比如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 充分展示了海洋文化的韵味,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京三岛一睹其神秘的色彩。近年在国家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哈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艺和经贸活动,给京三岛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广西沿海地区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一)政府支持,总体规划,打造“山海音乐文化交融”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广西沿海地区与山、海、边紧密相连,浩瀚的大海和秀美的港湾绵延至十万大山脚下,在此产生的音乐文化既有纯朴自然的渔家风情,也有底蕴深厚的山寨特色,利用这些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及文化产业可谓得天独厚。这些音乐文化属于全民,没有具体的归属主体,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和社会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对沿海地区音乐文化的细致分析、科学规划、适当管理,打造“山海音乐文化交融”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促进音乐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如拍摄广西沿海音乐文化推介宣传片、编导大型海上实景演出,把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精品展现给观众,扩大沿海地区音乐文化的知名度。
在哈节的传承中,笔者认为哈节仍有进一步拓展的地方。京族音乐文化有其独特魅力,但哈节每年仅有几天时间,曲终人散,与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不匹配,非哈节期间,慕名而来的游客看不到哈节活动,相比印象刘三姐,游客无论什么时候到桂林,都可以欣赏到多姿多彩的演出。政府可组建或者扶持、引导有实力的旅游服务公司,参照印象刘三姐,选择3-5个固定地点,常年组织类似哈节的“唱哈”演出,既可满足游客的体验感,又可培养素质较高的职业“哈哥”、“哈妹”,进一步促进哈节文化。而传统的固定日期的哈节,政府可利用媒体平台广告和宣传,提高知名度,以传统的哈节带动日常的“唱哈”演出,同时可利用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平台,在民歌节期间举办专门的京族哈节民歌台,提高哈节知名度。
(二)更新观念,在传承沿海地区音乐文化中进行创新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永恒动力和不竭源泉,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要想使传统的音乐文化在改革的潮流中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更新观念,在传承音乐文化中进行创新,增强本地区音乐文化发展的活力。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政府和各级组织要充分认识到广西沿海地区的音乐文化是北部湾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位群众都有参与保护和开发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人才的创新。制定和实施传承沿海地区音乐文化的人才培养规划,建设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人才档案,形成人才梯队。比如通过音乐比赛、专业音乐教育等挖掘、培养专业的艺术家,并且建立起人才库,重点培养下一代传承本地的音乐文化。第三,作品的的创新。创作作品在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还应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群众中获取当地音乐文化的精粹。比如在京族民歌的基础上创作歌曲或以独弦琴配乐的音乐,会有独特的海洋民族音乐的魅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把沿海地区音乐文化资源当做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开发与利用沿海地区的音乐文化资源,除了在民间的自然延续和传播外,还应该把它当做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充分发挥本地区音乐文化在增加下一代民族认同感方面的作用。在教材使用上,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作为教材使用,特别是咸水歌和钦州采茶戏。建议有条件的部门和专家学者尽快收集咸水歌和采茶戏的文字记载和有声资料,对它们进行保存和深入研究,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编成教材,在沿海地区的中小学中作为音乐教材的有益补充。在课程设置上,沿海地区的中小学可以可以开设相关的音乐兴趣班,培养基础音乐知识和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高校可开设地方特色的音乐选修课程,学校方面可以派出专门的教师跟民间艺术家学习,或者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家到课堂面对面授课。
(四)积极扩大对外交流
广西沿海地区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北海、钦州、防城等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让中国大陆、东盟国家及其他地区的旅游者认识了广西沿海地区音乐文化资源这一宝贵的财富,因此,政府及各级组织应该把握好这个机遇,构建北部湾——东盟演出长廊,把带有海洋文化特色、山水文化特色的音乐文化辐射至泛北部湾经济圈乃至东南亚,这将极大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实现资源共享。
京族与越南越族是同源民族,因此在京族音乐文化的开发利用上,积极推进广西高校与越南高校的交流,学习越南高校在京族音乐教育和学术上的成果及经验。中越两国可以尝试把“哈节”共同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艺术家可通过哈节等音乐活动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演艺和创作水平,为更好地传承京族音乐文化做出努力。
总的来说,广西沿海地区的音乐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开发和利用沿海地区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需要各级、各层文化工作者深入思考,拓展视野,群策群力探索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使广西沿海地区的音乐文化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简介:叶峰(1972—),女,广西容县人,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研究,工作单位:广西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