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2015-04-29李倩倩

北方音乐 2015年13期

【摘要】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感知过程,在几年的声乐学习中,笔者在声音的意识构建、歌唱状态的构建、歌唱审美的构建、都有了深刻的认知和体会。本文仅对笔者学习声乐以来的感受谈谈自己对声乐学习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意识构建;歌唱状态构建;歌唱审美构建;认知体会

声乐是依靠歌唱者“想、听、看、”的心理活动操作来完成的,我们常说,歌唱不是某个部位的歌唱而是全身歌唱机能的协调运作,在这里笔者把歌唱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歌唱意识的构建阶段,歌唱状态的构建阶段和歌唱审美的构建阶段!

一、歌唱意识的构建阶段

声乐学习对于唱法的分类强调的不像以前那样死板,声乐学习确实是结合了西方的一些发声方法,和中国戏曲的一些演唱特点来进行教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的歌声能够达到“通(气息通畅、声音通畅)实(声音结实)圆(声音圆润)亮(声音明亮)纯(音色纯净)松(声音松弛)活(声音灵活自如)柔(声音听起来柔和,不刺耳)的教学目的目的!所以初学习声乐的同学,必须对声音有正确地认知,也就是在这个阶段要有正确地声音概念和发声意识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发声体系!

一般情况下初学声乐的人,要对自己的歌唱器官,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教师运用专业的术语去要求学生去怎样歌唱的时候,必须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乐器”。其中包括:唇、齿、舌、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鼻腔、口腔、咽腔、胸腔、头腔等!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白声音的正确走向及呼吸的感觉。由于初学者很难感受到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感觉,所以可以用咳嗽的力量去感受呼吸的存在。练声曲目不能太难,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由于对声音没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在歌唱的时候,感觉不是很敏感,嗓音条件一般的同学到了换声区卡壳儿,只知道自己唱不上去了,却不知道怎样解决!对于嗓音条件稍微好点的同学来说,一到换声区或者高音区就扯嗓子,听那个觉上声音很刺耳!这些均源于中声区的基础没有打好!想要练好高音,低音,必须唱好中声区,中声区发声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音区的声音质量。

练唱中声区的时候要找到呼吸与声音的结合的感觉,一般情况下,声乐教师会用意大利的五个基本元音a、e、i、o、u来进行练声条目的练习,在一个八度内唱好每一个母音,以开口音a的练习和闭口音i的练习为主!练声曲目不能太难,一般情况下在钢琴上中央c以上小字二组的a以下的音区进行练习,经过较长时间的练唱,唱起来感觉嗓子周围没有任何负担,听起来觉得声音通畅、结实、圆润、明亮、那么这个阶段的练唱目的就达到了!

笔者声乐学习的意识构建阶段目的就是让我们正确地认识声音的走向,努力练好中声区,课堂上根据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去模仿老师的发声方法,感知自身的感觉!有意识的结合全身的发声器官为歌唱服务!

二、歌唱状态构建阶段

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呼吸、发音、共鸣、语音等歌唱基本要素来全方位的调整歌唱,这就是我开头所说的歌唱是全身的歌唱。这个阶段的声乐学习要让学生能够真正感觉到全身歌唱的感受!

首先,在练声曲目上,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八度内的练声,而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度的向两头扩展音区!要对声音的共鸣腔体有所要求,声音要具备胸腔共鸣,鼻咽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在这个阶段学生也容易剑走偏锋,因为对声音的要求高了,许多学生对以前错误的演唱方法浑然不知,但是一到演唱作品上就出现各种问题。根据笔者自身感受例举三种情况:

(一)控制不住声音的走向

对于歌唱者来说,必须具备对声音敏锐的感受力、开头我们说的想、听、看的结合。想什么?想老师的声音都是经过身体的那些部位传达出来的,想老师交给我们的关于声音的走向问题,想自身歌唱器官的调节。听什么?听声音的共鸣腔体,听歌者传达出来的声音是否符合“通、实、圆、亮、纯、松、活、柔”的要求。人体的听知觉分“内听觉“和”“外听觉”外听觉,主要是听自己发出的声音,的明亮程度,音色及音的强弱等。“内听觉”主要是针对身体的歌唱而言,它起着监听声音的作用,歌唱者的听觉和观众的听觉效果是不同的,歌唱者应该把主观上的听觉集中于体内的共鸣腔体上产生的共鸣效果,而不是体外的空间音响上。看什么?在上声乐小课的时候,老师面前会有一面镜子,老师会要求学生在歌唱或者练声的时候看着镜子,看什么,看自己歌唱时候的口型,表情等,当然这也只是“外视觉”的感受,歌唱者要培养自己的“内视觉”就好像自己演唱的时候能够透过喉咙看到个歌唱时各个机能的工作情况,这就需要歌唱者结合内听觉和对自身歌唱器官的了解以及想象去监视歌唱发声的平衡统一。

