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建国至文革期间高胡音乐的文化进程

2015-04-29王子慧

北方音乐 2015年13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

王子慧

【摘要】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它孕育于岭南富饶的土壤,长期的发展赋予其别样的特质。由于高胡在音色、音量和音域方面的优越性,迅速成为“广东音乐”乃至粤剧和粤曲乐队的“头架”乐器。回望高胡的发展历程,在漫长历史长河的千年风雨飘摇中积淀成长,并在20世纪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对建国至文革期间高胡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挖掘高胡音乐作为岭南代表性乐器所具有的文化性格和艺术精神。

【关键词】高胡;“广东音乐”;文化进程

高胡,亦称为粤胡。是“广东音乐”的头架乐器,也是广东粤剧、乐曲的主要伴奏乐器。追溯高胡的历史,是伴随着“广东音乐”的成熟而出现的。“广东音乐”在经历了300多年的孕育期和形成期后,于20世纪20年代进入了成熟期——即“广东音乐”史上的鼎盛时期。“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广东音乐”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并且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的一个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乐种。”[1]

一、建国初期至文革前期高胡音乐的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七年,是中国音乐文化建设的一个辉煌发展时期。1956年8月1日至23日,举行了我国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这是建国以来音乐成就的大汇展与大检阅。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极大的鼓舞了音乐工作者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解放了音乐艺术的生产力,促进了音乐创作与理论的繁荣。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一些音乐工作者深入带地方与民间,使得民族民间音乐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地处岭南孕育之下的“广东音乐”也迎来了自己新的发展时期。

建国初期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广东音乐有了宽松的创作环境,创作出不少佳作。“1953年广东成立了“广东音乐研究组”,加强了对广东音乐的记录、收集、整理、演奏、编撰工作,比较系统地对原有乐谱进行了校正、编辑出版;1955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广东音乐》(第一集),整理了《平湖秋月》《雨打芭蕉》等24首名曲。1956年又整理出版了《广东音乐》(第二集),刊载了《双凤朝阳》《赛龙夺锦》等29首名作。这是广东音乐有史以来选校最严谨、最准确、最权威的曲口。”

总体上来说,建国初期高胡音乐的发展归结于“继承、发展”四字。“继承”在于对吕文成先生时期高胡演奏技法与特点的进一步总结与吸收,如刘天一先生所演奏的《鸟投林》,在保留高胡独特音色与个性的基础上加以润色,使得乐曲活泼而不失于轻飘,明快而不过分火热,意境纯美;再如朱海老师演奏演奏的《昭君怨》《双声恨》,哀怨、深沉、蕴藉,他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溶铸在一起,创造出诗情浓郁、带悲剧性格的音乐形象。同时,朱海所独创的拟人化感情滑音对高胡乐曲情感的刻画令人叹为观止,妙不可言,其所表现的悲切凄惨或柔情美丽皆使得乐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发展”体现于乐曲的创新与名家的辈出。如五十年代由刘天一创作的《鱼游春水》,林韵创作的《春到田间》等高胡作品,自五十年代演奏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据高胡演奏家余其伟先生整理,这一时期高胡名家有:叶孔昭、何干、仇鸿涛、卢家炽、王者师、冯华、朱毅刚、黄佳谋、段桃诸人;略晚又有李德新、刘光伟、黄国山、丈率凡、陈涛、甘尚时、邝斌、李敬云、黄日进、黄玉才、青观强、陈株棋、吕杨标等。这些高胡演奏家们在促进“广东音乐”的使用乐器、吸收、借鉴、改革、发展上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文革时期高胡音乐的发展进程

文革浩劫的十年期间,全国各专业音乐团体、院校、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全部瘫痪,“广东音乐”和各省著名乐种一样,受到四人帮的严重摧残和扼杀。

文革期间,高胡与“广东音乐”一齐都被视作靡靡之音禁止演奏,六十年代至七十年年代初期,高胡音乐等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至文化大革命后期约七三年,“广东音乐”和高胡才得以开了禁。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期代表性高胡演奏家——魏家明,他的高胡演奏在吸收继承传统高胡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中西弦乐之优点,以明快矫健、豪迈激扬而闻名。如他以浪弓演奏《雨打芭蕉》为例,运弓时既连又断。“这种弓法实际上是连分弓、连顿弓、渐弓等多种技巧的综合应用,各地民间音乐演奏普遍存在这种技巧。演奏者要具有较好的乐感,包括生活的体验与情感,地方音乐色彩韵律的理解,乐语的抑扬顿挫,音与音或句与句或段落之间的衔接呼吸,以及通过各种微妙变化的弓法,将音乐表达出来。”[2]

具有代表性的高胡乐曲创作如廖桂雄的《喜开镶》、扬绍斌的《织出彩红万里长》、乔飞的《山乡春早》、汤凯旋的《臂山引水》以及吴国材的《送行》等。

三、结语

建国至六十年代中,政治、经济生活保持相时稳定,高胡音乐家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感受和体验生活,用平明热情的音乐去表达深挚的感情,故此期间,高胡艺术进程伴随着“广东音乐”的发展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文革开始,尤其是六十年代中后期,暗藏的政治因素迫使高胡音乐家不得不停滞创作于演奏,至使高胡文化进程的发展进入冬眠期。直至七十年代初期才得以逐渐恢复,一些新的高胡作品与演奏家步入音乐道路正轨,使得高胡艺术发展重新焕发活力!

回望高胡艺术的历程,在漫长历史长河的千年风雨飘摇中积淀成长。高胡是岭南艺术与中原音乐不断渗透融合所孕育的产物,其所散发的无穷魅力,是其得以在“广东音乐”中担当主角的重要原因。吕文成先生创制了高胡的出现,不仅促使“广东音乐”艺术进程的迅速发展,而且使“广东乐派”的乐种风格和地方色彩更加鲜明突出。然而在现今传统音乐发展进程中,高胡音乐文化在传承与保护方面仍存在着缺失与不足,高胡乃至“广东音乐”的传承振兴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黎田.粤乐[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7).

[2]余家声.广东高胡演奏艺术的历史和发展[J].南国红豆,2004(03).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风靡一时引潮流之先
广东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新时期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世纪以来广东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
论广东音乐的发展和与中国钢琴音乐的交融
学校管乐团对传承广东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学校管乐团对传承广东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
粤乐唱响上海滩(上)——从文化变迁视角论广东音乐驻沪成因(1867-1949)
传播学视野下的广东音乐研究