有的学生在演唱某首歌曲的时候,容易受原唱的影响,无意识的模仿原唱的音色,久而久之嗓子出现不同程度病变问题。如果在不正确的发声条件下长此以往的模仿别人的声音,时间长了养成了一个不好的歌唱习惯,对于自身的发声器官会造成极大地影响。从大的范围来举例:在我们学生当中有很多学生对于民族美声的认识是片面的,他们往往认为美声的声音是宽的、厚的;而对民族声音容易误解为尖细的音色,唱出来的声音缺乏自然地科学性!打基础的同学,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老师课堂练声曲目要求的歌唱状态是松弛的,通道宽的,音色明亮圆润的,但是一到声乐作品上,就受原唱影响,偏美声感觉的歌曲,故意作出一个宽厚的声音,却缺少了声音的音色,听起来声音像一盘散沙,缺乏力量;在地方特色的民族歌曲演唱时就容易刻意的去找那种“尖尖的,细细地”金属性较强的声音,往往忽略了声音的通道和腔体的共鸣,致使声音听起来尖锐不柔和、歌唱声音小,穿透力不强!在笔者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胸腔、口腔、鼻咽腔、头腔的共鸣状态就像一条线穿起来从而达到声音管道的统一,至于唱美声和民族歌曲时,只是根据歌曲的特点来调整共鸣腔体的打开度,根据歌曲创作的特点去调控各个歌唱技能从而达到理想的声音!

在这个阶段许多同学的声音都挤在鼻腔里,歌唱时候给人的感觉音色暗淡,沉闷,没有金属般明亮的声音。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歌唱者对声音的错误的理解,以为声音在鼻子上是正确的,因为它有一定的共鸣音响,但是在有些字音的时候咬不住字,比如《亲吻祖国》里的一句“祖国啊,让我亲亲你”“亲”字如果按照在鼻腔的声音去唱,很容易破音,或者很难将这个字正确地归韵。建议歌唱者应该有意识的将声音往头腔上送,要明白,声音只是经过鼻咽腔,并不是停留在鼻腔。

以上这几种情况一方面不仅是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耳朵及时听出学生的错误帮忙改正;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在学生对歌唱的状态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去调整歌唱机能。

(二)换声区歌唱困难

当歌唱的中声区有了巩固的基础,歌唱起来感觉轻松自如,不费力气,声音听起来松弛,优美,对于咬字吐词上不存在任何困难,这个时候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换声区”向高音区发展了。

“换声区”一般指中音过渡到高音时的那几个音。也就是我们强调的真假声结合的唱法从而将声音像嫁接果木一样自然的结合起来,为了达到统一声区的目的。换声区一般在头声区,如果换声区结合不好,容易出现“破音”现象。男女不同声部的换声区的有不同的演唱方法!

女生跟男生的不同之处在于女生有两次换声区,低声到中声区的换声,中声区向高声区的换声。低声向中声区过渡的时候,跟男生的“关闭”①一个道理,“贴着咽壁吸着唱”多想一下说话时候的语言自然的状态,不能压喉头,到高音的时候音乐高“吸着唱”的感觉越明显,到一定程度时,声音要“落下来”落在后脑勺。感觉是从后脑发出来的一样。笔者对于换声区的感受最明显的是得益于“哼鸣练习”。所谓“哼”就是在没有加字音的情况单纯地把声音“哼出来”但是要配合气息的“叹”使气息真正的稳定,气沉丹田才能做到完美的“哼鸣”!在笔者初学声乐时,笔者的启蒙老师教的哼鸣和在进入大学阶段的哼鸣方法有略微的不同。启蒙声乐时,老师要求“闭口哼鸣”也就是口腔里面呈张口唱a的感觉,但是上下嘴唇是闭合的,声音强调“贴着咽壁往上吸”依然保持各个腔体充分打开的状态要求声音位置高。到了大学阶段,老师要求的哼鸣是“张口哼鸣”在做这个练习时候,舌根和软腭是紧贴的,在各个腔体都积极准备的前提下,后咽壁打开往上立,感觉声音进入了鼻咽腔,只需要丹田的力量给一下声音就“哼出来了,这个时候的感觉是上口盖的后方有足够声音振动的空间。在“张口哼鸣”时,下巴、舌根、前颈部是处于放松状态的,不能让口型的变化影响哼鸣的位置。两种哼鸣练习都要求嗓子是不挂劲儿的。在两种哼鸣练习中,后者的“张口哼鸣”更有助于笔者找到歌唱“吸着唱”的感觉和老师要求的“真假混声”的感觉,而且哼多高就能唱多高,到了高音业不会感觉声音挂嗓子。有了“哼鸣”练习的基础,对于换声区的要求就相当容易的能做到“贴着咽壁吸着唱”了,也就很自然的达到了换声的目的!

(三)咬字吐字的处理

要想完美的表现歌唱,必须规范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这个阶段,歌唱者大多数都开始唱一些稍有难度的歌曲,来训练各方面的歌唱机能。咬字是歌唱里面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练声我们习惯于意大利的五个元音练习。所以对于中文歌曲,甚至是带有民族特色的方言民歌咬字上,出现咬字不准确的现象。

中国的汉字很讲究字头、字腹、字尾。所以要求歌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必须做到字头、字腹、字尾的准确归韵。比如:

歌曲《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是具有北京韵味的歌曲,所以在行腔上,不用完全照顾声调的规律,要按照音乐发展的规律来创作,但有必须遵守语言声调的韵律,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增加一些装饰音来使歌唱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的语言,使演唱歌曲更具有口语化的传唱性。

开头第一句“走遍了南北西东”的“走”字头是“z”字腹是一个复韵母“ou”最后字尾的归韵落在了“o”上,在演唱的时候,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阔别故乡(北京)多年的老者,走遍了大江南北之后又回到故乡的那种无比亲切、怀念、热爱的感情,所以在第一个字“走”的演唱开口特别重要,必须有久别重逢的沧桑感又不是北京人地道的京味儿,这个时候咬住字头不要急于归韵而是在字腹的时候多停留一会然后不慌不忙的归韵,这样充分显示一个北京人阔别故乡多年的稳重和北京人独有的北京味儿!但在演唱的时候第一句歌唱家李谷一就在“走”前面加了一个小小的装饰音,使那个“走”字更加有味儿!按照字头、字腹、字尾的这种方式去规范自己的咬字,注意通过调整气息和歌唱状态来达到字头、字腹字尾以及字与字之间歌唱的连接的目的!

有的同学在演唱艺术歌曲时由于音高太高或者气息用不上的缘故,影响到歌唱的咬字,还拿《亲吻祖国》为例,“祖国啊,让我亲亲你”许多人“亲”字不能很好的归韵归到“qin”上而是技术性的咬字错误唱成“qing”这也跟牙齿的阻气有关。

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作品咬字处理“风”容易咬成“fong”“娘”容易唱成“nia”这些都是源于歌唱者对演唱咬字归韵的忽视和唇齿舌牙吼腭的配合问题造成的。

以上声音的走向、换声区的演唱以及咬字行腔的处理都需要歌唱者在有意识的前提下调控身体各方面的演唱技能(包括唇齿舌的咬字)达到一个完整地歌唱状态的构建从而往更高的方面去发展!

三、歌唱审美的构建阶段

在歌唱者技能等趋于成熟的阶段,不仅对声音有准确地要求,在歌曲作品的处理上也日渐趋于完美。这个阶段不仅可以演唱艺术歌曲,更重要的是歌剧的演唱,因为歌剧有人物情感在里面,它更能体现一个歌者的演唱水平。所以在演唱歌剧时更要注意对歌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和感受。

在歌剧《白毛女》中《恨似高山仇似海》一段中,情绪是及其复杂的,演唱者要根据喜儿这一人物角色的形象进行演唱。喜儿本来是一个单纯开朗的姑娘,最后被恶霸黄世仁糟蹋后逃进深山,依靠顽强的意志活了下来,在山里风风雨雨三年时光由于缺乏盐和阳光喜儿变成了满头白发的“白毛仙姑”、她心中,对黎明的期盼,对恶霸黄世仁的仇恨,内心的苦楚、委屈、等心理演唱者要深切的把握,在《恨似高山仇似海》这一段中,随着歌词和作品旋律的进行情绪要做出相应的变化,不仅要唱出喜儿的恨、还要唱出喜儿的悲、无助、无奈的情绪,从而达到在歌曲演唱时候的“声音美”。

当一首歌曲的歌唱技巧以及歌曲处理都趋于完善的时候,就是舞台上“人物美”了。

我们会发现好的歌唱家不仅是赢在声音上,更多的是舞台表现力上。在学院中,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练声唱歌有很多“怪毛病”。如果老师要求声音打到面罩,或者要求气息落下来,有的同学就会在面部表情上做出相应的反应,“皱眉头”为了找一种集中的声音。“身体下蹲”一到高音或者大的气口的时候,膝盖就不自觉的弯曲,利用反弹上来的力量去达到想要的发声目的,甚至出现“歪嘴”“抠胸”现象。歌唱的表情及姿态极不美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多半是课堂或课下练习时养成的坏习惯,长此以往,不仅歌唱表现不美观还会影响歌唱的声音质量从而阻碍歌者的进步!我们在演唱中要求外在表情肢体的美,演唱时眉宇尽量保持平静眼睛睁开平时前方、嘴巴不要长的过大、身体是丁字步重心稍向前倾但不要过、演唱时下巴微收不能仰头,肢体语言不能过多,只在歌曲的重要部分加以强调另外在演唱服装、化妆造型的选择上也是不可忽视的。根据歌曲的风格变换不同的妆容造型,以及服饰的选择!

还拿《白毛女》举例,有的歌剧演员在演唱这一段时,不是夸大了喜儿的恨,就是夸张了喜儿的悲,没有让大家对喜儿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而且从声音的演唱上来说不是过于悲就是语气过于强硬的表现恨,表情上太过狰狞,肢体上太过夸张,没有把握由悲苦到仇恨再到无奈的这个情绪变化的过程。著名歌唱家陈淑敏老师,在演唱《恨似高山仇似海》这一段时,充分展示了一个歌唱演员的修养。她不仅做到了以情带声的“声音美”,通过声音的强弱、虚实以及音色的变化表现喜儿的情绪的变化,而且在展示喜儿多年的深山生活的悲苦上做到了“人物美”她把喜儿的柔弱、坚强、愤恨、无奈都通过眼神和肢体的表现传达给观众,在化妆造型和服饰上业营造出极强的人物感,不管喜儿这个人物怎样落魄,但是通过舞台上的展现,既符合喜儿的落魄,又不失她独有的舞台上的人物美。

综上所述,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歌唱的发生方法,还要在平时就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训练自己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让听众不仅在声音上感受美,更在视觉上享受美。声乐学习是一个不断感知调试的过程,通过几年的声乐学习,不仅在技术上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声乐演唱整体能力的提升。学习声乐失去了许多自由休闲时间,但是这些却换来了自我音乐的素养和舞台上的鲜花和掌声,声乐学习更是磨练自己沉下心,耐着性子去钻研、感悟的过程!笔者愿意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声乐艺术,朝着声乐的道路马不停蹄的奔下去,在声乐学习时间过程中,不仅继承,还要适时创新,为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注释:

①“关闭”男生在换声点以下的音都演唱自如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关闭”唱法的训练.唱高音之前的那个音一定要用真声,该用的地方就要用它,不要害怕用嗓子去歌唱,如果歌唱不用嗓子,那就是气息直接跳过嗓子,没有跟嗓片产生摩擦,会造成漏气现象,从而损害了歌唱的“乐器”.“关闭”演唱高音的时候,要内口打开,前面挂住劲儿,长大a的口型,像“打哈欠”一样“吸着唱”,音越高,深吸气的感觉越强烈,还要感觉高音的声音要集中像是一根实心的柱子贯穿各个共鸣腔体,在换气的时候,要快速,感受腰部和后背的力,唱的时候一定要打开喉咙,为声音开出一条通畅的声道.

参考文献

[1] 邹本初.沈湘歌唱学[M].

[2]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

作者简介:李倩倩(1994—),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分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歌剧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